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彥,符雪麗,李詩敏,崔小岑
廣東省茂名市中心血站,廣東 茂名 525000
國家鼓勵國家工作人員、現役軍人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率先獻血,為樹立社會新風尚作表率。隨著《獻血法》、獻血知識的廣泛、深入宣傳,無償獻血被越來越多的人響應。無償獻血隊伍中,18~25歲人群所占比率較高。獻血反應的發生率遠高于成年人群[1]。由于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他們的獻血安全被家長、學校、社會廣泛關注。因此,筆者將這一群體作為觀察、研究的對象,探討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制訂全程護理措施,及時處理不良反應,降低獻血反應的程度。現將研究情況總結報道如下:
采用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本站采血及獻血反應統計數據。2009年1月~2010年12月學生獻血22809人次,獻血反應1631例。將其分為兩組,即學校組織的學生團體獻血組(采血車采血,簡稱團體組)和學生街頭獻血組(固定采血屋采血,簡稱街頭組)。團體組獻血16814人次,發生獻血反應1446例;街頭組獻血5995人次,發生獻血反應185例。
根據獻血反應時表現的癥狀、體征將獻血反應分為3級,即輕度反應(緊張、焦慮、頭暈、面色蒼白、冷汗)、中度反應(上述癥狀加重,并伴有眼前發黑、胸悶、惡心、嘔吐、皮膚濕冷)、重度反應(視物模糊、暈厥、抽搐、意識不清、大小便失禁等)[2]。
采用SPSS 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獻血過程中絕大多數人可以耐受獻血,只有少數人會出現不良反應,獻血反應中以輕度反應多見。
與街頭組比較,團體組獻血反應發生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獻血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獻血反應發生的原因依次是心理因素、空腹獻血、睡眠不足等。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獻血反應發生原因分布[n(%)]
獻血反應發生率與獻血者的獻血經歷有關,學生首次獻血與≥2次獻血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團體組與街頭組首次獻血與≥2次獻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獻血次數發生獻血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從表4可知,獻血量<200 ml獻血反應發生率為74.4%;團體組<200 ml與 200~299 ml、≥300 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299 ml與≥300 m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75,P>0.05);獻血量組間比較,團體組與街頭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獻血反應與獻血量無關,與環境有關。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獻血量發生獻血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3.1.1 心理因素 學生獻血者年紀輕,閱歷淺,對血液生理知識、獻血常識了解不多,獻血是否影響身體、是否會感染疾病、是否會發生意外都是他們擔心的問題,尤其是首次獻血者,由于精神緊張和對采血針穿刺的恐懼,對痛覺、失血、看到血液的過度反應,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短暫的血管擴張,外周阻力下降,血壓下降,腦血流量減少[3],引起血管迷走神經性獻血反應的發生。獻血反應的發生,加重獻血者的恐懼和擔憂,影響其再次獻血的熱情和積極性。
3.1.2 環境因素 團體組與街頭組獻血反應有明顯差異性,主要是獻血環境及相應服務差異的結果。獻血車上空間小,人員擁擠,空氣流通差,溫度高,嘈雜聲大,獻血者易產生心煩、焦躁情緒引起獻血反應。一旦有獻血者發生不良反應,往往增加其他獻血者的緊張不安,引起連鎖反應的發生。由于外采環境條件的制約,很多細節服務沒有實施,服務不到位,如團體獻血人員集中,血站工作人員、物品準備相對不足;體檢時未能詳細了解獻血者的心理、飲食、休息、睡眠等狀況而加以干預;獻血者在外站立等候時間長,太陽曬或寒風吹,容易疲勞不適;由于空間有限,坐位獻血,致使下肢肌肉及靜脈張力降低,血液蓄積于下肢,回心血量減少,收縮壓下降,影響腦部供血,引起獻血反應[3]。
3.1.3 身體因素 獻血前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空腹獻血、暈血、暈針、暈車等使機體處于應急狀態,團體獻血長時間等候使機體這種應急狀態達到極限,迷走神經極度興奮引起獻血反應。空腹獻血也可發生低血糖反應,中樞神經功能障礙而表現出一系列臨床表現。
3.1.4 工作人員因素 工作人員進針技術差、進針方法不正確、針頭位置固定不當、穿刺失敗、局部血腫等會給獻血者造成無法忍受的疼痛和緊張,引起血管擴張,相對血容量減少,血流慢,時間長,如不及時糾正和進行心里疏導,轉移注意力,將進一步影響到腦血流供應而發生獻血反應。車上環境嘈雜,溫度過高,使采血人員情緒急躁,態度不夠親切和藹,致使獻血者對采血人員產生不信任感,也是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4]。
