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凡,楊 瑩,張 瑛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內分泌科,云南 昆明 650021)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甲減)是由各種原因引起血清甲狀腺激素缺乏或對甲狀腺激素作用發生抵抗而表現出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研究表明,長期患有甲減的患者,常并發血脂代謝異常[1],不同程度的貧血,稱為甲減性貧血[2]。外源性甲狀腺素替代治療為本病主要治療方法,為探討替代治療的臨床效果及意義,于2009年6月~2010年8月,我們采用左甲狀腺素鈉片替代治療甲減患者50例,并檢測了治療前后患者血脂和血紅蛋白等指標變化。現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甲減組:共50例(男9例,女41例),年齡43±11歲,為2009年6月~2010年8月來我院就診,經臨床明確診斷為甲減(TSH>l0mlU/L,FT4、FT3降低,臨床癥狀較明顯)的患者,其中原發性甲減12例,藥物性甲減8例,同位素治療后甲減22例,甲亢手術治療后甲減8例。達到貧血診斷標準(Hb<110g/L) 的有18人,均無其他重要腔器疾病。對照組:共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齡40±13歲,為來我院體檢,各項檢查指標均正常的身體健康者。
替代治療方法:治療前先檢測和記錄患者血脂即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網織紅細胞計數(Ret-c)檢查結果,爾后給予左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將TSH調整在正常范圍之內為合適劑量。平均劑量為(50~75) μg/d,治療3個月后,復查上述指標并與治療前結果進行統計對照分析。
血脂和血紅蛋白等指標的檢測方法: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采用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測定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網織紅細胞計數 (Ret-c)。數據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2組治療前后血脂、紅細胞、血紅蛋白等指標變化見表1、2。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后相比,△P<0.05
討 論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近年來本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為0.8%~1.0%[2],是血脂代謝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現TC、TG、LDL、LP(a)正常或升高[3],一些研究發現血清TSH水平與血清TC水平具有線形相關性[4]。甲狀腺素能誘導肝細胞表面的LDL受體的mRNA水平增加,使LDL受體的數量和活性增加。生理狀態下,甲狀腺素對脂類,特別是TC的代謝有很大的調節作用[5]。甲狀腺激素一方面促進肝臟攝取乙酸,加速TC的合成;另一方面增強TC的降解。其促降解作用要強于促合成作用。因此當甲減時甲狀腺素分泌減少,雖然TC合成速率降低,但其降解和排泄的速率更慢,故而血清中TC顯著增加。甲狀腺素可減少TG合成,提高組織對其他脂解激素的敏感性,促進脂肪組織釋放脂肪酶及使TG的清除率增高。甲減患者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減少,TG合成相對增多,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TG分解率下降,造成血清TG升高。甲減時LDL-C生成速率升高,可造成血中LDL-C升高。LDL-C的降解途徑有“受體依賴途徑”與“非受體依賴途徑”兩種,血漿中33%~60%的LDL-C通過受體依賴途徑進行降解,而甲狀腺激素可以使脂肪細胞LDL-C的受體數目下調從而抑制LDL-C從高親和力的LDL-C受體途徑進行分解代謝,導致甲減患者血漿LDL-C水平上升。由于LDL-C攜帶65%的血漿,故LDL-C顆粒的增加被認為是造成甲減使血漿總TC升高的主要原因[6]。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可以使LDL-C受體表達上調,LDL-C降解加速,促進膽固醇向膽酸轉變。從表1可見,甲減患者替代治療前與對照組及治療后相比,TC、TG、LDL-C均明顯升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替代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替代治療后血脂水平明顯下降。
甲狀腺激素缺乏時,骨髓組織氧化過程減慢,造血機能障礙,易引發貧血[7]。據國內資料報道,32%~82%甲減患者伴有不同原因的貧血[8],國外報道30%~50%甲減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9]。甲減引發的貧血輕重程度不一樣,以輕中度為主,惡性貧血的幾率很小。甲減患者貧血的類型也不一樣,根據血細胞顯微鏡觀察,其RBC形態可分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這在甲減患者中最為常見,貧血多不嚴重;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主要是缺鐵性貧血,多為中度貧血;大細胞性貧血,此種貧血較少見,多為中度貧血,治療不及時易引起惡性貧血。從表2可見,甲減患者替代治療前與對照組及治療后相比,RBC、Hb均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替代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對照組及治療后相比,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量(MCH)、網織紅細胞計數(Ret-c) 差異無顯著性(P>0.05),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 差異有顯著性(P<0.05)。分析其原因有:①甲狀腺激素缺乏使造血功能遭到抑制,紅細胞生長素存活減少;②甲減患者體內可以產生抗紅細胞抗體,使紅細胞壽命縮短[8]。③甲狀腺激素缺乏導致骨髓發育不良而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④甲減的患者,往往食欲下降,胃酸分泌減低,膽囊收縮減弱造成胃腸對鐵(Fe)、葉酸(FA)及VitB12的吸收不足,使得合成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原料不足。此外,其產生的抗胃壁細胞抗體、抗內因子抗體,也能抑制葉酸(FA)及VitB12的正常攝取。甲狀腺激素缺乏導致骨髓發育不良而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只有糾正了甲狀腺激素的缺乏,其貧血癥狀才會消失。
表2 2組治療前后RBC、Hb等指標比較()

表2 2組治療前后RBC、Hb等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后相比,△P<0.05
綜上所述,甲減患者血脂、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存在明顯異常,應該盡早進行治療,經左甲狀腺素替代治療后,使甲功維持在正常范圍內,血脂異常及貧血均會得以改善。
[1]劉家昌,陳海庚,郭兆軍.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及血脂的變化[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9,28(3):198-199.
[2]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42-2642.
[3]DUNTAS LH.Thyroid disease and lipids[J].Thyroid,2002,12:287-293.
[4]GANARIS CJ,MANOUITZ NR,MAYOR G,et al.The Colorado Thyroid Disease Prevalence Study[J].Arch lnten Med,2000,160:5260-5534.
[5]張延斌,楊煜,徐晤,等.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癥患者激素替代治療前后血清酶的變化[J].江蘇醫藥,2008,34(2):13l-132.
[6]曲華,溫鳳萍.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激素替代治療前后脂代謝水平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2):4849.
[7]李好蓉.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血清膽固醇和耳血血紅蛋白的變化[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6,7(4):103-104.
[8]田杰,閆吉.甲減性貧血患者血清中SF、FA、VitB12的水平及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3,16(2):120-120.
[9]PANCIERA DL.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canine hypothyroidism.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J].Food Animal Practice,2001,31:93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