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一步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將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必將凝聚起推動改革創新的強大力量,開啟中華民族復興的嶄新階段。
11月2日,48位來自全國各省區和國家機關部委分管文化的負責人齊聚北京,參加由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和國家行政學院共同主辦的“省部級領導干部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專題研討班”。
這期省部級領導干部研討班,是十七屆六中全會結束后第一個就文化改革發展問題舉辦的高層次研討班。在6天的時間里,研討班深入研究當前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探討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各項重點任務的貫徹落實。
為研討班授課的權威人士指出:“十七屆六中全會聚焦文化議題,對全面落實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提高國家軟實力,進一步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其意義堪比當年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將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中國文化發展將進入新階段。”
研討班學員、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說,當前文化建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繁榮機會,中央對文化高度重視,各地應該借勢、造勢、乘勢,把文化建設推向新高潮。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費迅速增長的階段,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居民消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據測算,文化領域已經成為中國少數幾個總供給不能滿足總需求的領域之一。
研討班學員、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劉玉亭提供了一組數字:目前中國共有文化企業111萬戶,在全國所有1200多萬企業中占不到十分之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只有2.75%。

目前,美國電影產量占全球電影產量10%,卻占據了全球一半的看電影時間,票房收入占全球票房收入的55%。而與此形成明顯差距的是,中國尚缺少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文化進出口貿易,特別是圖書版權貿易存在嚴重逆差。
中國文化發展現狀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還不完全適應,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還不完全適應,與中國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擁有的文化資源不相稱,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
第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對相對落后的文化生產提出了挑戰。文化產品總供給不能滿足總需求。總供給不足的根本原因,是面向群眾、面向市場、有利于文化生產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跟不上文化需求的增長。
第二,文化發展面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給其帶來的挑戰。文化與市場接軌已成必然趨勢,國有文化企業如果在市場上長期缺位,必然造成主渠道缺失,威脅國家文化安全。
第三,文化發展面臨著社會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的挑戰。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人們選擇的差異性、多樣性增加,不同群體間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傳播渠道更加多樣。社會成員總體上思想昂揚向上,但道德缺失的現象偶有發生,社會期待道德建設,需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
目前中國共有文化企業111萬戶,在全國所有1200多萬企業中占不到十分之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只有2.75%
第四,文化發展面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服務的全球化,中國加入WTO,是抓住戰略機遇期、融入世界發展的重大舉措。對外開放一方面為中國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也使中國文化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第五,文化發展面臨著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挑戰。現代傳播技術極大提升了文化創造力,也對占領新興文化陣地,維護國家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戰。
研討班學員、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劉玉功認為,當前,“地溝油”等突破道德底線的事情偶有出現,這些現象表明缺少文化道德,現代化就被褻瀆了其先進性的意義。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都到了歷史關頭,文化建設非常緊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關于《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外延非常寬泛,《決定》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把握文化范疇,重點研究部署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相對應的文化建設。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包括很多方面,每個方面也涉及很多任務,《決定》對這些任務作出全面部署,同時注重突出重點。
權威人士指出,學習領會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首先,要牢牢把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主線,這是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前進的重大問題。
其次,要牢牢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根本任務。《決定》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靈魂作用。文化的精神價值是文化的“魂”,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承載文化的物質基礎和具體形態是文化的“體”。當代中國文化的“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國民教育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等,都是承載、傳播文化的重要形式。“魂”與“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每一次文化的繁榮發展,都是文化“魂”與“體”完美統一的結果。
第三,要牢牢把握創作生產更好更多精神文化產品這一中心環節。研討班學員、青海省副省長張建民認為,中國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如何把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產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命題。研討班學員、天津市副市長張俊芳說,不同于普通的工業制成品,文化產業產品是特殊的產品,文化產品方向是否正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直接關系。
第四,要牢牢把握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手抓”這一基本思路。十六大以來,一手抓事業,一手抓產業的基本思路,廓清了在文化建設上的思想迷霧,既能夠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又能最大限度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要正確認識GDP,GDP不能承載評價文化產業的所有指標,要防止以GDP論英雄。應該用“數字+評語”的方式評價文化產業發展。
研討班學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輝說,縱觀古今,盛世興文化、學文化、抓文化。我們一定要“好雨知時節”,在文化事業上多投入,做到“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