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教育部強調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培養既具備理論基礎,又擁有過硬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會計專業是一門集理論性與技術性于一體的應用性學科,會計實踐教學是培養會計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工作環節。本文通過對目前高職教育中會計實踐教學現狀中存在不足的分析,提出加強高職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建設的思路,從而實現培養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的目標。
在目前高職教育中的模式中,依然是理論教學占主導地位,專業技能缺乏培訓。與本科會計專業的教學計劃相似,高職教育中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等都偏向于理論的教授,在實踐教學中缺乏職業崗位意識,特別是不重視出納、審計、稅務會計等崗位,不能明確其工作內容與相關職責,導致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實習后不明白會計相關崗位工作人員的具體操作,不能適應就業后的實際工作崗位。
作為企業,對工作一線的會計人員基本要求就是會計操作能力要強,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會計工作環境,滿足崗位需求。但是通過對企業的調查(如表1),發現很多企業都不愿意招聘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主要是因為其動手能力差,畢業后上崗需要長時間的崗前培訓,費時費力。

表1 企業對會計專業應屆生實際操作能力滿意度
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力量,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時自身應該具備過硬的實踐經驗,能及時有效的處理各種突發問題,對學生能夠解疑答惑,指導學生進行實踐。但實際上很多教師都是從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學崗位,雖然具備充足的理論,但缺乏實際操作經驗,難以將理論與實務有機結合,滲透到實踐教學中。另一方面,很多院校雖然在教學管理計劃中有教師社會實踐與技能考核,但由于在時間和經費安排等方面缺乏保障,其大多都是流于形式。
在會計專業進行實務模擬教學中,電算化會計模擬和手工模擬是僅有的兩種方法。前者是通過借助現代化工具、利用各種專門的財務軟件對企業的會計業務操作進行模擬;后者是通過手工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編制會計報表等模擬企業的日常會計業務操作。在課程教學中,一般通過開設《會計電算化》和《會計模擬實訓》兩門課程進行教授,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兩個較大的問題,一是該課程內容較少,不能滿足實踐教學要求,二是兩門實踐課程都相互獨立,在教學中互不關聯,學生不能同時對多種技能全面掌握,影響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
傳統實踐教學形式單一,需要建立包括演示教學、單元練習、案例教學、模擬實訓、校外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多內容的全新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并建立包括專業認知實習、課程實訓、校內集中模擬實訓以及企業頂崗實習等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一專多能的高水平會計專業人才。
對于專業認知實習,可以通過專業介紹、互動交流等形式讓會計專業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狀況、就業去向以及對未來的展位等,可以通過參觀實驗室,了解財務部門崗位設置和會計工作的基本程序,通過到人才市場和招聘會現場進行調查,了解行業發展動態與專業人才市場需求情況。課程實訓主要在部分崗位技能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日常教學中進行,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將會計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訓操作有機統一于實施運作過程中,銜接于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綜合培養。校內集中模擬實訓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在實訓項目和內容安排上,將分崗位單項模擬與綜合模擬相結合、會計電算操作與手工操作想結合、會計審計實務與業務處理想結合等,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會計核算,一方面也強調會計監督,既注重學生的就業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頂崗實習要求學生能夠針對實習企業現行的經營管理、內部控制以及審計核算等存在的財務問題撰寫報告,結合實際提出合理建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其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崗位實習中鞏固操作技能,還有助于學生熟悉工作環境,認識社會,在職業情境中提升職業能力。
要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必須擁有一支具備良好師德、全新教育觀念、創新意識以及理論與實踐水平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基于這一目標,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企業進行聯合。其一,可以校外的實訓基地為主要對象,聘請企業高級會計師、財務總監、審計經理等高層擔任兼職教師,舉辦專題講座,指導學生的實訓實習,并參與實訓教材的編寫;其二,可以多渠道的優先引進具有較強綜合素質和企業會計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擔任全職教師;其三,可以定期的派教師到企業或會計事務所等頂崗鍛煉,與單位建立長期聯系,深入企業調研,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在教師能力提高的過程中,既能為實踐教學積累實踐經驗,也能使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一支具備較高理論水平和過硬實踐經驗的會計教師隊伍。
針對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開發適應高職會計實踐教學的特色教材,對處于特殊教育環境中的高職學生最大程度的獲取專業知識和提高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歸類和篩選的基礎上,緊隨企業會計實務發展,以不斷完善現行會計制度等規范,引進新理論、新方法為導向,制定出最適合的高職會計實訓教材。教材應具有建明實用、易學易懂、科學合理的特點,同時還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結合多媒體、音像等先進手段進行高效教學。
實踐教學基地作為第二教學場所,主要是是讓學生熟悉現代會計實務、適應會計職業環境以及提高其動手能力。實踐基地主要是以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校內生產型實踐基地以及準公司等形式進行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應配備齊全的實訓設備和相關的教學軟件,配備職稱合理的實訓指導教師,編制科學實用、能反映企業實際經濟業務的實訓教材,應能對會計工程的流程、工作環境以及部門崗位設置等全方位模擬,滿足校內會計專業認知實習、課程實訓以及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等需要。校外實習基地必須從校企雙方的長期利益出發,以高職院校所依托的行業優勢以及專業特性等為立足點。作為會計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其應該包括生產制造、商品流通及服務等行業的相關財務操作,在學生參觀校外實習基地,了解工作環境后,學生可以通過頂崗實習強化實踐能力,鞏固基礎技能。
準公司是一種新型的實訓基地模式,即指學校與校外的會計事務所或代理記賬公司等進行合作,在其授權范圍內形成一個獨立于授權公司,而類似公司的經營實體。這種準公司擁有兩重身份,從關系上講,它是由學校提供經營設施的實踐教學基地;從經營上講,它是企業的一個下屬業務部門或分支機構。準公司不需要單獨注冊,不必投入較大的人力和財力,經營風險小,能為學生提供頂崗實訓的方便條件,是一種投資少、效果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3結論。為了適應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應該從教學體系、師資隊伍、基地建設等方面對高職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在會計實踐教學中,要以增強學生對各會計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和對技能的應用能力為目標,培養出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兼備的高等技術應用型會計人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社會提高有力的智力保障。
[1]周美容.淺談高職高專會計模擬實踐教學[J].經濟師,2010,(2)
[2]王麗娟.實行產教結合體系高職特色[J].職業教育研究,2006,(4)
[3]孔德軍.基于工學結合構建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24)
[4]葉玲莉.以工作崗位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