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周詠梅
1.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血管超聲及心功能科,四川成都 610072;2.四川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四川成都 610072
血壓水平在一天中受各種生理、精神因素的影響而波動。血壓變異程度最大的則是清晨從睡眠狀態下轉為清醒并開始活動的時候。這時血壓從相對較低的水平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甚至達到一天內的最高水平。血壓晨峰現象即清晨醒后血壓急劇上升的現象[1]。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與Q-T離散度的關系尚未見報道。本文通過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與Q-T離散度關系的分析,了解其特點。
入選156例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其中,男89例,女67例;年齡17~74歲,平均(51.5±13.7)歲。入選研究前未服用降壓藥,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糖尿病、肝腎功能障礙、腦卒中、長期嚴重失眠、心肌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1.2.1 動態血壓監測及分組 采用美國太空實驗室生產的90219型全自動袖帶式24 h動態血壓監測儀。袖帶一般固定在患者的右上臂,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僅在血壓測量時保持相對靜止。監測時間從當日早8~12點每30分鐘測量一次,12點~晚10點每20分鐘測量一次,晚10點~次日早8點每40分鐘測量一次。系統自動給出24 h平均收縮壓及平均舒張壓。記錄患者起床及睡眠時間。血壓晨峰定義為起床后2 h內平均收縮壓減去睡眠時最低平均收縮壓(最低收縮壓及其前后2次血壓的平均值)。血壓晨峰高于55 mm Hg(1 mm Hg=0.133 kPa)定義為晨峰組(86例),其他為非晨峰組(70 例)。
1.2.2 同步12導聯心電圖檢查 動態血壓監測結束后患者休息30 min,接受日本光電Cardiofax V同步12導聯心電圖機檢查。安靜仰臥,四肢肌肉放松,各導聯電極安放準確,記錄的心電圖導聯基線盡量平穩,圖形清晰。非竇性節律、有傳導阻滯的患者不納入研究。所有數據采用機器自動測量和專人手工測量相結合,測量Q-T間期(Q-T),校正Q-T間期(Q-Tc),Q-T 離散度(Q-Td),校正 Q-T 離散度(Q-Tcd)等指標。每個導聯至少測量4個Q-T間期,取平均值。用Bazzet公式計算,Q-Tc=Q-T/(R-RQ -Td=最大 Q-T-最小 Q-T;QTcd=最大Q-Tc-最小Q-Tc。
1.2.3 其他臨床及生化指標檢查 采集患者相關病史、身高、體重等信息,計算體重指數(BMI)。全自動生化儀檢查空腹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BS)。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晨峰組與非晨峰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BP),24 h 平均舒張壓(24 h DBP),TC、LDLC、HDL-C、BS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晨峰組與非晨峰組比較,Q-T間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Q-Tc、Q-Td、Q-Tc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 年齡(歲)867024 h DBP(mm Hg)TC(mmol/L)LDL-C(mmol/L)HDL-C(mmol/L)BS(mmol/L)晨峰組非晨峰組52.1650.71男/女(例)48/3841/29 BMI(kg/m2)25.8226.3424 h SBP(mm Hg)162.50±12.11160.60±11.7994.40±9.7396.10±9.995.61±0.975.55±0.943.26±0.573.22±0.581.21±0.451.22±0.465.58±0.865.61±0.91
表2 兩組心電圖參數比較(±s,ms)

表2 兩組心電圖參數比較(±s,ms)
晨峰組非晨峰組P值組別 例數 Q-T 8670378±36371±32>0.05 Q-Tc 400±12385±16<0.05 Q-Td 44±932±13<0.01 Q-Tcd 52±1136±90.01
近年來,隨著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現象概念的提出,晨峰現象越來越受到重視。有關血壓晨峰達到何種水平才是危險的指標,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本文參考國外文獻,以55 mm Hg為標準,國內也有相關研究報道[2]。有研究表明,晨峰現象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3-5]。Gosse等[6]對256例高血壓患者平均隨訪84個月,結果發現血壓晨峰的嚴重程度與心血管事件發生時間密切相關。心臟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穩定心絞痛、腦卒中特別容易發生在清晨和上午時段,這其中可能涉及多種相關機制。一般認為,這是由于清晨醒后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心搏量和心輸出量增加所致。在已經存在阻力小動脈重構和血管收縮反應性增強的高血壓患者中,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引起周圍血管阻力迅速升高,另外,在清晨時段動脈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較其他時段低,可能對清晨血壓變異較大也有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血壓晨峰與Q-T離散度有關,Q-Tc,Q-Td,Q-Tcd顯著延長,心室肌不穩定性增加,這有可能是血壓晨峰引起心血管事件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控制血壓的同時,可能還要考慮控制血壓晨峰,以消除其對心血管的不利影響。
[1]張維忠.血壓變異和晨峰的概念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3):287-288.
[2]霍震,杜月君,羅怡.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現象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7):717.
[3]William B,White MD.Importance of aggres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when it may matter most[J].Am J Cardiol,2007,100(3A):101-161.
[4]Kario K,Pickering TG,Umeda Y,et al.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a prospective study[J].Circulation,2003,107(10):1401-1406.
[5]宋越紅,李建英,黃國秀.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8,24(5):366-368.
[6]Gosse P,Cipriano C,Bemurat L,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measured on rising[J].J Hum Hypertens,2001,15(6):4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