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京望

歐元區債務危機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國家陷入了由經濟危機引發的政治危機難以自拔;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讓世界經濟前景更加不明;中國國內通脹壓力有所抬頭,制造業增長趨緩。這些都讓中國經濟增速趨緩,也更加考量政府宏觀調控的智慧。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喬依德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現在的經濟前景很成問題,雖然其經濟處于一個微弱的復蘇階段,但由于政治層面,美國兩黨未能就削減赤字達成一致意見,如果啟動自動削減這樣一個機制的話,那對美國經濟的復蘇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另外一個就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現在還是看不到頭。
全球經濟局勢的不穩定,首當其沖的,是外需壓力增大。統計顯示,中國對最大出口市場歐盟的出口增速已從今年8月的22.3%降至10月的7.5%。近幾個月來,電子產品、船舶、紡織等出口敏感行業生產增速放緩。預計四季度海外訂單將繼續下降,明年出口增幅將更受影響。
歐債危機對全球實體經濟的沖擊,同樣可能影響我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此外,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歐美一些國家明年相繼進入大選期,令相關政策不確定性增加。
“基于對當前國際貿易先行指標走勢的判斷和對2012年決定貿易走勢主要因素趨勢分析,伴隨著全球經濟放緩,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將維持相對較低的增速。”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說。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2月1日發布,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 I)為49.0%,環比回落1.4個百分點。這是PMI自2009年3月份以來33個月內首次回落到50%的經濟強弱分界點以下。同日公布的匯豐PMI也僅有47.7%,較10月大幅下降3.4個百分點,創32個月新低。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分析報告稱:11月PMI回落到50%以內,對此不必反應過度。但也要引起警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特別是市場需求顯示疲態值得關注。
新訂單指數全年波動下行,并且下行速度較快,11月回落到47.8%,為33個月以來首度回落到50%以內。新出口訂單指數,上半年在略高于50%的位置上徘徊;下半年明顯下降,自8月份以來,雖然9月份短暫回升,但整體不改50%以下低位運行的局面。
從產成品庫存指數來看,最近3個月上升明顯,已連續2個月保持在50%以上。尤其是最近生產指數出現明顯下降,本月下降到50.9%,處在相對較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產成品庫存指數仍然加快上升,從一個側面說明當前市場需求較為疲軟。
反映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防通脹向穩增長方面轉變。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表示,從分類數據來看,產出指數下滑了1.4個百分點,而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則大幅下滑2.7和3.0個百分點。這些均表明即將公布的工業增加值和出口數據可能將遠遠低于市場預期。未來數月,中國經濟都可能進入一個較慢增長的區間。
最能感受經濟冷暖的一些民營企業已意識到轉型的迫切需要,開始尋找應對危機的出路。
12月1日,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院長成思危,在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面臨抗通脹和保增長兩大問題,明年通脹因貨幣供應、輸入性通脹和國內勞動力、能源成本增加將難以下降。他預計明年CPI依然會維持在5.5%左右。
為何通脹水平明年仍會在高位徘徊?成思危認為,根源在于影響通脹的三大因素仍未消除。其中,最主要的是貨幣供應,目前來看不可能收緊。他分析稱,在發達國家現在還都是處在低利率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繼續加息或者頻繁提高存準率,必會造成大量熱錢流入。
至于其他兩項因素,成思危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仍處在高位同樣會影響國內通脹水平,例如石油、鐵礦石的價格雖然近段時間略有下降,但仍居高不下。此外,目前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原材料、能源價格的提高將會影響物價。
《國際金融報》的評論也稱,這輪通脹的主要因素并沒有消除。一是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依然過剩,中國經濟規模只有美國1/3多點,但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卻超過美國28.2%;二是本輪通脹不是結構性的,而是全面的,物價上漲的動力依然存在;三是市場要素上漲的要求并沒有就此終結,特別是人力成本要素上漲的要求依然強烈,資源環境成本上升的趨勢也還在繼續;四是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依然高企;五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初,各級政府都存在追求增長的盲目沖動,這也是通脹管理的一個難題。
“目前通脹勢頭只是初步被遏制,CPI依然在5%以上的高位運行,貨幣政策放松,隨時都有可能導致通脹反彈。如果管理層不對市場的各種解讀正本清源,那么本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可能讓釋放出來的貨幣又源源不斷地流入房市和股市。”經濟學家馬光遠日前撰文說。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稱,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長期增長放緩和短周期下行的交織階段。從短周期角度看,目前外需疲軟和投資去杠桿化,將導致2012年出口和投資等經濟增長引擎動能減弱,經濟增速較2011年放緩是大概率事件。
世界經濟形勢波譎云詭,中國經濟面臨較大挑戰。不過,在復雜形勢下,中國已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國民經濟正朝著宏調預期方向發展:CPI在7月達到年內峰值后逐月回落,10月已由高峰期的6.4%回落至5.5%;GDP三季度同比增長9.1%,依然在合理波動區間。人們預計,2012年GDP與CPI增速將呈平緩“雙降”態勢。
有關專家認為,這符合既定的宏調目標。經濟平穩放緩,為調結構和經濟轉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應順勢而為,以改革為市場釋放空間,促進中國經濟更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最能感受經濟冷暖的一些民營企業已意識到轉型的迫切需要,開始尋找應對危機的出路。佳佳童車是浙江平湖最大的電動童車生產企業,產品主要出口海外。佳佳童車廠總經理陸利平說:“轉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僅一款童車的研發和模具,成本就要幾十萬元,但為保證企業后續發展動力,佳佳童車在產品研發和技術升級方面仍然投入大量資金。同時,為擴大國內市場份額而開始著力打造品牌影響力。
與佳佳童車一樣,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堅持研發投入、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性,選擇在危機來臨時“修身養性”,為將來的發展積蓄力量。
時下一系列統計數據和經濟現象表明,本輪宏觀調控已到關鍵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對中國來說,必須繼續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加強微調;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財政結構支出制度的改革。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表示,中國將實行更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會合點,謀求自身發展與世界經濟互利共贏,化解世界經濟動蕩帶來的一系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