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峰
由于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知程度,政府、企業對高職教育的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程度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方面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困惑。對高職畢業生的心理變化和心理狀態進行梳理,將有助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就業率的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主張立國之道在于禮儀而不在于技藝。中國社會長期受到儒家思想“學而優則仕”等思想的灌輸以及延續了千余年科舉制度的影響,造成人們對學歷、學位很是推崇,對技術、技能卻缺乏認同,職業教育的發展時常受到外界乃至教育系統內部的阻力,因此,職業教育在傳統理念下,一直是被視為低層次的教育。
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再加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校的擴招,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擇業常處在一種相對尷尬的境地。一些高職畢業生認為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目標要遠遠高于中職院校,不愿從較基礎、較低層、較現實的學習工作開始,因此,造成高職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浮躁心態。
一些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考慮的是工作的條件、收益等外在要素,而對自身將來的發展,職業的價值考慮的相對較少,對自己的職業缺少長期而穩定的規劃,只顧眼前的利益,往往因小失大。這樣一方面對高職畢業生將來的發展,同時也對一些用人單位也很不利,擇業時的反復以及隨便違約現象,會延誤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選擇。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剛入大學時對高職院校的期望過高,可是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中職技院校合并升格而成的,起步發展相對較晚,無論是教學模式、管理模式還是一些硬件設施上都相對比較落后,使得一部分學生本來就因為進入高職院校就有的自卑情緒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相應減弱,當畢業求職時發現自己無論在能力、成績以及特長各個方面都比較一般,甚至和普通本專科院校存在著很大差距,面臨著就業壓力更大時,高職畢業生的自卑心理就更容易加重。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激烈的就業競爭,高職院校畢業生既想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又擔心被用人單位拒絕,尤其是在第一次求職失敗或是在等待單位回復的過程中焦慮情緒會加重。
當高職畢業生本人在外部就業環境中受挫后,一些畢業生會出現自身心理建設不足轉而依附于家長或是其他關系的現象。
出現從眾心理的高職畢業生多數是對就業沒有自己的見解和規劃,擇業時不考慮自己的專業、愛好以及是否自己適合此專業,而是盲目輾轉各種形式的招聘活動大范圍的投簡歷。往往因為沒有明確目標,不能突出自己擇業特點個性而錯過了最好的擇業時機以及適合自己的工作。
面對就業的壓力,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心理更為復雜,就業本身就是各種矛盾的綜合,面臨著比較艱難的選擇。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現實與專業的沖突;專業與地域的沖突;地域與家庭之間的沖突等等,因此,畢業生往往感到困惑、茫然、無助、惆悵等不滿情緒的困擾。
1.就業能力的提高途徑。就業能力一般分為職業能力和擇業能力,因此,高職畢業生要想順利畢業,要在自身職業能力、職業需求、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等方面有正確客觀的認識,對職業的工作內容、環境以及所需能力等職業信息要進行積極地了解,合理將兩者匹配,才能更好地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在高職院校中建議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課程,強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案功能。要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中,融入高職畢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感的教育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2.就業人格的完善。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是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職業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相對穩定,深刻影響個體的就業活動就業人格特征是指與個體就業活動關系密切的人格因素,是個體人格特征在就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主要包括挫折忍受力、壓力應對方式、自信心、競爭性、合作性、進取精神、冒險精神、創新精神等方面。這些人格特征不僅影響個體就業能力的發揮和在就業活動中的表現,而且會影響個體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
絕大多數高職畢業生的年齡是處在20~25歲的,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論,此時處在成年初期,如果高職畢業生的自我同一性沒有統一,會引起角色轉換的不順暢,在就業過程中會出現如自卑、焦慮等方面的心理問題。要想順利的完成角色的轉換,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要認識自我。高職畢業生只有清楚的認識了解自己,才能夠制定合理計劃,指導自己的行動,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在競爭中占有優勢。要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轉變自己的角色,不要把學校、家庭、親友等給予的關心、呵護以及尊重當成社會最重的認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冷靜地進入求職狀態,在選擇社會職業的同時也要考慮社會的選擇。
在就業過程中高職畢業生要認識到,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產生過多的消極心理,要不斷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提高自己的逆境商數(AQ)。心理健康的畢業生應該對擇業保持自信,順境中有自信心一般都比較容易做到,但是逆境中更應該有自信心的支持,要把求職中的挫折更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面對挫折要仔細尋找出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的前進,繼續爭取新的就業機會。畢業生也要意識到,職業理想與腳踏實地并不矛盾,有時候較低的職業起點,恰恰是將來理想職業的起步。
總的來看,新經濟發展模式下,除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素質和技能外,切實認真的解決好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尤顯重要和迫切,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適應能力,除了畢業生本身的調整外,還有著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完善就業咨詢體系;規范高職畢業生的人才市場,整合高職畢業生信息資源平臺;健全高職畢業生就業保障機制等。我們只有各方面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進行有效地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