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維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放射性腸炎是盆、腹部腫瘤放療引起的腸道并發癥。研究顯示照射總量大于50 Gy時,約8%的患者發生放射性腸炎,國外報道為2.4%~2.5%[1]。目前隨著放療技術的推廣,照射劑量的加大,放射性腸炎在盆、腹部腫瘤放射治療后出現的幾率明顯增多,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筆者采用保留灌腸聯合營養支持治療放射性腸炎30例,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09年5月~2011年9月放射性腸炎患者58例,診斷均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2],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齡35~65歲。全部患者均為腫瘤患者,術后行放射治療,在治療后半年內發病,排除有重型狹窄、潰瘍、瘺管形成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腸炎?;颊吒鶕委煼椒ǖ牟煌譃檠芯拷M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35~64歲,病程1.2~5.0年。對照組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齡36~65歲,病程1.5~6.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保留灌腸治療,取湖南春光中藥飲片公司的補中益氣丸超微顆粒湯劑,開水浸泡2次,第1次藥物3倍量水,浸泡20 min,第2次藥物2倍量水,浸泡20 min,合并藥液。睡前囑咐患者排空大小便,臀部墊高10~15 cm,放松肛門括約肌,灌腸導管頭端及肛門處均涂潤滑油,導管插入肛門15 cm左右,注射器推入藥液,然后抬高臀部,15 min后翻轉體位,總藥液留置時間為4 h,每天灌腸1次,灌腸治療3周后休息1周,全部患者患者灌腸治療6周后評價效果。
研究組患者在保留灌腸的基礎上給予系統營養支持,腸外營養聯合谷氨酰胺、生長抑素及微量元素等對癥治療,待排氣、排糞通暢,腹痛、腹脹癥狀消失后,逐步由腸外營養過渡為腸內營養。腹瀉患者除腸外營養等對癥治療外,加用蒙脫石散,癥狀嚴重者生長抑素泵內連續注入。合并糖尿病者給予胰島素泵入控制血糖。同時對患者給予心理支持及鼓勵,使其保持平和心態,恢復治療信心,并給予飲食指導,多清淡、少油膩,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逐漸提高腸道適應能力。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并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采用KPS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3]。記錄兩組治療后體重及血漿白蛋白、總蛋白,光鏡測量兩組治療后腸黏膜厚度及絨毛高度。其中,治愈:腹痛腹瀉癥狀消失,內鏡檢查腸道恢復正常。有效:腹痛消失,大便次數減少至每天2~3次,內鏡顯示腸黏膜輕度充血、水腫。無效:腹痛腹瀉無明顯改善,腸黏膜潰瘍,嚴重充血水腫。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對于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行Mann 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 6周后研究組治愈 19例(63.3%),有效 10例(33.3%),無效 1例(3.3%);對照組治愈 16例(57.1%),有效8例(28.6%),無效 4例(14.3%),研究組總有效率(96.6%)明顯高于對照組 (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39,P<0.05)。
治理后兩組患者腹痛情況均減輕,生活質量提高,但研究組腹痛減輕程度和生活質量提高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腹痛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腹痛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分)
注:與組內治療前比較,*P<0.05;與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30)對照組(n=28)VAS評分5.4±1.32.1±0.7*#5.2±1.53.3±0.8*KPS評分75.8±4.984.6±5.1*#76.2±4.580.4±4.8*
由表1可見,治療前兩組VAS,KPS評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下降(3.3±1.0)分,對照組VAS評分下降(1.9±0.9)分,兩組經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 KPS 評分升高(8.8±5.0)分,對照組升高(4.2±4.7)分,因不符合正態分布,行Mann Whitney U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后體重及腸黏膜厚度無明顯改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血漿白蛋白、總蛋白含量、腸絨毛高度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或 P<0.01)。 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后營養狀態改善情況()

表2 兩組治療后營養狀態改善情況()
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例數 體重(kg)302862.5±10.361.7±11.20.412>0.05腸黏膜厚度(mm)2.9±0.23.0±0.31.597>0.05白蛋白(g/L)31.6±2.836.4±4.22.216<0.05總蛋白(g/L)64.5±3.768.4±4.92.013<0.05腸絨毛高度(mm)3.3±0.44.3±0.25.521<0.01
放射性腸炎多是由于盆腹部腫瘤患者行放射治療后引起的腸道并發癥,射線導致腸上皮細胞增收受到抑制,腸黏膜下小動脈受損產生腸壁缺血和黏膜糜爛、潰瘍,腸壁組織受損可導致纖維化、腸管狹窄,甚至引起腸梗阻[4]。放射性腸炎常出現腹痛腹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營養狀態。因此有效緩解腹痛腹瀉、保證患者營養攝入是放射性腸炎治療的主要原則。
保留灌腸是緩解放射性腸炎腹部癥狀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中筆者采用補中益氣湯超微顆粒劑行灌腸治療,超微顆粒劑是微米級的中藥飲片,相對于傳統中藥飲片,利于溶出和吸收,提高了中藥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5]。本文保留灌腸后,兩組患者癥狀均明顯緩解,總有效率均達80%以上,證明了補中益氣湯保留灌腸治療放射性腸炎的有效性。
此外營養支持在放射性腸炎的治療中有重要作用[6],腸外營養是重癥胃腸道功能不全者主要的營養途徑,但長期應用可引起腸黏膜萎縮腸壁通透性升高;腸內營養符合腸道生理功能,有利于腸黏膜及損傷上皮細胞恢復,保持屏障功能,減少感染[7]。本文在患者腹脹、腹瀉緩解后,逐步由腸外營養向腸內營養過度,待腸黏膜上皮細胞恢復后,適量低脂飲食,然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營養支持早期應用生長抑素可減少腸道消化液分泌,減輕腸道負荷,保持穩態。谷氨酰胺可有效防止腸黏膜萎縮,維持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及超微結構,利于黏膜恢復。本文研究組患者給予系統營養支持后,腹痛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此外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漿白蛋白、總蛋白含量及腸絨毛高度高于對照組,說明研究組患者總體恢復情況好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保留灌腸的基礎上配合系統的營養支持治療,可以更好地改善放射性腸炎患者的癥狀,促進患者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1]劉勇峰,呼延清,王桂蓮.放射性腸炎 58例[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1):9.
[2]衛生部.放射性直腸炎診斷標準[S].北京,2002.
[3]黃輝,魏鵬飛,郭明.宮頸癌盆腔放療致急性放射性腸炎的臨床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07,15(6):841-843.
[4]張華,李亞琴.放射性腸炎的病機與治療探討[J].陜西中醫,2006,27(1):82-83.
[5]張大玲,李翠榮.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放射性腸炎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0,31(6):767-768.
[6]Scolapio JR,Ukleja Aburnes JU.Out come of patients with radiations enteritis treated with home parenteral nurtrition[J].Am J Gastroenterol,2002,97(3):662-666.
[7]Kawasaki N,Suzuki Y,Nakayoshi T,et al.Early poatoperative enteral nurtrition is useful for recovering gasto-perative gastronintestional motility and maintain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J].Surg Today,2009,39(3):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