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英
從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現狀來看,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與否對一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有著最直接的深層影響,因為會計信息源于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公司治理結構是公司上層建筑的表現,同時又是經濟、法律、文化等宏觀因素作用的產物。
1.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東大會流于形式
國家股、法人股股份所占比重過大尤以國家股比重最大,且股權高度集中,社會公眾股比重小而且股權非常分散。由于許多股份公司是由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而成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占股本總額的大部分,而代表國有股份的股東常處于缺位狀態,公司負責人實際上就成了大股東的化身,其經營目標許多是為了自身的升遷需要,而非企業價值最大化,其決策往往會損害中小股東利益。在其他股份公司中,股權集中到少數大股東手中,由于其持股份額較大,有能力通過董事會、經理層維護自身的利益。大股東可以通過股東大會決議的形式將其意志上升為公司的意志,從而可能利用其對公司的控制權而損害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而人數眾多的中小投資者即使參加了股東大會,其提案也很難被通過,最終形成中小股東不參加股東大會,由國有股東唱“獨角戲”的局面。而這種現狀可能使得大股東及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與注冊會計師合謀,披露虛假會計信息,隱瞞重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和決策有用性。
2.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
“內部人控制”,是指企業的非財產所有者獲得與剩余索取權不相稱的剩余控制權現象。內部人主要指的是經理,在國有制企業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內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強調。董事會由內部人控制,股東利益難以保證。公司董事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內部人手中,形成內部董事占優勢的格局,使得經理人員在公司的經營決策、利潤分配、聘任或解聘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并可以對自我表現進行評價。雖然國有股占控股地位,但公司中沒有真正代表國有資產利益的主體,就是通常所說的國有資產投資人缺位。這樣就缺乏真正的監督主體來監督經營者,缺乏明確的量化指標考核經營者的業績,缺乏足夠的動力去評價、監督經理層,更多地關注于自身的政績與仕途,無法準確衡量經營者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
此外,會計人員參與內部人控制,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他們任用、調動、撤職或者免職都掌握在總經理手中,工資、獎金、福利、在職消費等都與企業損益密切相關。由于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因此他們在內部人控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3.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不健全
經營者是為股東和企業帶來利益最大化的關鍵者,公司治理就是如何有效地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使他們在為股東和企業帶來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相應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國目前經營者收入和公司業績未建立規范聯系,主要表現報酬結構不合理,形式單一。我國企業基本上還是以財務性指標來考核企業管理業績,管理者為了獲得利益,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達到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股權激勵等長期激勵很少,管理層總體持股數量較少,人均持股比例低,“零持股”現象普遍。
4.監事會的監督作用不到位
上市公司雖然都按法律規定設置了監事會,但由于監事的提名、任命權和報酬都受到關鍵人的控制,而且監事會無權任免董事會或經理班子的成員,無權參與和否決董事會與經理班子的決策,導致其不能獨立地履行職責,難以發揮作用。而職工代表大部分由各部門負責人兼任,他們與董事、總經理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要他們行使監事權則有些紙上談兵,防止會計信息造假的又一道防線也被突破了,使公司的管理者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任意而為。
5.審計缺乏獨立性
近幾年來,我國證券市場上連續發生的一系列財務欺詐案件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審計失敗事件,使注冊會計師等社會中介機構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挑戰。由于存在成本與收益的權衡,注冊會計師難以避免參與會計舞弊,或對舞弊視而不見。在我國執業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社會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常常受到干擾,從而嚴重危害了執業質量。社會中介機構不能有效制約公司管理層,致使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機制失靈。要徹底解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必須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
1.實現股權結構的多元化
在我國,股權結構不合理,國有股“一股獨大”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要使出資者到位,關鍵在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通過增加其他性質的投資人,將國有股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地位讓位給社會公眾或企業法人,特別是非國有股東,形成多元化相對集中的股權結構,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配置。首先公司回購國有股的方法,減少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同時發展有效的私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并積極引進外資,使得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能夠相互制衡,從而使大股東操縱會計信息的行為受到制約。
2.提高外部董事比重,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
董事會功能的有效發揮關鍵在于其人員構成。首先,董事長與高層經理人員應由不同的人擔當,以便形成董事會與高層經理之間的制衡關系。上市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分設,增加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的比例,提高董事會決策的公正、科學性。其次,上市公司董事會應設立主要由獨立董事組成并擔任負責人的審計委員會,負責檢查會計政策和財務狀況,推薦并聘任會計師事務所,檢查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審計功能等,保證公司財務報告過程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3.建立有效的管理層激勵機制
進行經營者薪酬改革,建立與公司業績掛鉤的激勵機制,還應與公司經理人員的基礎年薪、效益薪金、補充養老金等方式混合使用,制定較長期的經理人經營績效評價標準,真正實現有效的經理激勵機制,從共同治理的角度來激勵,使經營者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的目標函數趨于一致,以增強經營者對股東的責任心和忠誠度,提高會計信息的公允性。
4.提高監事會運作效率,發揮監督功能
要真正發揮監事會監督作用須從以下幾方面完善:(1)選配高水平的具有專業技能的懂經營、會計、法律的人,經過法定程序進入監事會;(2)監事會應深入到財務收支管理、審計活動、財務利益關系各領域;(3)強化監督手段,法律應賦予監事會聘用注冊會計師檢查公司財務的職權,以使對董事、經理的財務監督成為可能;(4)提高監事會在公司中的地位,賦予監事會有召集臨時股東大會的權力;(5)設立專職監事,加強監事的獨立性。
5.建立規范的會計中介市場
規范和完善我國會計中介服務市場,強化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道德意識,加強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質。同時,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誠信教育、執業監管及懲處力度,建立職業風險機制和禁入制度。
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治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才能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