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平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腫瘤內科,北京 102618
癌性疼痛是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癥狀,大部分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疼痛劇烈難忍,嚴重影響著患者存活時期的生存質量。20%~70%的惡性腫瘤可發生骨轉移,轉移性骨腫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癌性疼痛[1]。隨著腫瘤的進展,患者的疼痛日益加劇,患者的生存質量極差[2-3],為了提高患者存活時期的生存質量,止痛成了晚期癌痛患者治療的必要手段,我院在應用硫酸嗎啡緩釋片口服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外敷進行癌痛止痛治療,取得效果滿意,現將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轉移性骨腫瘤癌痛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齡44~82歲,平均(67.2±12.8)歲;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惡性腫瘤,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轉移性骨腫瘤。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4例,對照組34例。在觀察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44~79歲,平均(66.8±13.2)歲;發生骨轉移病程 1~11個月,平均(4.5±1.7)個月;原發腫瘤乳腺癌 10例,肺癌 8例,直腸癌3例,結腸癌2例,肝癌2例,胃癌2例,甲狀腺癌2例,鼻咽癌2例,前列腺癌2例,腎癌1例。在對照組中,男18例,女 16 例;年齡 45~82 歲,平均(68.3±11.9)歲;發生骨轉移病程1~12個月,平均(4.7±1.6)個月;原發腫瘤乳腺癌11例,肺癌7例,直腸癌2例,結腸癌2例,肝癌2例,胃癌3例,甲狀腺癌3例,鼻咽癌2例,前列腺癌1例,腎癌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原發腫瘤、疼痛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WHO制訂的疼痛程度分級目測模擬法(VAS)進行疼痛程度評定[1]。使用10 cm刻度直尺,“0”表示無疼痛感,“10”表示疼痛極度劇烈,無法忍受。由患者于治療前后指出疼痛所在位置。
1.3.1 外敷中藥制備 選用赤芍10 g、當歸尾10 g、冰片3 g、血竭10 g,研末,浸泡入75%酒精中,酒精以剛好沒過藥材為準。浸泡48 h后,備用。
1.3.2 西藥 硫酸嗎啡緩釋片。
1.3.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硫酸嗎啡緩釋片必要時口服。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中藥外敷進行局部鎮痛。以無菌干棉球蘸取所制備的中藥藥液涂覆于患者疼痛部位皮膚,為使藥液充分吸收,涂覆時需均勻用力,避免用力過輕或過重,以皮膚微微發熱為度,涂覆面積以超過疼痛部位3 cm為宜。每日應用3~5次,連續應用。避免在皮膚破損處應用,一旦發生過敏反應應立即停用。治療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定。
觀察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及硫酸嗎啡緩釋片的使用頻率。根據患者用藥前后疼痛分級,進行療效評定[2]。患者疼痛分級減小>50%為顯著緩解;減少25%~50%為部分緩解;<25%為無緩解。緩解率(%)=(顯著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著緩解7例,對照組無顯著緩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緩解率為76.47%(26/34),高于對照組的 50.00%(17/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痛效果比較[n(%)]
觀察組硫酸嗎啡緩釋片使用頻率及劑量分別為(7±3)次/周、(30±10)mg/d,均低于對照組的(15±5)次/周、(60±15)mg/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硫酸嗎啡緩釋片使用頻率及劑量比較()

表2 兩組硫酸嗎啡緩釋片使用頻率及劑量比較()
組別 使用頻率(次/周) 使用劑量(mg/d)觀察組(n=34)對照組(n=34)P值7±315±5<0.0530±1060±15<0.05
骨轉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晚期臨床表現,骨轉移腫瘤的疼痛多由生物性和機械性刺激引起,骨膜及骨內神經受到腫瘤細胞釋放的相應的細胞因子及化學介質的刺激而導致疼痛[4]。晚期惡性腫瘤失去手術機會,為了減輕患者存活期間的痛苦,提高生存質量,目前多采用阿片類藥物進行鎮痛治療。硫酸嗎啡緩釋片的藥效緩慢釋放,作用持久而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4]。但是阿片類藥物易成癮,藥物毒性大,對機體的損傷重。為此,中西醫結合止痛為癌痛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腫瘤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外邪侵入,導致氣滯血瘀、經絡痹阻、痰濕凝聚、熱毒內結而致[4]。而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祛腐拔毒類藥物可直接發揮抗腫瘤作用[5]。大部分腫瘤患者晚期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癌性疼痛,現代醫學認為癌性疼痛是由于腫瘤直接壓迫神經和腫瘤細胞釋放各種刺激性的細胞因子及其化學介質對周圍肌肉、神經、關節等產生刺激而致。傳統醫學則認為癌癥的形成是由于人體“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惡性腫瘤進一步耗傷氣血,導致氣血瘀滯,不通則痛[6]。
本組資料中,外敷中藥由赤芍、當歸尾、冰片、血竭組成。研究證實,赤芍中的芍藥苷可鎮靜、解熱、鎮痛[5]。當歸可消炎、鎮痛,其中的揮發油可輕度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鎮靜的作用,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覺;當歸可促進淋巴細胞轉化,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7]。冰片皮膚穿透性強,可促進其他藥物經皮膚滲透入腫瘤部位,提高藥物在局部的濃度。血竭可止血生肌、散瘀定痛。而外敷中藥可減小口服藥物的副作用,直接作用于患處,減少藥物的體內的滅活,提高局部藥物濃度。
本組資料中,硫酸嗎啡緩釋片與外敷中藥聯合應用療效顯著,觀察組緩解7例,對照組無顯著緩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止痛緩解率為76.47%(26/3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0%(17/34),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進行轉移性骨腫瘤的止痛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阿片類止痛藥物。觀察組硫酸嗎啡緩釋片使用頻率及劑量分別為(7±3)次/周、(30±10)mg/d,均低于對照組的(15±5)次/周、(60±15)mg/d,表明外敷中藥可有效降低硫酸嗎啡緩釋片的使用頻率,降低其使用劑量,從而有效降低過量應用引起的毒性及成癮性,降低患者機體的功能受損情況,提高存活期間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外敷中藥可起到重要的止痛作用,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劑量,有效緩解患者的癌性疼痛,減少止痛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存活期間的生存質量。
[1]高紅芳,侯安繼,張紅衛,等.中藥外用聯合硫酸嗎啡緩釋片治療轉移性骨腫瘤癌痛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10):27-28.
[2]莫勵敏.中藥鎮痛膏外敷治療癌痛80例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民間療法,2008,16(9):17.
[3]高穎慧.循證護理在癌痛護理中的觀察及運用[J].2006,12(9B):1789-1790.
[4]李奕潔,趙昌林.中藥外用治療惡性腫瘤的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2):302-304.
[5]王昆,謝廣茹.臨床癌癥疼痛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414.
[6]何麗清,儲開博.論芍藥在《傷寒論》方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05,20(6):1-2.
[7]康軍.當歸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醫藥產業資訊,2005,2(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