3.2.1 加大獻血知識宣傳,消除學生對獻血的恐懼心理 獻血前,深入學校,利用學校的資源,通過廣播、學校局域網、宣傳欄、宣傳小冊子、社團活動、文藝演出等形式宣傳無償獻血,普及血液生理知識和獻血常識,了解適量獻血有益健康、獻血是利人利已的事情。掌握獻血前、中、后注意事項,消除疑慮,解除焦慮,以愉快的心情參加獻血,減少獻血反應的發生。
3.2.2 創造安全、舒適的獻血環境 獻血車設施配置齊全,物品放置合理,環境整潔,溫度適宜,獻血過程播放音樂,營造輕松的獻血氣氛。與學校溝通,合理安排分批次采血,避免獻血者同一時間來獻血造成現場擁擠、等候時間過長等情況。爭取學校社團協助,維護獻血秩序,控制好車內人數,做好獻血者下車時的安全護理,為獻血者提供及時的服務,使團體獻血工作有序進行。
3.2.3 調整最佳的身心狀態進行采血 獻血前應詳細詢問獻血者病史,了解其是否有“暈血”、“暈針”、“暈車”等反應,了解其休息情況等,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或委婉告訴獻血者不要獻血。按《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對獻血者進行征詢、體檢的同時,必須做好“問診”、“望診”工作。對精神緊張、默默無聲、面色蒼白、雙手濕冷的獻血者不急于采血,以輕松幽默的語言解釋、開導、鼓勵和安慰,給予一杯熱開水或暫離獻血現場,使其精神放松后再采血,采血過程注意語言交流和心理護理。團體獻血等候時間相對較長,獻血前引導獻血者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適當的點心,飲水至少500 ml,以補充體內丟失的水份,相對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維持正常的血管擴張利于血流,防止低血糖反應,使獻血者心身處于最佳的狀態。
3.2.4 嫻熟的技術是確保獻血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工作人員表現出良好的職業素質、衣著端莊、熱情服務,掌握精湛的穿刺技術,熟悉血管走向,做到無痛進針將給獻血者帶來信任和安全感;采血前從獻血者面部表情、面色、語言、雙手溫度準確判斷其心理狀態,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可避免獻血反應的發生;采血過程與獻血者輕松交流,囑其有規律做握拳動作以轉移其注意力,觀察面色、表情、血流的變化,及時糾正異常情況。一旦發生獻血反應,醫護人員應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及時熟練地處理,確保獻血者安全。
3.2.5 及時觀察、處理獻血反應,確保獻血者的安全 初篩人員對獻血者進行初篩時注意觀察獻血者精神狀態及面色改變。發現異常,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委婉告訴獻血者不要獻血。采血人員應注意觀察獻血過程及之后的獻血者的臉色、精神、狀態、行為等有否異常,耐心細致做好解釋工作。對沉默少言、表情呆滯、血流減慢時應警惕獻血反應的先兆。此時應以提問的形式與獻血者交流,讓獻血者回答你提出的問題,同時給一杯較熱的開水,讓獻血者盡快喝進去,再給一杯開水讓其慢慢喝。熱的刺激,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從而糾正迷走神經興奮血管擴張引起的低血壓;調整壓脈帶的松緊,囑獻血者用力握拳,使血管充盈,血流正常。血流減慢時,注意不要隨意調整針頭,更忌探索性進針,這樣會增加獻血者的恐懼和不安,誘發獻血反應。一旦發生獻血反應,應立即停止采血,盡快讓獻血者躺下,將其移至通風處,以保持空氣清爽,取平臥位,抬高雙腳,頭低偏向一側,松開衣領及腰帶,保持呼吸通暢。定期檢查脈搏、血壓,以判定獻血不良反應是否有進一步加重。惡心、嘔吐時,提供一個塑料袋及一杯漱口水、紙巾。指導獻血者進行慢而深的呼吸,指壓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肌肉痙攣或抽搐,指導獻血者平穩、緩慢地呼吸,但不要深呼吸,如果不能解除肌肉痙攣,則指導獻血者向紙袋內吹氣、呼吸。暈厥時可用手指掐人中穴或合谷穴,必要時可適當吸入保心安油。暈厥超過5 min,應作醫療急救[5]。獻血者清醒后,解釋發生的情況,以消除獻血者的疑慮,重度暈厥反應者,委婉告訴獻血者不要再獻血。獻血者經足夠時間休息后完全恢復,經體檢醫師的同意方可離開,安排其回家的交通工具,并確證有人陪同或護送。
獻血反應是獻血者生理、心理、采血環境以及醫務人員的工作態度和操作技術等各種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劇下降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6],可發生在獻血者篩選過程、獻血過程、獻血后休息時,甚至在獻血后幾小時,不能忽視獻血前后摔傷等意外事故的發生。加大獻血知識宣傳,創造良好的獻血環境和氣氛,加強獻血前的心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
[1]鄭旗林,譚鵬鷹,周小忠,等.獻血量與反應情況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4,17(2):115.
[2]邸春燕.獻血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護理[J].中國輸血雜志,2005,18(4):325.
[3]涂可平.無償獻血不良反應原因分析與護理[J].醫學信息,2011,24(4):2045.
[4]胡宇,陳寶葵.無償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3,16(6):418.
[5]楊瓊芳,胡小華.無償獻血者年齡與獻血不良反應的關系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5,18(2):131.
[6]李曉碧.采血車上首次獻血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