高全明
對企業業績所造成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在新會計準則中需要對企業的資產情況以及負債情況的計稅基礎進行確定,并利用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債務方法實現對企業所得稅的核算,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本期利潤上的增加,同時也能實現遞延所得稅資產上的增加。此外在對企業由于虧損所造成的所得稅利益遞延過程中所產生的所得稅資產進行確定的過程中,新會計準則明確規定,確定限定額度需要依據稅款遞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和可能獲得用來抵扣虧損所得額;其次是在企業的公允價值方面,在全新的會計準則下對房地產以及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的變動對損益所造成的影響數額進行核算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將由于公允價值在變動中所造成的損益科目設置在利潤表中,這種規定和傳統會計準則的規定是不同的;最后是在企業的債務重組方面,在對被收購企業的資產負債進行合并的過程中,如果收購企業和被收購企業沒有受到同一企業的控制,則應該利用購買的方式來進行企業合并,并且在計量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公允價值,同時每年需要定期對企業中產品使用年限、商譽等不確定無形資產進行減值測試,還需要在企業收購的過程中將債務重組中的收購折價也確定為企業收益。
首先就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言,為了保證對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進行如實反映,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程度能夠更好的保證會計內容的完整性。對于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要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這是在新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的。其次是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方面,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主要依據在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經濟決策所需要的相關性,從而保證使用者評價或者預測企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情況更加可靠、準確,使決策更加合理、有效。此外在金融方面,企業必須適當地對這些與交易決策相關的信息進行歸類、揭示和披露,同時對主要依據各單項金融工具的特點及相關信息的性質進行分類,從而使披露的會計信息更加充分。
新會計準則中突出強調了在信息提供方面必須要為企業財務報表的使用者保證其信息的實用性和充足性,從而提高財務會計報告決策目標的實用性。新會計準則中對會計報告的目標進行了細化,具體表現在要為使用者提供企業現金流量、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等相關的信息,對企業管理層的相關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反映的基礎上,幫助使用者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同時,企業財務報告目標對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進行了側重,保證使用者對企業整體的發展階段進行評價,并對未來的發展狀況進行預測,在制度上表現的更加完整和明確,充分體現出準則面向市場經濟的新理念。
在新會計準則中,其主線就是資產負債觀,首先需要對交易或者是事項所產生的相關資產負債進行定義和規范,并對資產負債所造成的影響進行計量和確認,然后依據資產負債出現的變化來對企業收益進行確認,在資產負債觀下,對于會計準則確定的重點在于對資產負債進行確認、計量以及定義的行為進行規范,而如果對于費用收入進行直接計量,在對會計準則的制定上就會對收益表要素定義進行關注,在準則規范中過多的注重企業收益上的計量和確認。這兩種不同作法在對會計處理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最大差異是否會對企業未實現的損益進行處理,在前一種做法中,當期企業凈資產的凈增長額就是企業的收益,在對收益進行確定過程中不需要考慮該收益是否會實現;而在后一種做法中,企業會對每一種已經實現的費用和收入進行確認,從而利用配比原則對企業收益進行確認。
根據目前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需要對公允價值進行確認,同時在保證市場交易價格成熟發達的基礎上在會計準則體系中引入公允價值,這樣對于企業資產價值的反映就會表現的更加的客觀和直接,也能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實用性實現了很大程度上的保證。而在目前的新會計準則中,在對公允價值的應用方面則表現的更為謹慎和適度,同時在適用范圍上相對于國際上而言也相對狹窄,同時也更嚴格。對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進行了嚴格限制,要求企業應于會計期末以成本模式對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也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