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振翼
重慶市黔江區中醫院心血管消化內科,重慶 409000
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在臨床上的發生率較高,主要以急性、活動性炎癥為主,脾胃濕熱證淺表性胃炎較為常見,會出現明顯的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醫門棒喝》[1]中指出:“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從這句話可以得知,引發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外在因素是濕熱邪氣。致脾胃虛弱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飲食不規律,如暴飲暴食、嗜酒、食用霉爛變質的食物,或年高體弱。
選取我院慢性胃炎患者125例,其中,男67例,女58例;年齡21~87歲,平均51.3歲。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3例,男31例,女32例;對照組62例,男36例,女26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黃膩苔的診斷依據舌苔薄厚及分布情況分級。脾胃濕熱證的主癥:①舌質紅,苔黃膩;②脘腹痞滿或脹或痛或灼熱;③口渴少飲;④食少納呆;⑤大便溏而不爽或結。次癥:①肢體困重;②身熱不揚或汗出不解;③口苦而黏;④惡心欲吐;⑤脈濡數。診斷:臨床只要具備舌苔黃膩,同時見其余主癥2個;或同時見其余主癥1個和次癥2個;或同時見次癥3個以上即可診斷。舌苔分級:①正常:薄白苔;②輕度:舌根黃膩;③中度:薄黃膩滿舌;④重度:黃膩滿舌。
1.2.1 治療組 給予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處方為:藿香12 g、半夏 10 g、炒蒼術 10 g、 厚樸 10 g、炒陳皮 6 g、吳茱萸 3 g、黃連 6 g、蒲公英 30 g、砂仁 6 g、神曲 12 g、石菖蒲 10 g、六一散30 g。燥濕加砂仁、白豆蔻;大便秘結加大黃;腹瀉加焦三仙、白術;眩暈加石菖蒲、淡竹茹、代赭石。1劑/d,水煎劑口服,2次/d。治療期間,要注意飲食習慣,不可暴飲暴食及食用辛辣、油膩類食物,戒煙戒酒,不能太過疲勞,注意調節心情等。
1.2.2 對照組 給予法莫西丁20 mg治療,2次/d。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
療效評價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胃脘痛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黃膩苔消失,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黃膩苔減為輕度,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黃膩苔減輕一級,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無效:黃膩苔未減輕,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63例中,痊愈19例,顯效23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為93.65%;對照組62例中,痊愈8例,顯效21例,有效20例,總有效率為79.0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慢性胃炎是主要由幽門螺桿菌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發生與Hp感染有關。Hp持續感染造成胃黏膜損傷,其數量與炎癥細胞浸潤數量及炎癥程度成正比。根除Hp能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炎癥程度[4]。然而臨床上采用抑殺Hp治療,但也不能使本病解除或完全治愈,同時抑殺Hp的抗生素除了具有副作用外還易產生耐藥性。許多研究都證實,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能提高慢性胃炎治療的有效率。現代中醫藥學重視辨證與辨病、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來治療疾病,通過對慢性胃炎進行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調查發現,人民生活水平升高的同時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慢性胃炎的發病率也在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有報道稱,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病發率已經達到了10.55%,而且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會演化為胃癌。
中醫辨證理論認為慢性胃炎歸屬于中醫學“胃痞”、“胃脘痛”,或兼“反酸”、“嘈雜”范疇。400例脾胃濕熱證臨床調查顯示該證與消化系統關系密切,慢性胃炎濕熱證占52.38%,慢性胃炎 Hp(+)占 53.27%,濕熱證 Hp(+)占 69.75%[5]。 表明濕熱邪氣-慢性胃炎-濕熱證Hp(+)相互間關系密切,是最為常見的臨床證候類型。楊春波等[6]對脾胃濕熱證進行的大量臨床研究顯示,脾胃濕熱證與炎癥性疾病關系密切,尤其與活動性炎癥相關性明顯,是Hp賴以生存的體內環境,且Hp產毒菌占優勢,顯示著胃腸黏膜慢性炎癥病變潛在癌變的信號,機體對病因應答呈亢進性、失調性的組織和功能的綜合病理反應。張林[7]認為Hp是六淫中的濕熱之邪,濕熱是胃病的啟動因子。脾胃氣虛證Hp感染率低,與其胃黏膜細胞表面黏液層減少,改變了Hp最佳生態環境有關,提示“證”與“菌”及“炎”與“組織學變化”存在一定聯系[8]。
《幼幼集成》言:“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經云:“濕多成五泄”,“濕勝則濡瀉”。慢性胃炎在各種胃病中發病率居首位,臨床以脾胃濕熱證多見,發病特點為本虛標實,脾胃虛弱為本,濕熱內蘊為標。在確立清熱燥濕、健脾益胃、理氣止痛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Hp感染、胃腸功能失調、胃黏膜防御機制失常等理論選不換金正氣散加減組方治療。加減不換金正氣散方中,炒蒼術燥濕健脾;厚樸除濕散滿;炒陳皮、半夏理氣和中止嘔;白術滲濕健脾止瀉,使濕去脾健、氣和滯消;藿香祛暑化濕、清熱解毒。該主方具有健脾化濕、升清降濁、和中止瀉之功,能使濕濁之邪外散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則肝氣自舒,諸癥自除。本文采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療法治療了63例患者,痊愈19例,顯效23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為93.65%;對照組痊愈8例,顯效21例,有效20例,總有效率為79.03%。治療組在臨床療效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黃膩苔是脾胃濕熱而致,是反映脾胃功能的重要指標,觀察發現治療組可顯著改善舌苔,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筆者采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療法治療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在臨床療效上面明顯優于單純使用法莫西丁治療,且無副作用發生,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1]盛浩.黃連平胃湯治療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臨床實驗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5:1-43.
[2]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156.
[3]朱學瓊,朱雪梅,朱建龍.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5):721-722.
[4]Nardone G,Staibano S,Rocco A,et al.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ts eradication on cell proliferation,DNA status,and oncogene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J].Gut,1999,44(6):789-799.
[5]楊春波,祁建生,柯曉,等.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999,9(4):1-6.
[6]楊春波,柯曉,傅肖巖,等.脾胃濕熱證研究的初步揭示[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3,8(8):16-19.
[7]張林.幽門彎曲菌與慢性萎縮性胃炎防治研究[J].中醫雜志,1992,33(7):27-28.
[8]黃穗平,余紹源,羅云堅,等.中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隨機對照試驗[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8(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