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驪明 西安市社會科學院巡視員 西安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

“曲江模式”的基礎是對城市文化資源的自覺和自信,“曲江模式”的動力是體制創新。曲江現象的生成過程,是一個爭議不斷、風雨兼程,同時又產生著乘法效應的行程。建大氣景觀,成實在功業是曲江團隊的文化追求。
“曲江模式”的結構體系可以表述為在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的指導下,依托文化、土地等資源,采取城市資本運營的方式,進行板塊式、主題性、集聚化城市綜合建設的現代開發模式。一點重要的辨析是“曲江模式”常常從文化資源切入啟動,建成的人文景區一般具有突出的文化主題,但這種人文景區的功能又不僅僅限于文化,它作為城市的綜合治理區或開發建設的新城區,一般同時具備旅游、商貿、居住、會展、景觀地產等多種城市功能。
“曲江模式”實際是一個有結構有層次的體系,一是其最基本的模式,即:政府意志+文化資源+市場機制+專業公司運作。二是其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模式,即:對資源進行深度評價以明確保護利用的方向——規劃景觀和環境以提升資源價值——調整產業結構以置換人文空間——利用周邊經濟開發以回饋文物保護和文化展示——增加公共產品以保證持續開發利用。三是其園區開發模式,即:主題性開發——園區化承載——城市資本運營——城市功能配套——特色產業集聚——產業鏈條延伸。四是其運營管理模式,即:能打硬仗的專業團隊+內外結合的專家系統+深度合作的戰略伙伴+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五是其開發經營的理念,即:向規劃要財富,向策劃要品牌,向體制要活力,向結構要效益。六是曲江手法和曲江經驗,即:公共產品與商業項目的捆綁開發;普適價值與特色文化項目的融合設計;大開大合的土地、金融資本動作方式;大尺度、大氣魄的景觀營造手法;大篇幅、大前景的營銷宣傳策略。另外,曲江對細節管理的強調,對景觀營造中文態、業態、生態和建筑形態相統一的要求,也都成為“曲江模式”的有機構成。

曲江出版傳媒
曲江模式的基礎是對城市文化資源的自覺和自信,曲江模式的動力是體制創新。曲江現象的生成過程,是一個爭議不斷、風雨兼程,同時又產生著乘法效應的行程。
我認為粗略而言,大致有這樣幾種原因。一是某種實踐和經驗被稱為模式時就會導致一種風險,因為什么模式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同項目存在諸多不可比的因素,人們對一種模式提出詰難是很自然的事。二是“曲江模式”的內在本質是一系列的創新和創造,對舊有的資源觀,資本觀,體制運行,分配制度,管理模式,運營方式都提出了挑戰和變革。
“曲江模式”的生成有其必然性根據,既不是無本之木,也不是曇花一現,它現在正步入山高水長的發展時期。“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曲江模式”的生成自有它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根據的必然性。我認為一是大形勢大背景的變化;二是西安城市的歷史使命;三是經濟體制的空間;四是地域文化的根據。
“曲江模式”的生成與建構是一個與國運城運緊密相關的過程,中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城市的轉型更新也將對“曲江模式”提出進一步豐富創新的要求。一是曲江模式不要急于固化,二是曲江文化建設開發的創造探索任重而道遠。
“曲江模式”的完善和提升主要在于辯證把握好幾組重要的關系,這是與以往開發工作有所不同的重點所在。一是把握好文化資本與商業資本的掌控關系;二是把握好普適價值與特色文化的結合關系;三是把握好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配合關系;四是把握好開辟戰場和精耕細作的工作關系。這些只能算是一種點題之言,這些關系本質上是涉及總體價值定位和開發項目生命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絕不可等閑視之。
曲江集團有必要也有能力盡快進入發展理念和競爭方式的轉變,從而保證“曲江模式”的創新品質和先行特點。我所說的轉變是指:由戰役性競爭向戰略性競爭的轉變;由經濟創收型開發向價值創造型開發的轉變;由吸引眼球型設計向召喚心靈型設計的轉變;由發展速度類比賽向價值尺度類比較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