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可為
會計委派制度是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以國有公司股東身份,依據股東權限委派會計人員代表政府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監督國有單位或集體企業資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的一種制度,是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順應國有資產改革需要的現實選擇。
我國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針對會計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設計了會計委派制度的目的是充分發揮會計部門的監督職能,保障經濟秩序,禁止虛假行為,加強對企事業單位的經濟監察,從根本上解決會計監督的弱化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如何正確認識會計委派制的作用、缺陷及如何解決會計委派制存在的不足,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會計委派制進行探討。
1.法律依據不足
雖然《公司法》第4條規定:公司股東作為出資者按投入公司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第46條又規定:董事會根據經理的提名,聘任或解聘財務負責人。但是《會計法》第4條規定:單位領導人領導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執行本法?!度袼兄乒I企業法》第45條規定:廠長有權任免或者聘任,解聘企業中層行政領導干部。很顯然,根據后兩項規定,會計人員是在單位領導人領導下進行工作的,它們是企業的內部人員,現在又由財政部門領導和委派,這些法律規定是相互矛盾的。同時,《公司法》第四十六條九款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有權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根據經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決定其報酬事項,而實行會計委派制顯然與此法中企業自身對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選擇、任免的自由權的自主行使不相符,會計委派制與《企業法》中廠長有權任免或者聘任、解聘企業中層行政領導干部的規定相矛盾,不利于在實際操作中從法律層面給會計委派制度一個明確清晰的地位。
2.實行會計委派制與政企分開相矛盾
努力成為真正能行使公司企業經營運行自主決定權的商品生產者,利潤最大化是其最直接的目標,而如實反映并規范企業經濟活動,使會計以正當的方式對經濟活動進行記錄是委派會計的根本目標。因為直接涉及到利益,會計委派制度容易造成企業經營管理者與委派會計之間的對立與不信任,將會計人員的任命權歸口到政府部門進行掌握,這實質上是通過行政干預,把企業的財務人員管理權從企業公司的手中剝離出來,不僅是對企業自主權的侵犯與干預,而且還便于政府部門通過委派會計直接操縱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活動,割裂了會計與企業之間天然的血緣關系,違背了現代企業制度責任與權利的自成一體的關系,實質上仍然把企業視為政府自家開設的附屬。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都試圖將政府的行政權與企業的經營權進行區分,一方面要求政府放開權力,還企業經營權給企業;另一方面努力把企業從政府附屬地位中獨立出來。其中,企業自主權與經營權天然地要包括企業內部管理部門的設定與定崗定員的任免。何況,隨著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如股份(合作)制的越發普遍,必然會使股東的投資主體不僅僅是單一的,必然是多元的,這樣也使政府委派會計制度的施行面臨尷尬。
3.會計委派制不利于充分發揮會計的職能
會計的職能有核算、監督、預測、分析、決策,更重要的是為經營者在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方面發揮參謀和助手作用。會計委派制切斷了會計人員與所在企業的利益聯系,使委派會計沒有主動參與企業管理和提高企業效益的內在動力。這樣一來,雖然強化了企業的監督職能,但弱化了會計的預測、分析、決策等專業職能,僅僅片面地重視了了會計監督職能而喪失了會計的管理職能。會計委派制意味著會計部門中的領導、主管會計等不隸屬于企業,而是屬于政府或者其職能部門的公派人員,其工作范疇屬企業財務,身份卻變成了準國家干部或委派的監督人員。實際工作中,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同委派會計之間的合作變得敏感、復雜,一旦相互不信任,對工作的負面影響會直接拖累公司企業的長期發展。
針對會計委派制存在諸多的不足,充分發揮會計在市場經濟下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和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防止會計信息虛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我們有必要對這項制度進行多方位和更深層次的思考,建立、健全與會計委派制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會計委派制。
1.盡快出臺或完善有關法規
一方面要盡快出臺《會計委派法》,全面規范會計委派的法律操作。另一方面要盡快修改和完善與會計委派相抵觸的法規。主要是修改這些法規中有關會計人事任免權的規定,對相關的會計職責、權限重新明確與劃分界線,使其符合投資人監督理論,并與《公司法》的規定一致。明確規定實行政企分開,并不是放棄政府對行政企事業單位的宏觀監控,政府應該通過對會計人員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規定,遏制由會計行為所導致的各種經濟犯罪,使會計財務工作步入健康有效運作的軌道。
2.明確委派會計的職責和權限
為使委派會計有效行使監督的權力,必須賦予其相應的職責和權限。委派會計代表政府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行使資產所有者對經營者即被委派單位的會計監督權,其主要職責應包括監督所在單位國有資產運作狀況是否正常,對國有資產的流失應承擔部分責任;對經手的財務收支活動,上報的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嚴格執行國家財經紀律,一旦違反將受到追究。
委派會計人員的權限主要是:審核所在單位對外報送的財務報告,確認其真實性、合法性;參與擬定財務會計管理規章,領導檢查各項財務運作和資金收支情況;對重大財務收支項目與單位主要領導人聯簽批準;參與擬訂年度決算方案、分配方案;審核新項目投資可行性和金額較大的經濟合同。
3.成立專門的委派會計管理機構
建議成立隸屬于各級財政部門的行政管理機構——會計管理局,這樣是從組織結構上保證會計委派制的順利實施,為了適應會計管理在新形勢下的新變化,進一步加大會計監督和管理力度。在會計管理局內設人事管理、后續教育、業務考核等機構,將委派會計人員的人事關系、編制、工資福利、升遷晉職等納入統一管理,以真正解除委派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最后,應賦予會計管理局一定的執法權,用以保護委派會計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防止被委派的企業公司能積極配合,不進行阻撓、刁難。對委派會計的任用,主要通過單位推薦、向社會公開招聘等形式產生候選人,進行業務素質、政治素質和協調能力的考試考核,擇優錄取。對被錄用人員在聘用期間簽訂合同,發放委派書,委派會計不設終身制,定期輪換,每年進行考核,對不合格的人員予以解除聘用合同。
綜上所述,會計委派制產生于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實行會計委派制可以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規范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從而保證會計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但是會計委派制并不是解決會計監督問題的靈丹妙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會計基礎工作和服務監督,針對在推行會計委派制的過程中暴露的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使之進一步完善,逐步探索出一條企業會計人員的管理體制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