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育寧
(作者陳育寧系寧夏大學教授、博導;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寧夏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我國西部研究著名專家,內蒙古鄂爾多斯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本刊顧問。本文有刪節。)

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負責人夏日(右)、郝誠之(左)
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院士首創知識密集型沙草產業理論的初衷,是為了解決中國未來“百年之困”的“三個怎么辦”。即:一、常規能源煤、天然氣、石油用完怎么辦”;二、18億畝耕地紅線突破怎么辦;三、“人口發展到30億,要豐衣足食怎么辦”。錢老認為,與其到月球上找未來的生存發展空間,不如把地球表面的沙漠治理好、草地利用好。用“高科技”和“可持續”確保中華各族兒女過“富裕而有尊嚴的生活”,“給世界帶好這個頭”。
夏日、郝誠之同志從錢學森先生提出沙草產業理論時開始,就堅持不懈地學習鉆研、宣傳推廣、踐行完善。如今,他二人已是名副其實的沙草產業理論的專家。
1984年6月,錢老第一次公開發表的闡述知識密集型草產業理論的文章與郝誠之同志有直接關系。也就是從那時起,郝誠之同志與錢學森院士,也與沙產業、草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郝誠之同志在《內蒙古日報》科學副刊當責任編輯,為了加大新技術革命知識的宣傳,他于1984年5月25日寫信向錢學森院士約稿。沒有想到,半個月之后,錢老應約寫來了專論《草原、草業和新技術革命》。在這篇專論中,錢老提出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系統工程思想發展現代草業的設想。6月28日《內蒙古日報》發表這篇專論后,《人民日報》全文轉載。內蒙古黨委書記周惠同志非常重視此文,通過常委兼秘書長田聰明,囑托郝誠之致信錢老,請老科學家“展開談一談”。不久,錢老就以掛號信寄來了他深刻論述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框架性理論手稿《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
郝誠之同志2004年發表的《對錢學森沙產業草產業理論的經濟學思考》一文,談到他對錢老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戰略意義的理解時說,對他啟發最大的有四點:一、善待沙漠、草原;二、尊重自然規律;三、關注邊疆民生;四、興邊強國結合。郝誠之同志對我說,錢老要求我們既要換一種思維看沙漠,多采光,少用水,高效轉化太陽能;更要“草畜工貿四結合”,在新技術,高效益,產業鏈上做文章。不是搞西方的“工業化”,以犧牲生態環境作代價;也不是片面追求城市化、置沙區草原農牧民的貧困于不顧。要努力做到“生態和生計兼顧,治沙和致富雙贏,綠起來和富起來結合”。
內蒙古黨委、政府、政協領導高度重視研究和開發沙產業、草產業,在夏日、郝誠之的積極倡導下,2002年12月22日成立了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夏日任會長,郝誠之任副會長兼秘書長。錢老在賀信中說:“內蒙古的優勢產業是什么?我認為就是沙產業和草產業,這是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只要內蒙古的同志緊緊抓住了這兩大產業,真正建設成知識密集型的沙產業和草產業,內蒙古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也會得到改善?!卞X老的信給夏日以巨大鼓舞,也為協會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成立后,夏日同志以“認準的理兒,九頭牛也拉不回”的執著精神,帶頭刻苦鉆研沙產業、草產業理論,發表了一系列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體會。
夏日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認為,“防沙、治沙”必須和“用沙、管沙”四位一體,有機結合。他說,人類與沙漠的最初關系是人類因無知而制造了沙漠,當沙漠化嚴重到人類沒有生存和發展條件的程度時,人類只好遠離沙漠。隨著人口增加、生產力發展,又有一定經濟技術條件時,人類開始采取堵攔、固定、恢復植被等辦法來對待沙漠化,即治沙。這是人類歷史上認識沙漠的一次飛躍。第二次飛躍是開始防沙,即預防沙化,人類開始更加自覺地對待自然、對待環境,節制自己的行為,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子。人類認識沙漠的第三次飛躍就是用沙??茖W用沙的最高境界就是錢學森沙產業草產業理論提出的“寓保護于合理開發之中”。這一帶有顛覆性創新理論的提出,為人類確立科學沙漠觀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平臺,把沙漠和人的關系理順了、拉近了,為人類與沙漠和諧相處奠定了感情基礎,實現著“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園”的互相依存和終極關懷。由于變對抗性思維為順應性思維,人們發現了沙漠的另一面,即經過人的建設性活動,新的平衡系統可以形成,沙漠可以成為人類生活的新空間和新經濟的“增長極”。夏日同志的這一認識,表達了全新的沙漠觀,是對錢學森沙產業理論基礎的大跨度、深層次闡釋,因而受到錢學森辦公室的好評。
