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昌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 藥劑科,云南 昆明 650011)
抗微生物藥是臨床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其合理應用一直是臨床工作者研究的熱點,也是醫院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指標。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是加強藥品管理,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對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集上報的抗微生物藥所致的藥品不良反應,分別從患者引起ADR的藥品種類、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回顧性統計和分析,旨在減少和避免ADR的發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與方法 利用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在線呈報)系統,對我院經云南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評估認定,上報的2009年和2010年抗微生物藥所致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用Excel建立相關表格,分別從患者引起ADR的藥品種類、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
結 果 1.一般情況:在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集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40例ADR中,涉及抗微生物藥21例,占總數的52.5%。其中,男性 12例(57.14%),女性 9例(42.86%);年齡20~97歲,平均年齡61.14歲。既往有藥物過敏史者 7例(33.33%),無過敏史者11例(52.38%),過敏史不詳者3例(14.29%);一般的ADR共21例(100.0%),嚴重的ADR為0例;靜脈給藥20例(95.24%),口服給藥1例(4.76%)。
2.引起ADR的藥品種類、例數及其構成比:根據2005年版《中國藥典》分類方法,將21例ADR報告所涉及的抗微生物藥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1。
3.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分布:40例ADR中,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分布見表2。
討 論 在21例ADR中,男性12例(57.14%),女性9例(42.86%),性別無明顯差異。平均年齡61.14歲,從一定程度提示,應根據人的生理、病理特點選用合理的藥物、適應的劑量。靜脈給藥20例(95.24%),口服給藥1例(4.76%),可見靜脈給藥相對于其他給藥方式更易引發抗微生物藥所致的ADR。靜脈給藥引發ADR的因素可能與靜脈藥物配制、藥物配制濃度、藥液放置時間、滴注速度等密切相關。藥液的pH值、不溶性微粒、輸注器具的環氧乙烷殘留物等因素都可能成為發生ADR的誘因[1]。因此應盡量減少靜脈給藥[2],多采用口服給藥,特別是對于門診患者,能口服的就不要采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采用靜脈給藥,盡量減少靜脈給藥所引起的不良反應。

表1 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藥種類、例數及其構成比

表2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分布
在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集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40例ADR中,與抗微生物藥有關的ADR涉及21例,占到52.5%,已超過一半。由表1可以看出,在抗微生物藥所致的ADR中,以喹諾酮類最多,占總例數的28.57%,其次是頭孢菌素類。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管理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38號)中要求,必須嚴格掌握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臨床應用指征,加強管理。
由表2可以看出,ADR表現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為常見(占61.91%),其次為心血管系統損害。臨床主要表現為皮疹、皮膚紅腫、發癢、紅斑等,絕大部分ADR的臨床表現是可以通過肉眼觀察或患者主訴可知的,所以用藥后要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以及時發現ADR。皮膚變態反應主要以皮疹和瘙癢多見[3],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一是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藥疹是由變態反應所致,而且臨床上的一些常用藥物如抗感染藥等抗原性較強[4],易引起這類反應。
ADR發生程度以輕度為主,重度較少。在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對于發生的不良反應,臨床上多采取停藥措施,而對于出現較嚴重過敏性休克等病例,臨床上均給予立即對癥處理,患者病情均好轉或者痊愈,沒有出現死亡病例。
[1]凌春燕,張晉萍,葛衛紅.我院24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5,16(9):679.
[2]彭曉燕,姚冰,潘潔,等.我院2004-2006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17):1343.
[3]李瑞珍,宋偉峰,張平,等.我院222例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8):747.
[4]陳新謙,金有豫,湯光,主編.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