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飛鶴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醫院放射科,湖南 湘潭 411100
髂靜脈受壓綜合征(iliac venous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是指髂靜脈受壓和(或)存在腔內異常粘連結構所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髂靜脈壓迫不僅造成靜脈回流障礙和下肢靜脈高壓,也是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和淺靜脈曲張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繼發髂-股靜脈血栓的重要潛在因素。血管內超聲(IVUS)可以清晰和準確顯示髂靜脈病變的形態、程度和范圍,是目前國際上診斷髂靜脈病變的“金標準”,但是尚未廣泛普及,靜脈血管造影(DSA)在顯示病變血管的同時還可以顯示側支循環情況,目前臨床應用較廣,成為診斷IVCS的主要標準,近年來隨著CT檢查技術的進步,CT血管成像(CTA)成為診斷IVCS的新方法[1],筆者選擇本院近年收治的IVCS患者26例,探討CTA在其診斷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髂靜脈受壓綜合征患者26例(研究組),均經下肢靜脈血管造影檢查證實。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齡28~69歲,平均(52.5±4.6)歲,病程1周~12年。臨床表現主要為下肢腫脹和乏力,嚴重者伴下肢淺靜脈曲張及間歇性跛行。選擇本院同期行下腹部及下肢CT增強掃描的患者3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9 例,女 11 例,年齡 26~68 歲,平均(52.6±5.5)歲,對照組患者均外周血管病變及下肢腫脹乏力等情況,可視為髂靜脈健康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CT掃描及圖像處理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全部患者取仰臥足先進體位,肘靜脈注射碘海醇100 ml,行頭足向掃描。掃描參數:螺距為1,轉速0.5 r/s,電壓為120 kV,電流為 220~300 mA,FOV 35 cm×35 cm~44 cm×44 cm。 掃描范圍:對照組患者行第三腰椎上緣至恥骨聯合部掃描;研究組患者分別行第三腰椎上緣至膝部及第三腰椎上緣至踝部的2期掃描,延遲時間分別為100、180 s。全部患者掃描后進行圖像重建,采用MPR、CPR、VR、MI進行圖像后處理。
1.2.2 DSA檢查 研究組患者CT檢查后2~3 d內行血管造影檢查,采用Mecall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足背靜脈注射對比劑,股靜脈穿刺置管注入碘海醇行髂股靜脈造影。合并血栓者先行溶栓或吸栓治療。
全部患者以CT橫斷面圖像測量髂總靜脈下2 cm處右髂總靜脈前后內徑為標準,根據左側髂總靜脈前后徑測量值判斷受壓程度。若為右側受壓則以受壓處上下兩個前后徑的平均值為標準。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靜脈內徑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靜脈受壓程度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受壓髂靜脈前后內徑與對照組對應髂靜脈前后內徑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36,P<0.05);研究組患者髂靜脈受壓程度中位數與對照組髂靜脈受壓程度中位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髂靜脈內徑及受壓程度比較
CTA診斷研究組26例患者中,左髂總靜脈受壓23例,右髂靜脈受壓3例,其中12例患者繼發血栓形成(圖1),與DSA檢查結果一致。
CTA檢查可顯示血管受壓情況及周圍組織骨骼血管情況(圖2),軸面圖像中血栓表現為類圓形低密度影,重建圖像中血栓表現為局部充盈缺損或靜脈內低密度影。DSA良好顯示血管管腔充盈不良、管壁粗糙,以及周圍側支循環情況(圖 3)。


髂靜脈受壓綜合征是髂靜脈受壓和(或)腔內異常粘連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目前其臨床發病率還不確切,有研究顯示,其在下肢靜脈病變患者中的發病率為1.3%,但是不包括無臨床癥狀者,因此其發病率可能高于該值[2]。髂靜脈受壓程度較輕者不一定表現為IVCS,正常人群髂靜脈受壓程度一般低于70%,本文對照組髂靜脈受壓程度為0~55%,與報道相符[3]。
人群中左側髂總靜脈受壓的情況多見,這與其解剖結構有重要關系。左髂總靜脈在骨盆內橫行,在腰骶椎之前與下腔靜脈匯合,而腹主動脈分支右髂總動脈跨越左髂總靜脈的前方后向骨盆延伸,因此左髂總靜脈的后方為腰骶椎的生理性前凸,前方為右髂總動脈的后跨,前后受壓,極易形成髂靜脈受壓綜合征[4]。調查顯示由于解剖結構因素左側髂靜脈受壓占絕大多數,但右側髂靜脈也會受到動脈壓迫,只是比較少見。本文26例患者中,23例為左側髂總靜脈受壓綜合征,占88.5%,右側髂靜脈受壓3例,占11.5%。

對于IVCS的診斷,DSA可以較好顯示管腔及管壁形態,可顯示側支血管,并且發現血栓后可同時進行溶栓治療,但是有創性和較高的檢查費用是其弊端。高分辨率CT不只可以顯示血管本身病變,還可以顯示血管周圍骨骼、組織形態及其對血管的壓迫情況,尤其是左髂靜脈極易受腰椎間盤突出或骨質增生及右髂動脈的前后壓迫,對此CT顯示更佳。并且CT血管成像還可顯示對側靜脈血管情況,對血管受壓程度的判斷,治療方法的選擇及療效判定有重要意義。髂靜脈受壓是繼發髂-股靜脈血栓的重要潛在因素,本文26例患者檢出12例患者伴下肢靜脈血栓,占46.2%,且左側居多。CTA檢查血栓的準確性可達95%~100%,得益于其高密度分辨率[5],常規造影檢查血栓,對比劑充盈良好時,血栓顯示極佳,但是當對比劑由足背靜脈充盈至盆腔靜脈時,充盈不佳,血栓顯示一定程度受限[6]。
綜上所述,CTA檢查可以準確顯示受壓髂靜脈內徑及受壓程度,可清楚顯示繼發血栓情況,與DSA檢查的一致性較高,并且無創傷,費用較少,值得應用。
[1]Das M,Muhleabruch G,Mahnken AH,et al.Optimized image reconstruction for detec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t muhidetector-row CT venography[J].Eur Radiol,2006,16:269-275.
[2]何運良,劉素芬,蔣米爾.髂靜脈壓迫綜合征靜脈造影影像學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7,18(7):509-511.
[3]Chung JW,Yoon CJ,Jung SI,et al.Acute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evaluation of under dying anatomic abnormalities by spiral CT venography[J].Vase Interv Radiol,2004,15:249-256.
[4]趙渝,李德衛,時德,等.髂靜脈受壓綜合征的解剖基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12):745-746.
[5]Park EA,Lee W,Lee MW,et al.Chronic-stag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indirect CT venographic findings[J].Comput Asisst Tomogr,2007,31:649-656.
[6]葉開創,陸信武,李維敏,等.順行靜脈造影在非血栓性髂靜脈受壓綜合征中的診斷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9):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