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董瑞 王超

神東公司花園式的生活小區
榆林市,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交界處,素有“九邊重鎮”之稱。悠久的歷史、人杰地靈的優勢,賦予了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美譽,也造就了中國的“科威特”。這里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煤炭、天然氣、石油開發潛力巨大,當之無愧地成為21世紀中國能源接續地。
聞名遐邇的中國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就坐落在物華天寶的榆林市,它得益于榆林、鄂爾多斯豐富的煤炭資源,礦區整體產能達到2億噸,企業安全、生產、技術、經濟等主要指標達到國內第一、世界一流水平。
崛起的神東飲水思源,深化地企合作,反哺地方經濟,勇擔社會責任,唱響了一曲企地和諧發展的贊歌。
現代化的科技和先進的管理理念,鑄就了神東的發展與輝煌,耀眼奪目的光環下隱藏著采空與塌陷區居民群眾的奉獻與支持。奔跑中的神東沒有忘記他們,神東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搬遷與補償工作思路,按照地方政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和要求,不遺余力改善搬遷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條件。
從2001年至2010年,神東累計在晉陜蒙境內搬遷居民4175戶12011人,支付搬遷和塌陷補償費用215276萬元。其中在陜西省神木縣境內搬遷居民1960戶5223人,支付搬遷和塌陷補償費用93644萬元,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興建完成了移民區2個。在內蒙古伊旗、東勝區和達旗境內搬遷居民852戶2412人,支付搬遷和塌陷補償費用68230萬元,興建完成了移民區3個。目前,由神東出資4億元興建,將于2011年底竣工的神木神華新村,可安置采區搬遷居民1000戶;在山西省保德縣境內搬遷居民1363戶4376人,支付搬遷和塌陷補償費用53403萬元,已經完成了4個移民新村建設,還有5個移民新村正在建設中。
神東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時刻不忘地方政府給予的大力支持,傾力進行公益投資。近年來,已累計投入近25億元,用于解決地方的生態環境建設、公路建設、供電通訊建設與改造、特色產業發展、地方企業扶助、地方機構援建、人畜飲水、醫療衛生以及捐贈等,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的經濟建設,積極主動地改善和促進了地企關系的和諧發展。
從2002年開始,神華集團公司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定點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分別在陜西省府谷縣和米脂縣開展了定點幫扶活動,并指定由原神東煤炭分公司代管。按照神華集團公司的總體安排和具體要求,截至目前,神東已累計為兩縣投入扶貧資金4687萬元。
其中在府谷縣投入2637萬元,實施了助學育才工程,解決了6000余名學齡兒童入學難的問題;新建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21000人及3120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新修鄉村道路97公里,改造道路68公里,解決了19個自然村的行路難問題;架設6-10kv電線路39.7公里,解決了8個行政村、712戶2985人和3000畝農田的灌溉用電問題,有效地改善了貧困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米脂縣投入2050萬元,大力扶持農村貧困戶養羊、養牛、種草,在13個鄉鎮建立了數十個白絨山羊養殖基地,僅此一項每年為米脂貧困戶增收100多萬元;投資興建了2個全奶牛養殖基地,1個中心奶站,改良了米脂縣的奶牛品種;在全縣13個鄉鎮建立了500個沼氣池,為米脂縣沼氣利用開創了先河。通過實施卓有成效的扶貧幫困項目,明顯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快了貧困農民脫貧的步伐。

