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強,董召娣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212400)
南方地區降水量大,在草莓露地繁殖季節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正值南方梅雨季節,連續的陰雨天氣給草莓繁殖地塊雜草及時清除帶來巨大困難,造成雜草滋生,前期繁殖的部分匍匐莖苗由于雜草掩蓋,光照和肥力不足,絕大部分生產苗死亡;8月份進入干旱少雨季節,溫度較高,在高溫、干旱、強光照的條件下,容易造成草莓病害流行,紅頰易發炭疽病[1],造成草莓苗后期質量降低、苗情較差的后果,以至于草莓移栽定植后緩苗慢,營養生長時間長,開花時間推遲,花量少,前期果實產量低。
供試品種為明寶(A1)、豐香(A2)、紅頰(A3)。
本試驗在江蘇農林學院實訓基地進行,試驗田塊前茬作物為小麥,供試品種于2009年3月15日定植。處理小區為3 m×5 m,每小區種植3行,行距為1 m,株距為0.5 m,共計30株草莓苗。每處理重復3次,處理組合隨機排列。設置3組對照,共計45個小區。營養缽繁殖(B1)采用8 cm×12 cm育苗缽,栽培基質為腐熟有機肥∶草炭8∶2混合而成[2],營養缽均勻排列在草莓母株苗周圍,待匍匐莖子苗2葉1心時將其固定在營養缽內。穴盤繁殖(B2)采用50穴規格穴盤,將其排列于定植行兩側,待匍匐莖子苗2葉1心時將子苗固定在盤穴內。地膜覆蓋繁殖(B3)采用5絲黑地膜于母株定植后進行全小區覆蓋,并及時將母株苗從地膜下破出,待匍匐莖子苗2葉1心時將地膜破一小口,并將子苗固定在膜下土面上。稻草覆蓋繁殖(B4)采用稻草均勻覆蓋在小區表面,厚度以蓋住土面為宜,待匍匐莖子苗2片葉時將其用土壤固定在稻草下土面。對照(CK)為不做任何處理,定植在小區中,待子苗2葉1心時將其用土壤固定在土面。
草莓母株定植前每小區施50 kg腐熟雞糞便作為底肥,生長期間肥水管轉入常規管理,注意澆水防旱和雨季排澇。
7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按照《草莓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3]每隔6 d進行1次記錄,記錄項目為4葉1心草莓匍匐莖子苗的莖粗、葉柄長度、株高、子苗數量。其中莖粗、葉柄長度、株高取6次記錄平均值;子苗數量取6次記錄之和。病情指數于8月31日記錄1次定植前發病情況,按照以下標準分級調查炭疽病發病指數:0級:葉片正常;1級:1~2葉發病;2級:3~4葉發病;3級:全株發病;4級全株發病,植株死亡。病情指數計算參照文獻4。試驗結果運用新復級差(LSR)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莖粗、株高、葉柄長度、子苗數量、病情指數在品種間及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
表1結果顯示:A3莖粗最大,A1次之,A2最小;A1與A3莖粗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大于A2;A3葉柄長度、株高極顯著大于A1與A2,A1,A2間差異不顯著;在匍匐莖子苗數量上表現為3個品種之間差異極顯著,其中A1子苗數最多,A2次之,A3最少;3個品種的病情指數差異極顯著,表現為A3>A2>A1,說明A3易感染炭疽病,A2次之,A1較抗炭疽病。

表1 3個草莓品種生長情況
根據試驗,草莓子苗莖粗、葉柄長度、株高、子苗數量、病情指數等試驗項目各取其重復平均值,通過LSR多重比較得到如表2所示結果。
2.2.1 莖粗
表2所示,A1B1,A1B4與A1(CK)間差異不顯著,A1B2,A1B3顯著小于A1(CK),A2B1,A2B4與A2B5間差異不顯著,A2B2,A2B3極顯著小于A2(CK),A3B1,A3B4與A3(CK)間差異不顯著,A3B2,A3B3顯著小于A3(CK),說明B1,B4對A1,A2,A3莖增粗作用不明顯,而B2,B3顯著抑制A1,A2,A3草莓莖粗增加。
A1B1與A1B4,A2B1與A2B4,A3B1與A3B4差異不顯著,A1B2極顯著大于A1B3,A2B2顯著大于A2B3,A3B2極顯著大于A3B3,說明對于A1,A2,A3莖粗的影響,B1,B4處理差異不顯著,而B3抑制草莓莖增粗的能力比B2強。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指標、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價:無效:各項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并且甲狀腺功能無改善甚或加重;顯效:患者心慌、汗出、急躁等癥狀較前減輕,甲狀腺腫大、突眼等體征減輕,甲狀腺激素等指標較前改善;有效:患者甲狀腺腫大、心率增快等癥狀顯著減輕,甲狀腺激素明顯降低且趨于正常;痊愈:甲亢癥狀、體征消失,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總有效率=(有效+顯效+治愈)/總數*100%。

表2 不同育苗方法對草莓子苗莖粗、葉柄長度、株高、子苗數量、病情指數的影響
2.2.2 子苗葉柄長
A1B1,A1B2,A1B4與A1(CK)差異不顯著,A1B3極顯著小于A1(CK),說明B1,B2,B4對A1葉柄長度沒有顯著影響,B3顯著抑制A1葉柄伸長生長;A2B1顯著大于A2(CK),A2B2,A2B4與A2(CK)差異不顯著,A2B3極顯著小于A2(CK),說明B1對A2葉柄伸長有顯著促進作用,B3對A2葉柄伸長有顯著抑制作用,B2,B4對A2葉柄增長沒有影響;A3B1,A3B2與A3(CK)差異顯著,A3B4與A3(CK)之間差異不顯著,A3B3極顯著小于A3(CK),說明B1,B2顯著促進A3葉柄伸長,B4對A3葉柄伸長沒有影響,B3則顯著抑制A3葉柄伸長。
