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曉寧 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


西安音樂廳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曲江模式”是一個多重內涵的綜合體,也是今天有諸多“曲江模式”不同描述和總結的原因。曲江作為國家首批命名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曲江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以文化資源為依托,以城市運營為核心,以公共文化為基地,以一個城市新區的整體開發支持推動文化產業的聚集和發展。這是一個托一個的清晰的邏輯關系,也是之所以成為模式,即可以移植或拷貝的原因。
曲江重塑了城市形象,改變了城市面貌,恢弘了城市精神,提升了城市品牌,改善了城市民生。創造了一股精氣凝聚的“曲江精神”。
“曲江精神”可以概括為創意、創新與創業。創意不僅表現于曲江在城市新區的策劃、規劃、建筑風格和環境營造,還在于建設與發展的模式。創新則包括理念、思想、體制、運營、管理、發展等一系列的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曲江和西安的今天。如今曲江成為西安的客廳和名片,成為西安人賴以驕傲和自豪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曲江不是簡單地數落我們的歷史,而是展示了一座融合了歷史與文化的現代都市的面貌和生活。

大型秦腔現代戲《秦腔》進京展演
曲江創造了將文化資源、土地資源轉化為資本的模式。但曲江仍然存二次創業的必要。任何模式,都有釋放能量的空間,也在其適用范圍。我們要探索的是,“曲江模式”的能量空間是否已釋放完畢,“曲江模式”是否可以任意移植到所有地方和所有項目。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產業提升到戰略層面,這對于陜西、曲江是機遇更是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曲江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找準定位。曲江在文化產業的聚集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全國文化產業,包括各個子產業上,占什么樣的地位和位置,對于產業的發展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第二緊跟時代。曲江的發展必須吻合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與趨勢,但目前的做法和情況,與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并不完全吻合,繼續沿襲下去,就有偏離的傾向,這是需要注意的大問題。曲江提出文化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但現在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進入泛媒體時代和跨媒體經營的全媒體時代,數字化、網絡化和移動化帶來的文化產業的革命,也是曲江下一步發展必須關注的趨勢。
第三注重內容產業。文化產業本質是內容產業,文本及版權才是內容產業的本質,更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資源。文化走出去,基本方式是遵循北美產業分類和WTO版權貿易原則,離開這些具體的路徑和渠道,文化資源豐富就是一句空話。文化走出去,還必須解決跨文化解讀和渠道問題,我們不能以自我欣賞的角度去看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必須站在全世界的視域談論和實際操作,況且,文化產業的產業資源不是圍繞政策,而是圍繞內容聚集的。內容產業不足是目前值得注意和重視的事。
第四處理好各種關系。這就需要處理好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曲江模式”含有政府強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做法,以公共文化建設為基礎,以一個新區的整體開發托起文化產業的聚集和發展,也存在以公共文化的方式發展文化產業的作法,文化產業核心部分的投入和產出不很協調。要逐步剝離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核心競爭力,要有話語權和決定權、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絕不能淪落為文化資源輸出地或文化創意后加工基地。
西安雖然并非是所有中國歷史的源頭,但卻是無可爭辯的人類“文明軸心”。但曲江的國際化還不足,未能創建真正于人類文明的平臺和地位。其次,曲江的商業化程度不足,雖然有大唐不夜城,但輝煌的皇家氣派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大眾文化和大眾消費,削弱了商業氛圍。陜西的優勢是歷史文化,但也帶來沉重和嚴肅的一面。當代的文化產業是大眾文化,或者如有人說的,一切產業都是娛樂業。參與、娛悅、體驗、宣泄,感受,曲江在這方面都顯不足。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沒有消費就沒有產業。曲江也罷、西安也罷,歷史過于沉重,現代都市發育不足,文化娛樂和消費不足,應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