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之平
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巖西南醫院骨科,重慶 400038
四肢骨折術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影響患肢動脈供血和靜脈回流,不僅導致患肢疼痛,同時影響了骨折的愈合,甚至可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和深靜脈血栓形成[1]。因此對于四肢骨折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盡早消除術后患肢腫脹,對于促進骨折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探討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筆者對84例手術治療的四肢長骨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四肢長骨骨折術后出現肢體腫脹患者84例,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 42例,其中,男 28 例,女 14 例;平均年齡(41.2±8.2)歲;術后肢體腫脹程度:Ⅰ級12例,Ⅱ級24例,Ⅲ級6例。對照組 42 例,其中,男 27 例,女 15 例;平均年齡(39.4±8.5)歲;術后肢體腫脹程度:Ⅰ級13例,Ⅱ級22例,Ⅲ級7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肢體腫脹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患者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并抬高患肢20°~30°,監測生命體征變化,給予抗炎、抗滲出、消腫止痛等藥物治療。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術前進行宣教,術后加壓包扎,持續冰敷,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①術前宣教:術前對患者講解術后肢體腫脹的原因,肢體腫脹對骨折康復的影響,指導患者積極的應對腫脹。②傷口護理:患者術后給予冰敷,觀察患者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當出現較多滲血、滲液時及時報告醫生,并給予加壓包扎。③疼痛護理:輕度疼痛屬于正常現象,隨著功能鍛煉可逐漸減輕,嚴重疼痛可影響患者肢體康復,可根據患者狀況適當應用止痛劑。④紅外線治療:患者每日進行紅外線照射患肢,時間30 min,每日3次。給予紅外線治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⑤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術后即指導患者進行小幅度四肢運動,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松;傷后2周至骨折的臨床愈合,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傷后5~6周,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后期則進行負重訓練。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肢體腫脹程度、疼痛程度以及肢體消腫時間。
1.4.1 腫脹程度評價標準[2]Ⅰ級:較正常皮膚腫脹,但皮紋存在;Ⅱ級:較正常皮膚腫脹,且皮膚消失,溫度稍高,但無張力性水泡出現;Ⅲ級:皮膚腫脹發亮,皮紋消失,皮膚溫度明顯增高,出現張力性水泡。
1.4.2 疼痛評分標準[3]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畫一條長度為 10 cm 的直線,兩端標明“0”和“10”,0 代表無痛,1~3代表輕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10代表劇烈疼痛,讓患者在直線上標明自己疼痛程度相應的位置。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肢體腫脹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第7天腫脹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肢體腫脹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術后第3天研究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平均消腫時間為(5.8±1.5)d;對照組患者平均消腫時間為(6.9±2.5)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72,P<0.05)。
骨折術后肢體腫脹可影響患肢動脈供血和靜脈回流,不僅導致患肢疼痛,同時影響了骨折的愈合。因此針對引起四肢骨折術后患肢腫脹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盡早消除術后患肢腫脹,對于促進骨折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的意義。

表1 兩組患者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程度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第3天肢體疼痛程度比較[n(%)]
①骨折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創傷,加之手術操作,術后患者肢體靜脈回流受阻,使肢體發生腫脹;②術后創口組織出血,體液滲出,患肢腫脹;③術后患者肢體活動減少,肌肉活動減少,靜脈和淋巴回流不通暢,導致患肢腫脹[4-5];④術后包扎過緊或外固定不當,導致患肢受壓靜脈回流不暢;⑤功能鍛煉過度或鍛煉方法不當可加重患肢腫脹;⑥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可出現腫脹[6-7]。
①術前宣教:術前對研究組患者講解術后肢體腫脹原因和肢體腫脹對骨折康復的影響,指導患者積極應對腫脹,取得了良好效果。對照組患者由于未采取護理干預,術后懼怕疼痛,不能主動的采取康復訓練,對于肢體腫脹產生焦慮、恐懼心理,消極應對,導致消腫時間延長。②傷口護理:術后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和腫脹,但冰敷時應注意局部疼痛消失即可停止,以免發生凍傷。研究組護理人員對患者傷口進行了有效的護理,對滲血、滲液給予加壓包扎,從而減輕了肢體的腫脹。③紅外線治療:紅外線治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靜脈和淋巴回流,保證傷口局部干燥,減少滲出和感染,促進腫脹的消除。④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可以改善骨折早期的微循環障礙,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肢體腫脹,緩解骨折損傷和術后疼痛,促進腫脹消除。
筆者通過對84例四肢長骨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發現,采用護理干預的患者術后第7天腫脹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干預的患者術后第3天患肢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平均消腫時間為(5.8±1.5)d,對照組患者平均消腫時間為(6.9±2.5)d,充分說明了護理干預能有效地促進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肢體腫脹的康復,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孟令霞,吳紅彥,李春燕.影響膝關節術后功能康復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6):34-35.
[2]林秋麗,梁燕,鄧敏婷,等.中藥制劑貼敷療法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5):20-21.
[3]張立晶.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護理及康復的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0):216-217.
[4]李亞梅,胡玉杰,周鳳吉.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措施[J].吉林醫學,2008,29(2):110-111.
[5]王敏芝,羅彩虹,肖江平.老年髖部骨折術后體位護理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現代醫院,2008,8(12):67-68.
[6]陳丹瓊,譚曉珍,朱肖奇,等.應用CPM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3):30-31.
[7]唐雪勤.PFNA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應用中的手術配合[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