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佳欣

中國地大物博,不僅形成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就連飲食習慣也有很大差異。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高山上的民族,藏民族有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極大豐富了西藏烹調原料,使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據考證,公元6世紀是西藏飲食烹調的輝煌年代。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藥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藥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并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其藥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么東西可以吃,什么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藥膳制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游、樂于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范圍都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是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西藏旅游熱起來,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基本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烹調專著。著名藏族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聞名天下,并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肴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于咸、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于火候,調味以鮮咸、淡爽為主。制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于煮、炒、燒、燜、炸。如: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類野生藥材為主,制作原始、風味清鮮、咸中帶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豬見長。
宮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種藏餐的基礎上,精工細做,博采各家之長而形成的綜合菜肴,材料都取之本土,選料嚴謹、制作精細、技法全面、色澤美觀、滋味清鮮,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藏餐中比較有特色的食品有:那曲的退(酥酪糕)、普蘭的尼霧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雞蛋、亞東的魚、拉薩的糌粑、林芝的藏雞燒香菇、昌都的蜂乳醬菜等。
藏餐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主要食品具有食療的功能,比如青稞,藏醫典籍《晶珠本草》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藥物,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據權威機構統計,在西藏廣大農牧區痛風病和糖尿病的發病率為0.01%。這與長期食用糌粑有關。而藏族人把青稞稱之為養育眾生之母后,經加工后的糌粑被視為她的無價長子。把青稞酒稱之為滋補身心的甘露妹子。目前隨著糌粑保健功效的深入挖掘,糌粑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再如牦牛,為青藏高原特有,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終年棲息于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嶺,山間盆地、高寒荒漠草原等環境中。雖說早已被人馴服,但生活環境、所覓食物與野牦牛完全相同。牦牛全身都是寶,從角、骨、骨髓、舌、喉頭、心、膽、汁,到血、睪丸、肉、皮毛,不同的部位可以治療不同的疾病,被世人稱為高原之寶。
酥油是一種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油脂,藏族將之稱為“生命油”、“油脂之精華”,是高原人每日要食用的東西。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犏牛酥油能調理身體,黃牛、山羊酥油則涼息風熱,牦牛、綿羊酥油性熱,能祛風寒。此外還有藏地茵香、野蒜、榆樹等等。既是食品調料,也是一味藏藥,由這些材料做就的藏餐食品,既美味可口,還有養身健身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