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益輝
漢中位于陜西西南部,是秦嶺巴山之間一座富饒美麗而又古老的城市。素有“中華聚寶盆”和“陜西江南”之美譽。
漢中氣候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其水資源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工程均以此為源頭。
這里不僅是兩漢文化發祥地,還是隴南、巴蜀文化的交融之地。漢中北依新歐亞大陸經濟帶,南托長江經濟帶,處于關中、成渝、江漢經濟圈接合地帶,具有“北依南托”和“三圈交匯”的區位優勢。境內鐵路、公路連通陜甘川鄂,目前正在建設中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新機場將使漢中成為中國西北連接西南的重要樞紐城市。漢中以水資源、礦產資源和中藥產業、茶產業、有機食品加工業等形成的富有陜南特色的產業,使漢中循環經濟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
“十一五”期間,漢中以實現陜南突破發展為契機,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加快產業化進程,依托國家二線建設時期布局的一些重大軍工企業和裝備制造業,先后建成了一批支撐漢中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航空產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有色冶金工業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進而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有效帶動了漢中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漢中各縣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以工業為先導,大力發展富有當地特色的加工業,各縣規劃建設的產業園在循環經濟引領下,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目前,寧強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已有陜西保迪肉食品公司、寧強綠夢食品公司等入駐,到2015年,入園企業達到20戶,工業產值達到30億元,工業增加值8億元以上。城固縣在做大做強以柳林鎮航空產業基地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地方潛力,大力興辦以城固豐泰紡織公司、城固酒業等為龍頭的特色循環經濟,收到明顯效果。漢中各地政府以農業產業化和特色經濟為抓手,有力地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和現代生態農業的快速成長壯大。以“漢米”、“漢油”、“漢茶”、“漢藥”、“漢果”生豬等為特色的主導產業已轉向規?;⒓夯较虬l展。如著名的午子仙毫茶產業,在今年舉行的全國名茶金獎評選會上,獨占金獎殊榮,包攬了總共24個優質名茶金獎名額中的20個金獎,漢中已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綠色茶葉基地。特色經濟的發展,也有力地推動了以飛機制造、數控機床、煙酒食品、冶金建材、醫藥化工等為骨干的加工制造業和一大批支柱產業的發展。近年來,一批以航空制造業、軍工企業和地方特色加工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和建立;打造了以“兩漢”、“三國”為特色的歷史文化、巴蜀文化、羌族文化產業;人文旅游、自然旅游、科技旅游,拉動了當地特色加工產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實踐證明,要實現漢中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就必須走統籌城鄉規劃、低耗能、科技含量高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培育產業集群。沿漢江兩岸布局的一些重大工業項目相繼建成并開始發揮“引擎”作用。到“十一五”末,一大批主導產業已完成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引導經濟發展先行的裝備制造業、軍工產業、有色冶金等行業已完成重組整合,以漢鋼和陜鋼為代表的鋼鐵公司,目前面臨再次優化整合的發展機遇,二期投資年產500萬噸優質鋼材的生產線正在抓緊建設之中。
城鎮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一大批城市美化、凈化工程已經完成,各市縣沿江或以山坡修建的主題廣場極大地活躍了人民生活。綠色經濟、現代農業、養殖業、工業、旅游服務業快速發展,使全市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09.7億元,年均增長13.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462元,年均增長13.6%;財政總收入達到45.2億元,年均增長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8.6億元,年均增長23.8%;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925.57億元,年均增長33.1%。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豬、藥、茶、菜主導產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由47.2%上升到59.7%;裝備制造、有色冶金、煙草食品、醫藥化工等支柱產業占規模工業的比重由62.9%提高到78.7%;,旅游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8%提高到9.6%。建成以西漢高速為代表的一大批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重大工程,先后完成了108、316等省級國道的改擴建工程,全市完成了107條通鄉公路建設,總里程2668公里,實現了8個縣區通高速公路、9個縣區通二級公路、所有鄉鎮通油路的突破發展。災后重建規劃任務的完成,極大地提升和改善了全市尤其是重災縣的基礎設施水平,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成功創建了一系列凈化、美化系統工程,一大批景觀大道和“一江兩岸”景觀帶已具雛形,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0.5%,比“十一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建設小城鎮20個,一批各具特色的工礦型、商貿型、旅游型、農業型的小城鎮也已初具規模。

