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錦,羅 飛,羅蘭芬,盧紹清,尚建均,陳光俊
(建水縣人民醫院 耳鼻咽喉科,云南 建水 654300)
鼻前庭囊腫是發生于鼻前庭皮下,上頜牙槽突骨表面上的一種良性病變。其生長緩慢,早期無癥狀,合并感染后可有疼痛,局部迅速腫大,可壓迫上頜骨形成骨質缺損[1],阻塞鼻瓣區導致鼻阻。臨床多用經唇齦溝入路切除囊腫,但手術較復雜、復發率較高,病人有術后上唇不適。故我們嘗試用揭蓋法行鼻前庭囊腫的手術治療,經過30例的手術效果分析與隨訪,認為此手術方式簡單,療效穩定,不易復發,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較大鼻前庭囊腫30例,均為單側發生,累及對側共2例。其中男12例,女性18例,年齡在20~50歲,平均為42歲。囊腫直徑最小12mm,最大36mm,均有鼻前庭區隆起,且無手術史,其中并發感染者22例。
方法:在鼻內鏡下,利用美敦力耳鼻咽喉動力系統的鼻竇手術切割刀頭于囊腫鼻側鼻腔底部最薄弱處邊切囊壁、邊吸凈囊液,慢慢擴大囊腫壁切除范圍,直到近骨部,不要傷及骨膜,保留囊腫底部囊壁。術中注意使囊腫內壁在切緣處盡可能與鼻腔上皮或皮膚緊貼在一起,以促進愈合,減少發生瘺管與復發的機率。此術式囊腫腔與鼻腔被人為地融合在一起,術后局部填塞明膠海棉止血,3~4d清除明膠海綿。術中注意不要過多損傷皮膚,以免導致前鼻孔狹窄。定期隨訪觀察囊腔的變化半年以上。
結 果 此組病例均獲治愈,無并發癥發生,鼻腔黏膜或皮膚與囊腫的內壁上皮層很快愈合,囊內未見1例術后感染。由于囊內壓力的解除、骨質增生等原因,囊腔隨時間推移有縮小趨勢,1個月縮小約1/3~1/2,半年左右大部份病人囊腔基本與鼻腔底相平。隨訪半年,無復發、感染及瘺管產生。
討 論 鼻前庭囊腫是發生于鼻前庭皮下、上頜牙槽突骨表面上的一種良性囊性病變。多發生在30~50歲,女性多見,位于鼻腔外側壁、下鼻甲前端前外下方。發生原因多認為胚胎發育期上頜突、球狀突與鼻腔外側突融合時,上皮殘余或迷走發展而來。有人認為是鼻腔鼻底黏液腺管口阻塞而引起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腫[2]。
鼻前庭囊腫產生病理損傷的原因是其內不斷形成分泌物與排出受阻,導致其呈膨脹性生長,合并感染時此過程更明顯,由于膨脹性生長、壓迫、推移周圍組織而出現病理表現。鼻底部黏膜、骨質與囊腫互為近鄰,非常接近。加之鼻前庭囊腫內壁為上皮組織,有抗感染能力,與鼻腔黏膜上皮能互相愈合,愈合后疤痕組織形成少。鑒于此理論依據,我們設計采用揭蓋式手術治療鼻前庭囊腫。根據隨訪發現30例病人均有鼻底變平的現象。我們分析:鼻前庭囊腫產生病理損傷的原因是其囊內分泌物不斷形成與排出受阻,導致其呈膨脹性生長,合并感染時此過程加劇,由于膨脹性生長、壓迫、推移周圍組織而出現病理表現。
此手術方法與傳統的齒齦溝入路相比,具有創傷小、無并發癥等優點,符合微創外科的原則,值得推廣。術中應注意盡可能多的保留鼻前庭區皮膚,以防前鼻孔狹窄。揭蓋范圍目前我們認為以大于囊腫直徑1/3最好。對于直徑小于10mm的囊腫,揭蓋術復發可能性大,最好采用傳統的手術方式為宜。
理論上講,此術式有形成瘺管可能。瘺管形成后可達到解除上述病理因素的目的,有利于病情的轉歸,如瘺管不被阻塞、不反復感染,我們認為可以不再行二次手術治療。
[1]HILL M,TODD MD.Pathology Quiz Case 1[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2,128:452-455.
[2]耳鼻咽喉科學編寫組.耳鼻咽喉科.鼻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