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萍
1.會計準則、會計技術和會計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是導致會計信息不能充分、真實的反映企業業績的一個客觀因素。在我國,目前有效的《會計法》、《公司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這就使得會計人員在處理新的經濟業務時,常常帶有較大的靈活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此外這些法律法規的有些內容過于簡單,又沒有制定出相應的實施細則,造成在實際工作中可操作性差,客觀上也容易使會計核算產生一定的隨意性,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2.采用計算機記賬帶來了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由于當前會計人員的計算機素養普遍不高,雖然精通會計業務,但是對計算機知識了解有限。無法將計算機知識和會計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容易造成會計人員在會計信息處理上產生漏洞,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3.審計監督不力是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的又一原因。注冊會計師其職責在于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對企業的財務報表提供鑒證服務,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但是,由于注冊會計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加之許多人缺乏職業道德和管理部門監督不力等原因,并沒有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健全與會計信息相關的會計法律制度。首先要增強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細化處罰辦法及量刑依據,減少法律法規中的模糊條款。會計法律制度中許多的規定用了“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等依據,但這些依據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要有具體的補充規定進行解釋。其次應當進一步明確規定企業的會計責任的承擔主體,即由企業經理人員承擔。利用會計信息系統舞弊,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最終責任人應是作為自然人的企業經理人員,企業經理人員因此要受到相關法律的嚴懲。
2.完善現有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最終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與企業改革相匹配的會計信息體系。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時,應盡量克服或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制定機構人員的組成應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群體。另一方面,最終確定的會計準則應對將來會計環境的發展有較科學的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預測,使會計制度的發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避免將來會計環境不確定性對會計工作產生過多的影響。另外,對于準則中的某些定義和釋義要有精確的分析和解釋。
3.重視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的作用。社會審計監督是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責任。因此要優化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使其成為負有有限責任乃至無限責任的社會中介機構,形成自主執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機制。要通過法律手段嚴厲打擊那些違反職業道德、與企業勾結在一起提供虛假報告的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保證這個行業的公正性,從而規范社會審計監督。政府監督主要是財政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我國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督、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會計監督、檢查,進行宏觀調控,以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4.要盡快制定與會計電算化有關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隨著會計電算化的不斷推廣,計算機與會計工作的關系已經十分密切。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完善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這是不符合國際會計工作慣例的,也是滯后于實際工作要求的,這必然會影響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的質量。因此應當盡快制定完善會計電算化的相關準則,來規范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的會計工作,從而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5.加大教育和培訓的力度,加強會計行為主體的整體業務素質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會計業務素質和會計工作能力。我們知道,虛假會計信息雖然具體表現在會計報告中,但實際上這些財務違法欺詐行為的主要責任者是會計行為主體,即企業法人代表和財務會計人員等相關人員。而大量會計信息質量失真的產生,會計人員是主要的實施者。一些會計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又對會計理論缺乏系統學習,對新的經濟業務和會計核算原則、方法掌握不全,理解不透,在實際操作中容易發生差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所以,提高會計行為主體的整體業務素質和會計職業道德,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會計人員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會計專業的法律法規、國家有關政策,掌握法律知識,充分運用法律武器,自覺抵制做假賬行為,養成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習慣,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的完整、準確、及時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