郝誠之同志也心得頗多。他在《瀚海憑欄》中指出:“西部大開發,生態是重點,沙漠化防治是難點,產業化是突破口。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是最合理、最現實、最科學的選擇。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首倡的知識密集型的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就是西部大開發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新型主導后續產業。只有走這條可持續發展的路,才能實現‘沙漠增綠、草原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他的研究成果問世后,錢學森學術助手涂元季將軍稱贊“正確理解了錢老的思想”;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任繼周、馮宗煒先生也評價很高,認為不但有“新意”,而且有“深意”。

夏日同志在2006年4月的《實踐與探索》一文中第一次歸納了沙產業的十大功能。包括治沙功能(或叫生態功能)、致富功能(或叫增值功能)、科技功能、綠色功能、集約功能、節約功能、集群功能、多元功能、動力功能和可再生功能。他說:“這十項功能,其它農業型產業不同程度地具備,但唯有沙產業更完整、更集中,更對人類有用?!?/p>
因為夏日同志擔任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會長時,同時擔任著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因而有機會通過全國政協提案等多種渠道,為沙草產業的健康發展呼吁建言。
夏日、郝誠之同志在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跟蹤典型,深入調研,總結基層新鮮經驗,探尋沙產業、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創新模式。1999年,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趙永亮斥巨資在庫布其沙漠東緣圍封沙地10萬畝,搞起了沙區適生灌木沙柳的產業化綜合利用項目,用沙柳的嫩枝葉喂羊,用粗枝條粉碎拌木漿造紙,實行林草間作和林牧互補,開始取得生態、扶貧、環?!耙慌e三得”的效果。郝誠之同志與內蒙古政協經濟委員會專家對此項目跟蹤一年,全面分析后認為:起點高,方向對,潛力大,完全符合錢學森沙草產業理論的要求,值得在鄂爾多斯和全區范圍推廣。
2001年5月中旬,趙永亮和郝誠之將試點進展情況向錢老書面報告。10天后,91歲高齡的錢學森先生給他倆寫來充滿鼓勵的信:“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達到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我希望你們取得更大的成就?!?/p>
在錢老的鼓勵和指導下,內蒙古鄂爾多斯,以民營企業大兵團介入為特點,以組織化帶動產業化,以市場化推動產業化,成長起一批知難而進,唯旗必奪,艱難探索幾十年如一日的產業治沙、回報家鄉的龍頭企業,形成了甘草藥品、沙棘飲品、螺旋藻新品、反季節蔬菜、絨山羊和獺兔“種養加一條龍”經營和生物質發電等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取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統一的好成績,受到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中外專家和聯合國官員的好評,也使農牧民得到了實惠。
實踐證明,內蒙古的沙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由理論探索進入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實踐,以“綠化—轉化—產業化”為標志,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008年以來,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引領全國、政府導向、整體設計、有序推進的新階段。2010年,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被國家民政部經逐級申報、遴選,評定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2011年11月,內蒙古黨委常委兼秘書長符太增同志在沙產業、草產業協會的報告上批示:“該協會成立以來,為自治區乃至國家沙產業草產業的發展奔走呼號,做了不少工作,財政每年適當給予支持是應該的?!秉h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同志在有關會議上明確表態:“要支持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發揮更大作用!”
2009年5月26日,內蒙古黨委原書記儲波同志,對北京上海知名專家說:“內蒙古的沙產業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一靠錢老理論指導,二靠在座各位專家大力幫助,三靠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四靠龍頭企業帶動和市場機制形成?!彼又匾庵赋觯骸斑€因為我們有兩位熱心人夏日、郝誠之。”
今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若干意見》的文件中出現了“鼓勵發展沙產業”五個字。中央電視臺報道“2011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出現頻率最多的話是“發展沙產業,應對荒漠化”。新聞界評論,“聚焦沙產業,紀念錢學森”正在成為我國今年的新亮點和關鍵詞。從當年錢學森先生風塵仆仆,“大將西征久未還,航天捷報滿關山”;到今天西部綠意盎然,“暖日躍起中南海,春風已度玉門關”,我們切身感受到草原的春天來臨了,沙漠的春天也來臨了。我的這兩位六、七十歲的老朋友夏日、郝誠之同志,也迎來了他們人生追求的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