漢中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災后重建中,牢牢抓住縣域經濟發展不放手,以特色經濟為主導,推行工業強市戰略,帶動了特色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寧強縣高起點規劃災后重建,凝聚合力,濃墨重彩打造“漢水源頭生態型山水園林城市”,走出了一條“增長速度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集約型發展之路。先后完成了陜西金燕、友信建材、千山茶葉、丁家林金礦等重點技改項目,“羌笛”黑木耳、“汗水綠夢”核桃油等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圍繞生物、礦產、水能三大優勢資源,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強制淘汰了一批污染重、技術落后的產業,形成了以主導產業為支柱、重點企業為支撐、工業園區為平臺的新型工業發展格局。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9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7戶。
“十一五”期間,勉縣立足現有產業、培育支柱產業、延長產業鏈,對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堅持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加快產業調整和技術改造。結合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庫區水土保持規劃,關閉、轉型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依托漢鋼、漢中鋅業等企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拓展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形成了以冶金業、生物質能源、新型建材業、化工業、食品飲料業等產業示范基地。到“十一五”末,全縣工業總產值將超過100億元,工業增加值對全縣GDP貢獻率達40%以上,工業總值位居漢中市之首。
略陽實現工業強縣戰略,在大力發展冶金礦產業的同時,結合本縣實際,把重點發展食品醫藥產業、化工建材產業等作為提升工業經濟總量的突破口,以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礦業綜合利用開發和新型加工業升級換代,實現了以略鋼、煎茶嶺鎳業、漢鋼楊家嶺鐵礦、誠信實業等骨干企業技改項目,加快了略鋼百萬噸優質鋼改造工程和煎茶嶺鎳業3000噸鎳礦采選生產線等項目推進。他們因地制宜,在土地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以山坡造地,開發醫藥工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杜仲“雪之溶”膠囊、柔脈膠囊、天麻加工等中藥加工生產線啟動。依托烏雞產業、特色養殖、中藥產業,使食品醫藥產業成為縣域工業一大亮點和經濟增長點。

城固縣依托崔家山省級重點示范鎮和柳林縣級重點鎮建設,從暢通工程、生態工程、點亮工程等方面入手,以“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動、園區化承載”為思路,加快工業經濟跨越發展,實現了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2010年,全縣工業完成總產值78.38億元,增長33.7%,其中縣屬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28.4億元,增長45.3%,連續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同時以打造航空新城建設為目標,強力推進柳林、五郎等大園區建設,通過產業規劃編制與中航規劃建設公司對接,大運飛機配套和高新二期項目已基本建成,漢中遠航公司標準化廠房正在建設之中。鑫海公司玻璃制品、德隆公司秸稈生物飼料等40家企業已入駐五郎工業園區。他們還扶持壯大骨干企業,繼續支持城固酒業、豐泰紡織、白云制藥等企業,形成以航空裝備制造及配套生產為主體,以硅石資源深度開發和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為兩翼,以棉紡生產、水電、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為補充的“一體兩翼”新型工業化體系。
近幾年,隨著西漢高速、寶成鐵路新線建設的通車和加快實施,連接漢中腹地的南北通道得到極大改善,縣鄉公路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應清醒地認識到,交通制約瓶頸不盡早打破,縣域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影響。目前,略陽縣沿秦嶺山脈僅有一條南北通道,如遇地震或大的洪澇災害,發生山體滑坡或山洪沖擊損壞現有通道,略陽縣唯一的自救通道就會被堵死,自救都無法解決,還談什么經濟發展呢。我們還了解到,該縣正在會同省市有關部門就略陽到廣元方向的東西通道進行謀劃,并將此納入縣“十二五”規劃之中,爭取省市予以財力和政策支持,加快推進。該縣應繼續全力支持略鋼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加快整合現有資源,妥善解決好三種股份制形式,打破制約壁壘,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大整合力度。積極開發新的原料基地,解決好略鋼所需生產原料,緩解原料70%進口的壓力,以低污染、高產出實現可持續發展。
宏觀地看,漢中要實現突破發展,必須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特色經濟、特色旅游、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新漢中。同時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開發新的資源,以支柱產業為引擎,強力推動相關產業快速成長,用循環經濟理念,挖掘潛力,大力發展水電、礦產資源、深加工等項目的實施,繼續完善交通設施、城市亮化工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護水源涵養地為題,積極爭取中省政策扶持和傾斜,提高水源地補償力度。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布局,做好縣域經濟這篇大文章,科學編制好“十二五”遠景規劃,以工業強市,農業興市,實現漢中經濟社會新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