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博,劉福頌,張丙印,劉 歆,樊光紅
山東省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山東 青島 26604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極為嚴重而常見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危重階段。近年來,通過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氨基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等生物標志物進行檢測及綜合分析發現,NT-proBNP、hs-CRP的水平對心力衰竭診斷、嚴重程度評估和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探討NT-proBNP、hs-CRP與脾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性,進一步為脾腎陽虛型心力衰竭的中醫辨證分型客觀指標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我院確診并住院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180例,進行NYHA分級和辨證分型。其中,男 95 例,女 85 例;年齡 54~88 歲,平均(69.64±10.63)歲。在入選的病例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11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41例,心肌病8例,心瓣膜病16例。入選患者心功能為Ⅱ~Ⅳ級。
1.2.1 診斷標準 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2007年制訂的《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在參考1993年版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基礎上,按照臨床實際及實用特點,將其重新辨證分型。辨證分型的判定至少由3名主治以上醫師分別獨立完成。經辨證分型后,180例心衰患者分為脾腎陽虛型90例和非脾腎陽虛型90例兩組。
入選標準:所有病例必須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2007年制訂的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的標準。待NYHA心功能分級改善或惡化≥1個級別時再行中醫辨證分型及NT-proBNP、hs-CRP的測定。
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則排除:①伴有心源性休克,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以及有其他影響臨床判定的疾病者。②合并嚴重的肺、肝(GPT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腎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以及感染患者。
1.2.2 NT-proBNP測定 實驗室采用德國Roche公司Cobase 411電化學發光儀 (試劑盒為該公司提供的專用試劑盒)進行定量測定,檢測范圍(5~35000)。檢測時,采集靜脈血3~4 ml,注入EDTA K3抗凝試管,3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漿,測定血漿NT-proBNP水平。hs-CRP測定:應在無炎癥或感染條件下進行測定。
全部數據用JMTJFX簡明統計分析軟件(CS 14.0)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NT-proBNP、hs-CRP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兩種獨立樣本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性別、年齡因素對NT-proBNP、hs-CRP水平的影響,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脾腎陽虛組患者與非脾腎陽虛組在性別、年齡、肌酐(Cr)、膽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脾腎陽虛組患者血漿 NT-proBNP水平[(7054.57±2279.37)ng/L],與非脾腎陽虛組[(5567.68±2679.85)ng/L]相比明顯增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兩組也測定了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發現脾腎陽虛組的hs-CRP 為(3.62±0.95)mg/L、非脾腎陽虛組為(3.21±0.87)mg/L,兩者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為了了解性別、年齡因素對NT-proBNP、hs-CRP水平有無影響,筆者采用了Spearman相關分析,經Spearman相關分析 (rs<0.25,P>0.20)排除了性別、年齡等因素對NT-proBNP、hs-CRP的影響。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CHOL(mmol/L)HDL-C(mmol/L) LDL-C(mmol/L)脾腎陽虛組非脾腎陽虛組P值組別 例數 年齡(歲)909069.56±12.8267.76±10.650.30男性[n(%)]46(51.11)49(54.44)0.58吸煙[n(%)]27(32.22)24(26.67)0.71肌酐(μmol/L)90.67±21.8994.89±15.420.535.48±0.765.37±0.650.301.28±0.591.33±0.670.593.21±0.793.13±0.680.47
表2 兩組患者NT-proBNP、hs-CRP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NT-proBNP、hs-CRP的比較()
注:與非脾腎陽虛組比較,*P<0.01
組別 例數9090脾腎陽虛組非脾腎陽虛組NT-proBNP(ng/L)7054.57±2279.37*5567.68±2679.85 hs-CRP(mg/L)3.62±0.95*3.21±0.87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臟病的晚期階段,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它患病率高、預后差、醫療支出多,已成為國際上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國內外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點之一。BNP是1988年由日本學者最先從豬腦內分離出來的一種心血管肽類激素,主要由左右心室肌分泌[3]。當心室肌細胞受到牽拉刺激的時候就會以激素原的形式爆發式合成,最后裂解為由32個氨基酸組成的有活性的BNP分子與76個氨基酸組成的無活性的NT-proBNP,并將兩者釋放入血。由于BNP和NT-proBNP是1∶1釋放入血的,NT-proBNP分子質量大,半衰期長,影響因素小,血液中水平較穩定,較BNP更能反映心力衰竭程度及判斷預后[4]。
本研究在相關文獻基礎上,結合多年對CHF中醫證型研究結果,將CHF分為氣虛血瘀、氣陰兩虛、心脾兩虛、脾腎陽虛4型。但由于脾腎陽虛型心衰在CHF辨證分型4型中最重,有別于其他證型,故筆者在臨床中重點觀察了本型與其他類型的差異。結果顯示:脾腎陽虛型組與非脾腎陽虛型組相比,NT-proBNP水平明顯增高,說明脾腎陽虛型組CHF患者病情比較重,臨床危險度級別最高,且預后不良。提示NT-proBNP可以作為脾腎陽虛型心衰中醫辨證分型的參考,并有獨立于心功能分級外的證型診斷價值。
C-反應蛋白(CRP)是目前最具價值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hs-CRP是許多炎癥事件的靈敏指標,其水平的變化對于心力衰竭的病情程度、發展及預后有一定的預測作用[5-6]。Emile等[7]研究發現,嚴重心衰患者的CRP明顯增高,其升高程度與心衰的嚴重性相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脾腎陽虛型心衰患者hs-CRP顯著高于非脾腎陽虛型,側面反映了脾腎陽虛型心衰患者炎性活動明顯,極易發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商秀洋等[8]認為CRP增高是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增高的強有力的預測因素,作為判斷預后及治療效果的指標,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因此,hs-CRP可以作為脾腎陽虛型心衰的中醫辨證及病情評估的重要參考指標。
從血清學角度方面來看,NT-proBNP水平反映了脾腎陽虛型組心衰的嚴重程度,而hs-CRP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敏感預測因素。因此,二者可以作為心力衰竭中醫辨證分型的客觀性指標,具有臨床可操作性。相信隨著今后研究的不斷深入,NT-proBNP、hs-CRP作為客觀指標評價心衰的中醫辨證分型會成為可能。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3-23.
[2]SFDA.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9-80.
[3]Schwam E.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for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a critical appraisal[J].Acad Emerg Med,2004,11(6):686-690.
[4]De winter RJ,Strobants A,Koch KT,et al.Plasm a N-Te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for prediction of death or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J Cantial,2004,94(12):1481-1485.
[5]譚云輝,馮麗.N末端BNP前體和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對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預后的評估價值[J].海南醫學,2010,21(21):6-7.
[6]Seino Y,Ogawa A,Yamashita T,et al.Application of NT-proBNP and BNP measurements in cardiac care:a more discerning marker for th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ure,2004,6(3):295-300.
[7]Emile M,Charles C,Bernard P.Circulating Cardiac TroponinⅠin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1997,96:2953-2958.
[8]商秀洋,石潔.冠心病中醫辨證與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的關系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6):81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