A1B1,A1B2,A1B4差異不顯著,說明對A1葉柄伸長的影響B1,B2,B4處理內差異不顯著;A2B1與A2B2,A2B4差異顯著,A2B2,A2B4差異不顯著,說明B1對A2葉柄伸長效果顯著大于B2,B4,B2,B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A3B1與A3B2差異不顯著,均顯著大于A3B4,說明B4對A3葉柄伸長效果顯著小于B1,B2,B1,B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2.2.3 植株高度
A1B1,A1B2,A1B4與A1(CK)差異不顯著,A1B3極顯著小于A1(CK),說明B1,B2,B4對A1株高沒有影響,B3對A1植株增高有顯著抑制作用;A2B1顯著大于A2(CK),A2B3極顯著小于A2(CK),A2B2,A2(CK),A2B4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B1對A2植株增高有顯著促進作用,B3對A2植株增高有顯著抑制作用,B2,B4對A2植株增高影響不明顯;A3B1顯著大于A3(CK),A3B3極顯著小于A3(CK),A3B2,A3B4,A3(CK)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B1有利于A3植株增高,B3顯著抑制A3植株生長,B2,B4對A3植株增高沒有影響。
A1B1,A1B2,A1B4差異不顯著,A2B1,A2B2,A2B4差異不顯著,說明對A1,A2植株增高,B1,B2,B4的處理效果差異不顯著;A3B1與A3B2差異不顯著,A3B2與A3B4差異不顯著,A3B1與A3B4差異顯著,說明對A3植株增高,B1與B2,B2與B4差異不顯著,B1處理顯著大于B4。
2.2.4 草莓苗子苗數量
A1B1顯著大于A1B2,A1B2顯著大于A1B4,說明提高A1繁殖能力,B1顯著優于B2,B2顯著優于B4;A2B1與A2B2差異不顯著,說明提高A2繁殖能力,B1與B2沒有顯著差異;A1B1極顯著大于A1B2,A1B2極顯著大于A1B4,說明B1對提高A3繁殖能力,顯著優于B2,說明B2顯著優于B4。
2.2.5 炭疽病發病率
A1B3極顯著大于A1(CK),A1B1,A1B4極顯著小于A1(CK),A1B2與A1(CK)差異不顯著,說明B3顯著提高了A1炭疽病的發病率,B1,B4顯著降低了A1炭疽病發病率,B2對A1炭疽病發病率沒有顯著影響;A2B3極顯著大于A2(CK),A2B1,A2B2極顯著小于A2(CK),說明B1,B2顯著降低了A2炭疽病發病率,A2B4與A1(CK)差異不顯著,B4對A2炭疽病發病率沒有顯著影響;A3B3極顯著大于A3(CK),A3B1,A3B4極顯著小于A3(CK),A3B2與A3(CK)差異不顯著,說明B1,B4對A3炭疽病發病率有顯著抑制作用,B2對A3炭疽病發病率影響不顯著,B3則顯著提高了A3炭疽病發病率。
A1B2極顯著大于A1B4,A1B4極顯著大于A1B1,A1B2極顯著大于A1B4,A1B4極顯著大于A1B1,說明對于A1,A2炭疽病發病抑制作用,B1大于B4,B4大于B2;A3B1極顯著小于A3B4,說明抑制A3炭疽病發生的能力B1處理比B4顯著增強。
草莓炭疽病多發生在高溫高濕的匍匐莖抽生期與育苗期,也出現定植后莖基部發病造成死苗[5]。國內有學者用多效唑及其他方法防治草莓炭疽病的報道[6-7]。本試驗結果表明,營養缽與穴盤育苗可有效降低草莓苗炭疽病的發病率。另外,營養缽育苗有利于培養草莓植株壯苗,對草莓苗的莖粗、株高、葉柄長度以及草莓苗繁殖數量的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稻草覆蓋繁殖草莓苗能有效保持土壤濕度和降低土壤溫度,有利于提高紅頰品種的繁殖系數,降低草莓子苗炭疽病發病率,但對豐香,明寶品種繁殖系數的增加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草莓株高和葉柄長度的影響不顯著。
地膜覆蓋條件下雖有效降低了苗田的草害,對土壤保濕效果好,但在高溫季節提高了葉片周圍的溫度,不利于子苗生長。尤其是豐香品種(植株開張),葉片離地膜之間的距離更小,易產生高溫傷害,誘發病害,甚至死亡;而對于易感染炭疽病的紅頰品種,高溫季節在地膜覆蓋繁殖條件下,炭疽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
[1]錢麗華,馬華升.草莓品種新秀“紅頰”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杭州農業科技,2006(6):28.
[2]趙智明,李建明,王靜靜,等.有機基質配比對草莓幼苗生長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3):118-122.
[3]趙密珍,王桂霞,錢亞明.草莓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韓柏明,李賀,高秀巖,等.組培條件下脫毒與帶毒豐香草莓植株表型的比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9,40(4):400-403.
[5]楊敬奎,駱紅群.大棚草莓植后死苗原因分析及綜合防治技術[J].杭州農業科技,2009(4):45.
[6]呂鵬飛,趙巳棟,俞庚戍,等.多效唑控苗技術對提高草莓育苗期炭疽病抗性的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0(1):138-140.
[7]楊肖芳,蔣桂華,鄒宜靜.草莓炭疽病防控育苗技術[J].上海蔬菜,201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