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錫偉,劉維靜,李文鋒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中醫院普外科,廣東 深圳 518034
脾臟是人體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免疫器官,隨著肝硬化病情的發展可導致門脈壓力升高從而致使脾臟功能亢進發生淤血、腫大[1]。我國肝硬化以乙型肝炎后發生肝硬化為主,為86%左右[2]。目前治療中以切除腫大的脾臟,解除脾臟對外周血細胞的破壞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為更好地提高肝硬化患者預后免疫功能,我院在傳統脾切除治療基礎上聯合自體脾移植術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肝硬化脾腫大患者共計56 例,其中,男 25 例,女 31 例;年齡 46~69 歲,平均(51.28±5.59)歲。全部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于2000年修訂的診斷標準[3]。依據Child-Pugh肝功能分級標準:A級33例,B級19例,C級4例。
術前給予常規護肝、補充蛋白及利尿等治療,行常規B超、CT、血常規等檢查。全部患者均采取經腹脾切除術。自體脾移植操作:將肝素12500 U及慶大霉素16萬U充分溶于1000 ml生理鹽水中,使配制溶液保持于4℃;切除脾臟后即刻放于上述配制的溶液中。取不低于30%左右的脾臟組織,精細剝離脾包膜后裁剪為2.5 cm×1.5 cm×0.5 cm左右大小的脾臟組織片,總共取20片左右,總重量控制在50~60 g,同樣浸于上述含有肝素與慶大霉素的配制溶液中進行漂洗以備用;將大網膜提出并展平,在前層剪孔,把備好的脾臟組織片逐一放入網膜囊之中并逐一固定;將已經移植了脾片的大網膜置于脾窩處。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促細胞生長素治療,及時補充血漿、白蛋白及維生素等。
術前及術后1年時分別檢測患者的肝功能及血常規,于術后2年時統計谷丙轉氨酶(ALT)復常情況并與術前情況進行對比。
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肝功能與血常規對比采取樣本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ALT復常情況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1年時56例患者肝功能及血常規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1)。 具體數據見表 1。
表1 肝功能及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

表1 肝功能及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
術前術后1年t值P值檢測時間 TBil(μmol/L)24.76±6.1219.91±7.812.8510<0.01 ALB(g/L)32.13±5.2936.70±4.873.0449<0.01 WBC(×109/L)3.53±1.487.75±3.655.7623<0.01 PLT(×109/L)51.24±6.47132.90±7.5744.1464<0.01
術后2年時56例患者均獲回訪。術后2年時患者復常情況顯著優于術前(P<0.01)。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谷丙轉氨酶復常情況比較[n(%)]
20世紀末便有學者指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手術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主要應以肝的實質儲備功能、病毒狀態以及是否發生嚴重合并癥作為決定性因素[4]。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84%左右,然而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卻僅為14%左右。肝癌與肝功能衰竭成為致死的主要原因。肝癌患者中絕大多數均伴有嚴重的肝硬化,部分同時伴有脾功能亢進[5-7]。HBV復制已經被證實為肝硬化惡化以及致死的最主要因素,將其與病毒載量偏低的患者進行對比,病毒載量偏高的患者進展為肝內腫瘤轉移或者中、重度肝損傷的可能性更大。
本組患者經脾切除加自體脾移植治療,2年的生存率為100%,其中部分患者的肝臟形態已經恢復至正常大小范圍。肝硬化發生時脾臟參與了肝細胞的炎癥及肝硬化發展。非手術治療肝硬化脾亢進的療效較差[8-10]。脾切除術可有效減輕肝細胞的炎癥反應。因此,采取脾切除術可有效減輕肝硬化病情。在肝萎縮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的肝臟通過本次手術治療其形態基本恢復至正常大小,這可能與脾切除術后肝臟的炎癥減輕、血供改善、營養狀況改善,為肝細胞的再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具有一定關系,也可能與賁門周圍的血管離斷及食管下段血管的阻斷增加了門靜脈血流量,使得門靜脈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與胰島素促進了肝細胞的再生有關。
由于單純脾切除后可明顯減低機體的免疫功能,所以本次治療中我院結合了自體脾移植術,在脾切除術的基礎上更好地遵循了保脾原則進行治療,從而明顯提高了本組患者術后2年時的遠期療效。脾切除加自體脾移植后2年內可有效減緩肝硬化病情的進展,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促進血小板、血白細胞恢復正常,為進一步的抗病毒治療以及抗纖維化治療取得了寶貴的治療時間。單純脾切除術后患者易出疲勞、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嚴重的全身性感染等并發癥。然而由于移植了自體脾片組織,有效地提高了機體免疫功能,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降低,從而提高了患者預后生活質量,促進了肝功能的改善。
[1]俞幼林.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脾切除術后免疫功能變化[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0,8(4):400-401.
[2]孫高斌,沈東海,馬波,等.肝硬化門脈高壓外科治療的臨床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195-196.
[3]黨雙鎖,王順達,王文俊,等.肝炎肝硬化脾腫大患者脾切除術前后血小板計數變化[J].肝臟,2010,15(4):251-253.
[4]宋朝陽.脾切除術對肝炎肝硬化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2):93-94.
[5]張永山,潘光明.肝癌合并肝硬化脾亢同期行肝脾聯合切除20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6):50-51.
[6]朱愛霞,王梅.聯合介入治療肝硬化門脈高血壓癥66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688-1689.
[7]施莉.肝硬化85例病因分析及并發癥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4):90.
[8]俞曦,丁潔.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行肝脾聯合切除術的護理[J].現代醫學,2010,38(6):676-678.
[9]平慧.肝硬化門脈高壓性上消化道再出血25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49-50.
[10]孫秀英.肝硬化脾功能亢進介入栓塞術45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12):1812-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