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趙兵德,藍梅妍
廣東省中醫院脊柱科,廣東 廣州 51012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屬于中醫學“腰腿痛”、“痹癥”范疇[1]。目前護理手段眾多,效果各異。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辨證分型較多,而臨床上由于椎間盤突出的反復特點,虛寒表現者也較多,且南方濕地,患者多有兼夾濕邪。為了進一步規范中醫護理措施,合理準確運用護理手段,用以指導和規范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護理,我科對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2例寒濕型腰椎間突出癥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個性化分析和總結。現報道如下:
10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男59例,女43例,年齡18~67 歲,平均(43.15±2.21)歲;病程 1 個月~6 年;L3~4突出19 例,L4~5突出 61 例,L5~S1突出 22 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對照組51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3例,年齡19~65 歲,平均(42.75±2.15)歲;病程 1 個月~6 年;L3~4突出11 例,L4~5突出 29 例,L5~S1突出 11 例;VAS 為(7.6±2.23)分;對照組中,男 31例,女 20例,年齡 18~67歲,平均(43.65±2.93)歲;病程 3 個月~5 年;L3~4突出 8 例,L4~5突出 32 例,L5~S1突出 11 例;VAS 為(7.4±1.92)分。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突出部位和疼痛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寒濕型的相關癥狀、證型:①腰腿部疼痛;②下肢怕冷;③彎腰及抬腿活動受阻;④受寒或陰雨天加重;⑤苔脈表現: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⑥經CT或MRI證實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
對照組實行脊柱專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醫整體護理辨證思維,根據個體證候特征,采用個性化的綜合護理手段。
1.3.1 常規護理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恢復期下床活動時可戴腰圍加以保護和支撐,借以加強腰部的穩定,盡可能減少腰部損傷。牽引、物理治療以緩解肌肉痙攣,減輕壓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神經炎癥,達到止痛的目的。 患者疼痛期以臥床休息為主,腰腿部適當制動,以屈膝側臥位為宜,忌做后伸腰動作。注意患者的腰腿痛緩解的程度,觀察治療后的效果。加強護患溝通,解答患者疑難問題,宣教該疾病相關知識和預防保健知識,取得患者信賴,積極配合醫療護理工作。飲食上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富營養、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做好用藥指導,觀察藥物效果。
1.3.2 中醫綜合護理
1.3.2.1 生活起居調護
中醫強調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患者的生活起居與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認為,感受風寒濕邪是誘發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因素之一,因此,指導患者隨四時氣候變化而增減衣被,避免寒濕、濕熱侵襲,改善陰冷潮濕的生活、工作環境,勿坐臥濕地、涼席,勿冒雨涉水,勞作汗出后及時擦拭身體,更換衣服,或飲姜湯水驅散風寒,天冷時可用電熱毯。鼓勵患者多曬太陽,穩定期多活動筋骨。指導患者糾正日常生活不良姿勢和動作,保持正常的腰椎前凸生理,坐時腰部貼緊椅背,站立時,避免拱背彎腰。避免長時間單一姿勢體位,適當做放松運動。搬重物時,應盡量走進物品,貼近軀干,屈膝下蹲發力,避免彎腰。肥胖者應適當減肥[3]。
1.3.2.2 情志調護
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慢性疼痛,導致患者產生悲傷、恐懼等情志變化,不利于疾病康復。歷代醫家提出:“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針對此類患者,護士可講解該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目前治療該病的手段以及預后效果,取得患者的信任,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在住院過程中,多與患者溝通,了解疾病進展,及時向醫生反饋動態調整治療方案,使治療效果持續有效,減少患者因病情反復而出現情緒波動。《素問·湯液醪醴論》中道“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問·上古天真論》所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情志調護是辨證施護不可缺少的護理環節。
1.3.2.3 飲食調護
中醫認為,感受風寒濕邪是誘發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因素之一,而過咸品易傷及腎臟,腎虛也是導致外邪入侵的一個內在因素。孫思邈曰“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食療方法豐富多彩,為中醫治療學增添了內容和特色[4]。臨床上護士利用整體辨證思維,應用望、聞、問、切等四診合參基本方法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個體差異擬定寒濕型患者的食療方。此類患者飲食宜祛風散寒、溫通經絡之品,如防風蔥白粥、姜蒜面條、胡椒豬肚湯、牛膝脊骨湯、桑寄生、茯苓、當歸、杜仲、人參等,忌食寒涼之物,慎食煎炸之品。
1.3.2.4 臨證護理
1.3.2.4.1 疼痛護理 歷代醫家認為寒濕侵襲、肝腎虧損、閃挫創傷等內外因導致脈絡受損,寒濕夾雜而為痹,邪阻經脈,不通則痛。根據寒濕型疼痛特點,護理上使用四子散熱熨腰腿部,起到散寒祛濕、通絡止痛等功效。材料:蘇子30 g,白芥子30 g,萊菔子 30 g,吳茱萸 30 g,粗鹽 250 g。 大小約 60 cm×40 cm布袋1個,橡皮筋或布條1根。方法:四子散于干鍋中文火炒至發熱,熱度以手掌可忍受為準(50~60℃),盛出并裝進準備好的布袋中,用橡皮筋或布條箍好。操作:操作者操作前需試溫,即裝有炒熱四子散布袋溫度以手掌可耐受為準,具體如下:將準備好的四子散袋燙熨局部,先來回短暫燙,操作需輕快,不在皮膚上作停留,并注意觀察皮膚,以皮膚輕微發紅發燙為宜,待布袋溫度降至患者可接受時可改置于局部固定。等四子散溫度明顯下降,則停止燙熨。布袋中四子散可取出,可重炒應用2~3遍,每日2次。注意事項:注意勿燙傷皮膚。熱熨后囑患者保持情緒穩定,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生冷之品。局部注意保暖,勿當風受涼。
