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傳濤
比起老百姓尚不寬裕的錢袋子,政府采購有時頗能表現出一種財大氣粗的味道。尤其到了歲末時節,一波一波的政府采購總是讓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去年“買ipod當U盤”等新聞好像還在眼前,不料,我們現在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年末突擊花錢”之中。
“原本1500萬元可以完成的采購,最后卻以3000萬元高價成交”,只是政府采購宏大氣場中的小小花絮。“遺憾”的是,比起花錢的大氣魄來,官員的回應越來越沒有底氣:說“確保采購質量”就可以了,把“花光預算”這類大實話也抖摟出來,自然會激起眾怒。

“花光預算”道出了某些政府部門何以“不差錢”的奧秘。CPI在漲,政府收入在漲,很多政府部門的預算也在漲。可事務性的東西就那么多,“年末突擊花錢”就成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進入冬季之后的當務之急。以至于出現在花錢方面本末倒置的情況:為了花錢而花錢,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更有甚者,對一些全年預算還沒有花掉一半的部門,單位還會在“壓力”之下以紅頭文件的形式發出緊急通知,號召下屬部門趕快花錢。
“為了花錢而花錢”的病根,在于預算制度出現了問題。按常理,人民群眾應該對預算費用擁有無可爭議的話語權,即便沒有絕對的支配權,至少也應該擁有起碼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而眼下的情況卻正好相反,政府部門不僅對預算有絕對的支配權,而且花多少錢、怎么花錢、為誰花錢,都沒有完全放到陽光之下。
對于有突擊花錢毛病的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來講,他們不會想把錢花到醫療與教育事業中去,花到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發“紅包”度艱難中去……錢不是真的多到花不了,而是某些地方政府、部門花錢的方式與側重點出現了問題。
“花光預算”的問題,就是把結果當目標的問題。財政收入,除了支付必要的行政成本外,應該變成推動發展的資本,變成醫療、教育、保障住房等社會福利。而到了某些政府部門那里,卻成了自利自肥的“唐僧肉”。就眼下的狀況而言,如果只是讓官員自己去研究限制自己如何花錢的權力,那么我們的預算改革恐怕就難以深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