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啟東,陳 靜
(澄江縣人民醫院,云南 澄江 652500)
病例資料 女,57歲,漢族。因反復右上腹疼痛5年入院。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疼痛,時有向右肩背部放射,無寒戰、高熱、鞏膜黃染等。當時曾到我院就診,診斷為“慢性膽囊炎并膽結石”,給予“抗炎利膽”治療,未經系統治療。2009年5月因再次出現右上腹疼痛到我院就診,要求手術,以慢性膽囊炎并膽結石收住院。無肝炎等病史。查體:體溫:37.1℃,脈搏:74/min,心率:20/min,血壓:115/70mmHg,面色灰暗,鞏膜及全身無黃染,無肝斑。腹部平坦,右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臟無腫大,腹部移動性濁音陰性。血常規:白細胞:12.5×109/L,血紅蛋白:97g/L,其余在正常范圍。肝功能:谷丙轉氨酶:53.9U/L,堿性磷酸酶:355.1U/L,γ-谷氨酰轉肽酶:561.9U/L,總膽紅素:1.21μmol/L,直接膽紅素:5.4μmol/L,間接膽紅素:8.8μmol/L,其余正常。腎功能及電解質正常。心電圖及X線胸片正常。為根治膽囊結石于入院后2d行膽囊切除術。術中肉眼未發現肝臟異常及腹水明顯增多等異常。術后病檢報告:慢性膽囊炎并結石。術后逐漸出現腹脹,厭食,術后5d出現咳嗽、腹脹加重、雙下肢浮腫。腹部B超提示:腹腔積液約800ml,X線胸片提示:雙側胸腔少量積液。肝功能:總蛋白:52.4g/L,白蛋白:21.1g/L,總膽紅素:45.9μmol/L,直接膽紅素:35.4μmol/L,間接膽紅素:29.7μmol/L,谷丙轉氨酶:18U/L,堿性磷酸酶:465.2U/L,γ-谷氨酰轉肽酶:548.6U/L,血鈣:1.9mol/L,血淀粉酶正常,腹腔穿刺液常規化驗:呈金黃色,WBC:0.15×109/L,余正常。已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經過補充白蛋白、輸血等治療無好轉,考慮可能有膽漏存在,術后14d再次行剖腹探查術,術中除金黃色腹水外,均未發現其它異常。為明確病因,于術后41d行術后肝穿活檢,報告提示:慢性肝炎并肝損傷。患者雙下肢浮腫加重,胸、腹水加重,全身皮膚黃染,蛋白持續下降,總蛋白:40.1g/L,白蛋白:16.2g/L,于術后51d死亡。
討 論 慢性膽囊炎并結石是外科常見疾病,手術切除膽囊是治療此病的有效方法。此例術后出現嚴重而難以糾正的低蛋白血癥和大量的胸、腹水,阻塞性黃膽的表現,最終導致死亡。回顧病史,無急慢性肝炎病史,但在術前的肝功能檢驗中發現谷丙轉氨酶、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肝功能有損害,在術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手術刺激下,誘發大量的胸、腹水、低蛋白血癥,肝臟功能衰竭。在術后的肝穿活檢中證實為不明原因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疾病,應考慮膽汁性肝硬化,此病以肝臟內進行性小膽管毀損伴門靜脈炎癥、慢性膽汁淤積為特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1種類型[1]。多見于35~65歲女性,預后差異很大而不可預見,目前主要采用對癥及支持治療[1]。手術不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誘發因素,實為教訓。在肝膽手術前,有谷丙轉氨酶、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異常,有不明原因的肝損傷的患者,要考慮合并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可能,需引起足夠重視。
[1]陳灝珠,廖履坦,潘孝彰,等.實用內科學[M].第12版.上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97-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