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佩玲,于 瑩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市第一醫院兒科,江蘇 南京 210006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口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傳染病,以3歲以下學齡前兒童為多發群體[1-2]。病情嚴重的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因此尋找治療效果比較好的藥物就顯得十分有意義。2011年4月~2011年9月筆者采用熱毒寧注射液治療輕癥手足口病(Ⅰ期)75例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市第一醫院兒科2011年4月~2011年9月普通型手足口病(Ⅰ期)留院觀察患兒150例,均符合以下標準[3-4]:①流行病學資料;②皰疹以手、足、口、臀部皰疹、斑丘疹為特征,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③發熱,均為中高度發熱;④均為手足口病普通型,無重病例。其中,女71例,男 79例。男女比例為 1.11∶1.00。年齡為 7個月~13歲,0~2歲患兒 78例,占 52%;3~4歲患兒 27例,占 18%;4~5歲患兒31例,占20.7%;>5歲患兒14例,占9.3%。將150例患兒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5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基礎的常規對癥治療,合并細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療,體溫>38.5℃時給予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口服。治療組:采用熱毒寧注射液0.6 ml/kg加入生理鹽水100~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10~15)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3 d為1個療程。
治愈:口痛、流涎基本停止,體溫恢復正常,手掌、足掌皮疹基本消失;有效: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減少,一般情況好轉;無效:治療3 d后發熱未退、皮疹破潰、口腔黏膜充血、進食少。總有效率為治愈例數加有效例數于總例數的之比。
體溫療效評定標準,顯效:體溫在1~3 d恢復正常,無并發癥發生;有效:4~6 d體溫恢復正常,無并發癥發生;無效:7 d以上仍發熱,有并發癥發生。
皮疹消退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皮疹在1~3 d消退,并未出現新皮疹;有效:皮疹在4~6 d消退,無并發癥發生;無效:皮疹7 d以上仍未消退甚至加重,有其他并發癥。
采用SPSS 13.0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治療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的退熱與皮疹消退效果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1~3。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例)

表2 兩組體溫療效比較[n(%)]

表3 兩組皮疹療效比較[n(%)]
手足口病為自限性疾病,是由腸道病毒(RNA病毒類)中柯薩奇 Cox A16 及 A5、A10、A9、B5、B2, 埃可病毒,EV71(A、B、C型)病毒等多種病原引起,易在嬰幼兒之間傳染流行。目前臨床以對癥治療為主,并無特異的治療方法。利巴韋林為臨床常用的廣譜抗病毒藥,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肌苷酸-5-磷酸脫氫酶,阻斷苷酸轉化為鳥苷酸,抑制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其可致白細胞減少和貧血,大劑量應用可損害心肌,對患有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患者可引起呼吸困難、胸痛等不良反應,同時還有升高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引起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6-7]。熱毒寧注射液由是由山青蒿、金銀花、梔子等制成的澄明液體,具有清熱、疏風、解毒的功效。是第一個將中藥指紋圖譜列入質量標準的中藥注射液,其主要成分為綠原酸、青蒿素。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熱毒寧注射液能夠通過抑制EV71病毒復制;達到滅活病毒的作用。熱毒寧注射液能夠抑制腸道病毒71型感染小鼠腦細胞調亡,同時減輕此類小鼠的肺組織炎性浸潤。熱毒寧除了抗病毒作用外,還能夠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減輕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破壞。本研究結果顯示,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其退熱、皮疹消退以及整體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熱毒寧注射液具有退熱、消退皮疹以及防止臨床并發癥發生的作用,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無副作用,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王杰,趙慶衛.手足口病44例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1):159-160.
[2]李輝,楊青.手足口病臨床診療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15):2345-2346.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06-808.
[4]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1年版)[Z].2010[3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6/201004/46884.htm.
[5]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72.
[6]丁向春,馬麗娜,李玉芳.134例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4):520-521.
[7]張紅花,李淑芹,李茂勝.237例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青島醫藥衛生,2010,42(3):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