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銀河衛生服務中心,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在神經系統發生的多種病變的總稱,是糖尿病三大并發癥之一,比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發病率高,癥狀出現早。研究證實約半數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伴發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疼痛及感覺異常,下肢癥狀較上肢多見,感覺異常包括麻木、蟻走、蟲爬、觸電樣感覺等,嚴重者可表現出現感覺減退甚至消失[1]。糖尿病神經病變晚期可出現肢體壞疽,被人稱為不死的癌癥,足見其對患者健康的危害。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原因復雜,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該病還未有根本的治療方法。本臨床實驗研究發現,應用依帕司他聯合甲鈷胺治療DPN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5月1日~2010年5月8日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50.23±4.68)歲;糖尿病病程為(9.23±3.12)年,DPN 病程為(3.54±1.35)年;空腹血糖值為(11.45±3.56)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為(9.34±2.9)%;采用肌內注射維生素 B1和維生素B12治療。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52.02±5.68)歲;糖尿病病程為(9.75±3.25)年,DPN 病程為(3.68±1.56)年;空腹血糖值為(11.98±4.21)mmol/L,HbA1c水平為(9.87±3.3)% ;采用依帕司他與甲鈷胺聯合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基本病情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患者需滿足以下條件: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②身體有感覺異常或者運動神經受累的臨床表現,如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感覺,刺痛、灼痛、鉆鑿痛、肢體麻木;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震動覺減弱或消失;位置覺減弱或消失,尤以深感覺減退為明顯。③應用肌電圖進行檢測神經傳導具有明顯下降。④除外其他疾病可引發的神經病變。
治療組應用甲鈷胺片聯合依帕司他片治療,劑量分別為500 mg和50 mg,口服,3次/d;對照組肌內注射維生素B1和維生素 B12,劑量分別為 100 mg 和 500 μg,1 次/d;兩組治療療程均為2周。
根據《疾病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對療效進行分級[3-4],顯效:臨床上癥狀顯著好轉或者癥狀者完全消失,感覺異常、跟腱反射、膝腱反射等方面顯著好轉或恢復正常且神經傳導速度(NCV)增加量>5 m/s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感覺異常、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有所改善,NCV增加<5 m/s;無效:臨床上癥狀無好轉,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感覺異常較前無變化,NCV無改變。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數據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前進行方差齊性檢驗,若總體方差齊,采用SNK法進行兩兩比較;若總體方差不齊,則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對照組治療前后各項神經傳導速度均無明顯改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s,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s,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MCV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SCV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治療組(n=40)對照組(n=40)42.74±3.8954.28±4.23*41.24±3.2441.38±3.5838.25±3.6846.76±5.25*37.23±4.2838.12±4.4838.36±4.2445.23±5.11*42.58±4.6843.11±5.1833.48±3.2542.59±4.18*42.11±3.4842.89±4.26
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血糖,但能否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也是決定糖尿病患者預后的關鍵。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病與患者血糖高低和糖尿病病程長短有關,患者的血糖越高、病程越長,其DPN的發生幾率也越高。因此,能否有效治療DPN是糖尿病患者將來是否有高質量生活的關鍵因素[5]。
DPN的發病原因復雜,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晰。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人們普遍將糖代謝紊亂基礎上的多因素作用作為其發病的主要機制,而其中包括的亞因子也較為復雜,主要有多元醇旁路的激活、局部血流微循環障礙、非酶促糖基化產物的積聚、脂代謝紊亂及神經營養等因子的缺乏[6]。相關的臨床實驗亦證實,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合治療對于DPN的治療能夠起到很好的療效[7]。 DPN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神經軸突萎縮變性甚至消失,髓鞘節段性或彌散性皺縮或脫髓鞘,導致神經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發生障礙。目前,我國對該病的治療多以甲鈷銨為主,甲鈷銨的分子結構與維生素B12相似,中央鈷分子上結合了1個甲基基團,使其更易進入神經細胞內。甲鈷胺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參與體內甲基的轉移及核酸、卵磷脂、蛋白質的合成,進而促進髓鞘合成與軸突再生,修復損傷的神經,可以有效改善DPN的臨床癥狀,并加快神經的傳導速度[8]。過多的葡萄糖被醛糖還原酶催化產生山梨醇是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山梨醇在山梨醇脫氫酶作用下生成果糖,然而由于神經組織中缺乏果糖激酶,無法代謝果糖,故山梨醇和果糖大量沉積于周圍神經,導致周圍神經發生水腫、脫髓鞘和壞死等后果[9]。依帕司他作為一種醛糖還原酶非競爭性抑制劑,能夠選擇性抑制醛糖還原酶的活性,防止山梨醇在神經組織蓄積,進而改善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10]。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甲鈷胺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加快神經傳導的恢復,且患者的耐受性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李雪霞,李平,雷龍濤.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4):192-194.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7.
[3]李劍波,陳家偉.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的發病機理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4,3(2):82-83.
[4]李家邦,陳澤奇,張翔,等.清肝利濕湯治療肝濕熱證的臨床研究[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6,16(2):27-28.
[5]胡紹文,郭瑞林,童光煥.實用糖尿病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389.
[6]蔡潔,董繼宏,汪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學,2007,14(3):302-305.
[7]Simmons Z,Feldman EL.Update on diabetic neuropat hy[J].Curr Opin Neurol,2002,15(5):595-603.
[8]常樂軍.燈盞細辛聯合用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9):120-122.
[9]E KE,Ruiz F,Darmanin C,et al.Aldose reductasest ructures:implications for mechanism and inhibition[J].Cell Mol Life Sci,2004,61(7/8):750-762.
[10]Ikeda T,Iwata K,Tanaka Y.Long term effect of epalrestat on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subjects with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1999,43(3):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