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中小企業是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如何,決定著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指數,對國計民生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仍然存在規模小、資金少、信用缺失、融資困難、會計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需要有規范的財務報告制度和財務信息披露通道,這是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根據曾做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調查顯示:投資者認為,沒有一家投資機構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是完全的可信,大部分認為只是部分的可信。這顯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信心不足,財務數據失真非常嚴重。這樣的例子是有許多的。很大一部分中小企業,其會計機構都不健全,相對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制度嚴重缺失,它的內部牽制制度、稽核制度、財務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基本制度,總的來說殘缺不全;或者雖有其中幾項制度,但實際工作中并沒有認真執行。這些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內控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企業內部沒有良好的監管,容易形成會計信息披露的不真實。
中小企業中,對于企業財務成果、營利狀況等并不完整披露,會計報表也不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而只是根據企業“所謂”的發展的需要,披露其所需要的信息,導致有關部門不能完整地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給管理帶來了很大麻煩。
這也是企業逃避現狀的一個辦法,利用時間差,來逃避本該行使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這也給投資者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等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不利于了解其真實狀況,導致盲目投資與管理。
這種現象有時是和會計人員的素質有關。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會計人員的任用不規范,會計人員素質相對較低的現象。沒有熟練專業知識的人員進行實際工作,就很容易將賬目弄的混亂,使會計信息不能明確地傳達到需要者手中。這種模棱兩可,就給正確了解企業情況帶來了很大的阻礙。有些中小企業很“精明”,將賬目做得似是而非,借此混淆投資者以及管理部門的視聽,達到牟取利潤的目的。
第三方監督所形成的高昂費用,中小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決定了它難于承受。因為,一方面,中小企業不僅資產規模有限,更重要的是,其資產結構以及由此決定的資產質量缺乏競爭力。如不僅金融資產結構扭曲、供給不足,而且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嚴重匱乏。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充滿競爭和變數的市場環境。價格競爭、新企業進入、組織內部變動、通貨緊縮以及消費者偏好轉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但是,信息制造者的信譽機制建設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這種信譽機制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框架下的行為約束規范,而是一種基于理性預期的市場化行為機制。對這種市場化行為機制的解構,可以通過反信息欺詐的兩大基本變量來進行,即虛假信息成本與誠信收益。從提高信息欺詐成本的“逆向定價原理”出發,建立以管理懲罰成本、市場懲罰成本以及違約懲罰成本的企業信息披露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羅正英2002)。對于長期處于進入壁壘低、競爭激烈行業的中小企業來說,利用市場競爭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講信譽者生存,不講信譽者淘汰”的良好信譽機制和信用環境,是一種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誠信約束方式。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重要的是政府對會計信息披露的適度監管,即監管的目標是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信性,而不是干預企業管理者的經營行為;監管方式的選擇在于暢通會計信息供給渠道,確保企業及時、完整的披露準則制度所要求公開的會計信息;監管的內容只能圍繞信息披露內容真實性的核實。同時,也需要從法律上強化中小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義務和說明責任,賦予政府有關部門對企業進行監督和追究責任的權力。因此,在那些情況多變,充滿不確定性和創新的環境中,相對而言,政府對中小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適度監管,是保證市場公平和有效的重要條件。
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機制,暢通市場信息的供給渠道與傳遞機制,提倡誠實守信,制訂從業人員的道德規范,通過信用規范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形成從立法、信用和道德規范等各方面約束的立體的會計信息披露管理結構。
中小企業一般規模小、資產少,普遍存在抵押品不足的問題,而信用擔保則彌補了中小企業抵押品不足的缺陷,回避了中小企業的信用困境,使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邊際信譽成本真正達于一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還可以降低對中小企業信息搜集與處理的邊際信息成本,使銀行的信貸和潛在投資者的支持向企業的邊際生產力回歸。在對風險的處置上,專業化信用擔保機構的作用不僅僅是簡單地轉移風險,那樣只會使潛在投資者將面臨的逆選擇與道德陷阱問題轉嫁給自己;也不在于單純地彌補中小企業抵押不足,從而與潛在投資者共擔風險,那樣總體風險水平并未降低,只是由更多的機構來承擔。因而要真正理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在風險處置上的特殊優勢:信用擔保機構通過專業化的經營信息資源、專門人才的利用與培訓以及專門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降低信息搜集與處理的成本(主要是軟信息),從而有效地降低風險,這一點是銀行等其他非信用中介結構所不及的。通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可使銀行和投資人所面臨的風險降低(B下降),從而使潛在投資者有作出投資決定的積極性。
中小企業大多數具有古典意義上企業的特點,即所有者與經營者合而為一,企業的業務范圍相對較少,內部層次相對簡單,信息的傳遞環節較少,因而出于經濟成本原則的考慮,信息的傳遞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處理的動機,而且信息具有強烈的內部個人特性,造成銀行和投資者無法對其做出風險評價,使得銀行在當前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只能拒絕中小企業的借款要求,以減少信貸風險。因此,中小企業為了獲得外部資金,必須完善自身財務管理制度,規范企業的運作,并加強和完善中小企業信息披露的法規體系,要求其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條件下充分公開其財務及相關信息,而相應減少私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