神華在米脂縣建設的扶貧蔬菜大棚

神東公司塌陷區生態治理
在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的同時,神東不忘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根據國家新企業所得稅法律法規的規定,神東企業所得稅的50%應當繳納到地方政府,50%繳納到神華集團總部機構所在地北京市。但在企業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為大力扶持老、少、邊、貧地區,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神東企業所得稅的95%繳納到地方政府。按照國家稅法的要求和地方稅務部門的規定,神東每年都能及時、足額繳納實現的稅費。
據統計,公司2010年共在礦區所處三省區上繳各項稅費1,638,208.34萬元;而從1998年到2010年12年間,神東共實現各項稅費6,289,474.82萬元,成為地方創稅大戶。
在陜西、內蒙古各級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神東獲得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本著開發與治理并重的原則,神東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秉承綠色開采理念,采前進行大規模水土保持和風沙治理,采后營造生態經濟林。
央企和地方就像魚和水、鳳凰和梧桐一樣,兩者相互依托,互惠互贏。
神東在陜西省境內開采面積60.8平方公里,治理面積72平方公里,噸煤提取生態建設資金1.3元,總投入達6.6億元。在內蒙古境內開采面積68平方公里,治理面積108平方公里,噸煤提取環保生態建設資金1.8元,累計投入資金6億元。神東在兩省同時實施了井田內及周邊風沙區治理工程,總治理面積180平方公里,消除了明沙,有效控制了風沙危害,建成了神東礦區“外圍防護圈”。 在陜西大柳塔礦采煤沉陷區建設沙棘經濟林基地12000畝,神東沉陷區經濟林建設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從2000年開始,神東在內蒙古巴圖塔建設沙柳林基地3萬畝;2008年在上灣煤礦采煤沉陷區建設以文冠果為主的生態經濟林基地1萬畝,經濟效益初步顯現。對兩省區內風沙土類與硬梁土類沉陷區裂隙實施綜合治理,采取人工與大型機械封堵裂隙、水保整治等措施治理地表沉降;采取封育、播草等措施修復地面植被;栽植文冠果、沙棘等經濟林。
打造“三圈一水”環境保護區。通過大面積建設網障固沙與林草綠化相結合治理風沙危害,建設礦區綠色外套,形成“外圍防護圈”。完成烏蘭木倫河道治理面積13302畝,治理礦區周邊流動沙地92.36km;在礦區公路與鐵路兩側坡面栽植行道樹57.2萬株。2007年投資4000萬元進行了阿大公路綠化,2009年投資70萬實施了大柳塔過境公路綠化,投資860萬實施了神木至店塔路段的部分綠化,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公益事業。
經水利部驗收,礦區植被覆蓋率由開發初期的11%提高到目前的60%,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神東生態環境治理獲得了“中華環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神東原煤產量從1999年開始,連續11年均以千萬噸速度遞增,2005年突破億噸大關,2010年達到2.0605億噸。全員工效由19噸/工提高到120噸/工以上,提高了5倍。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安全,始終是神東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
開建20年以來,杜絕了3人以上重大安全事故,歷年平均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0.02以下。其中2004年3月21日至2005年10月9日,實現連續安全生產567天,創造了井工礦連續生產煤炭1.45億噸無死亡的安全生產水平。2007年百萬噸死亡率為0.0084,2008年百萬噸死亡率為零,2009年百萬噸死亡率為0.0168,2010年百萬噸死亡率0.0146。對扭轉煤炭工業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降低百萬噸死亡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目前礦區安全管理范圍進一步擴大,井下開采不斷延伸,管理難度不斷加大,應急救援隊伍承擔社會責任越來越多。神東不斷加強安監隊伍和應急救援基地建設,為安全生產和事故救援提供可靠保障。據統計,神東發揮專業化救援優勢,積極組織開展地方救援服務工作,先后參與地面搶險救災115次,成功救出29人;參與井下救災7起,有效促進了地企關系的進一步融合。
如果把企業看作樹木,人才就是樹干,知識是樹根。這棵樹是否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完全取決于樹根的發達和樹干的壯大。
截至2010年12月底,神東有合同制員工18610人,其中榆林籍員工4039人,占22%,鄂爾多斯籍員工3909人,占21%。2004年以來內部收接的陜西籍大中專畢業生1824人,內蒙古籍大中專畢業生1915人。
截至2010年12月底,通過勞務派遣方式,為社會提供24641個就業崗位,其中陜西籍12382人,占50.2%,內蒙古籍8420人占34.2%,為神東的快速發展壯大奠定了人才基礎,也為解決農牧區富余勞動力創造了條件。
央企和地方就像魚和水、鳳凰和梧桐一樣,兩者相互依托,互惠互贏。雙方的和諧發展,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彼此的優勢,一方面可以將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另一方面可以使先進的生產力落戶地方,優化地方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
在新時期市場經濟條件下,地企關系已經發展成為難以割裂的共生鏈條,彼此之間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神東在科學發展中著力創建地企和諧關系,深化地企合作,勇擔社會責任,利用密不可分的地緣關系和依存關系,變利益沖突為利益和諧,建立利益共同體,攜手共進,不遺余力地謀求著地企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