1.3.2.4.2 熏蒸療法護理 寒濕型腰腿痛患者下肢怕冷,受寒或陰雨天加重,針對此特點,治療上使用中藥熏蒸療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此方法既有中藥的治療作用,又有薰蒸的物理治療作用,蒸騰之藥氣直接作用于患部,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使風寒濕瘀諸邪從表發散,起到祛寒除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5-8]。熏蒸時注意防止燙傷,用具牢固穩妥,熱源合理,藥物不直接接觸皮膚,年老體弱者熏蒸時間不易過長,熏蒸后注意保暖,叮囑患者喝溫開水300~500 ml。
1.3.2.4.3 功能康復指導 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及預防復發有重要的意義。患者急性期癥狀基本消失后,可開始功能鍛煉,應遵守循序漸進,長期鍛煉的原則。鍛煉方法推薦選擇簡單方便不需要特殊設備且可長期堅持的項目[9],以有氧運動為宜,早期腰背肌訓練如五點支撐法:仰臥位,用頭、雙肘及雙足跟著床,腹部前凸如拱橋,稍傾放下,重復進行,待腰背肌稍有力量后改為三點支撐法:仰臥位,雙手抱頭,用頭和雙足跟支撐身體抬起腹部。飛燕式:俯臥位,雙手后置臀部,以腹部為支點,胸部和雙下肢同時抬起離床,如飛燕,然后放松。恢復期可行自身體重懸掛牽引:兩手攀高處橫杠,兩足離地時使身體懸空(須注意安全,如高度不夠,可彎曲兩膝,使足離地即可),每次牽身1 min左右,臂力不足也可。
1.3.2.5 保健指導
中醫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在患者恢復期,護士利用中醫按揉技術幫助和指導患者按揉腎俞、腰俞、委中、阿是穴,每穴按揉2 min,每日1次。另外,兩手半握拳,在患者腰部兩側凹陷處輕輕叩擊,每日1次,每次叩擊2 min。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功能接近正常,能恢復原工作;顯效:癥狀體征減輕,殘留腰部不適或小腿足部麻木,功能活動基本正常;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自行終止治療。根據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顯效、好轉為有效,其余為無效。
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依據療效評定標準,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別為62.75%和94.12%,對照組分別為31.37%和82.35%,兩組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5),提示中醫整體辨證護理法和常規護理法效果的總體分布不同,中醫整體辨證護理法療效明顯優于常規護理法。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愈顯率及有效率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此病形態多樣,探討中醫綜合辨證護理在中醫理論知識指導下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著重護理意義重大。在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中醫綜合辨證護理方法比常規的護理方法更進一步做到對癥護理,避免常規方法籠統的護理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負面作用與無用之功。辨證是在中醫理論知識指導下,利用四診合參獲得客觀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判斷,確定施護方向,是中醫護理常用的臨床思維。
中醫綜合辨證護理對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護理有:生活起居調護、情志護理、飲食調護、臨證護理、保健指導等,而臨證護理應居于首位。對于多種中醫分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證護理能對提高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起到很好的協助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經過多樣性和針對性的中醫辨證護理后,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對不同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所出現的不同臨床癥狀,中醫綜合辨證護理對寒濕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一套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同時也發揮著中醫整體調理的優勢,充分體現了辨證施護的科學性、針對性。
目前,推行中醫綜合辨證護理法需要一個完整、科學、規范的體系,要求護理人員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和開闊的臨床思維,營造中醫綜合辨證護理的環境,不斷改善不足,發揚應有傳統優點。
[1]鄧晉豐,劉金文.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8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3]石風英.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
[4]翁維健.中醫飲食營養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
[5]李曉聲,周江南.腰痹舒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3,11(3):19-21.
[6]朱巧云.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5):92-92,94.
[7]蘇俊英.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術后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4):118-119.
[8]毛衛紅.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1,8(9):99-99,102.
[9]許莉.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期的健康教育和運動指導[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