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鳳
武漢市武昌醫院科教科,湖北武漢 430063
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激素的廣泛使用,革蘭陰性桿菌的感染率和耐藥率逐年上升。而細菌耐藥性監測對于及時掌握細菌耐藥性變化,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解革蘭陰性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現將我院2007~2010年臨床標本分離的革蘭陰性桿菌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07~2010年我院微生物實驗室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的病原菌4915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2840株。
細菌鑒定采用API系統手工鑒定條(購自法國梅里埃公司)進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紙片瓊脂擴散法(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公司),結果按NCCLS(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標準判定。質控菌株為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和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病原菌耐藥性分析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細菌耐藥性監測中心推薦的WHONET 5.4軟件進行分析。
2007~2010年臨床標本共分離病原菌4915株(排除同一患者重復菌株),其中,每年分離出的革蘭陰性桿菌分別為353、566、778、1143株,占每年檢出率的 56.39%、60.41%、61.36%、54.85%。分離率占前3位的革蘭陰性桿菌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見表1。

表1 2007~2010年2840株革蘭陰性桿菌的分布
2.2.1 主要腸桿菌科細菌的藥敏結果 腸桿菌科細菌臨床分離株對亞胺培南最敏感,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也較低,但對氨曲南的耐藥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2。

表2 2007~2010年主要腸桿菌科細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表3 2007~2010年主要非發酵細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2.2.2 主要非發酵菌的藥敏結果 非發酵菌的總耐藥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007~2010年鮑曼不動桿菌對氨曲南的耐藥率均超過70%;銅綠假單胞菌對氨曲南的耐藥率也呈逐漸上升趨勢,4年分別為45.5%、50.0%、50.0%、73.4%。見表3。
大腸埃希菌是臨床分離的革蘭陰性桿菌中最常見的菌種,可引起各種類型的感染,常見于腹腔內膿腫、腸穿孔繼發腹膜炎、腸道手術后繼發感染或大面積灼傷創面感染[1]。本研究結果表明,2007~2010年大腸埃希菌對氨曲南的耐藥率分別為47.1%、57.1%、70.7%、77.0%,呈明顯上升趨勢,是由于氨曲南在我院內、外科廣泛使用導致的。氨曲南可治療嚴重的泌尿系統和肝膽部位的感染,尤其適用于老年、免疫力低下和青霉素過敏患者,同時也是治療復雜性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的協同抗菌藥物。通常情況下氨曲南不應作為圍術期預防用藥,也不應用來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氨曲南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細菌對其的耐藥性。本研究結果顯示,2010年大腸埃希菌對1、2、3、4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均超過70%。由于臨床廣譜抗菌藥物特別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大量使用,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日趨嚴重,給臨床抗感染治療帶來了很大的挑戰[2]。我院臨床科室分離的大腸埃希菌產生耐藥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臨床醫師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因此,規范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是醫院抗感染工作的當務之急。
2007~2010年針對革蘭陰性桿菌感染使用率較高的抗菌藥物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大腸埃希菌對其耐藥率達到了69.4%。左氧氟沙星耐藥率的上升與“加強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的管理”相關文件執行不到位有關。衛生部已明確規定氟喹諾酮類藥物應參照藥敏試驗結果,應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統外的其他系統感染,除泌尿系統外,不得作為其他系統的外科圍術期預防用藥,但是很多的非泌尿系統的手術如甲狀腺瘤、腹股溝斜疝、骨折復位、軟組織挫傷等術后均長時間地使用了3、4代喹諾酮類藥物,并且大多數是聯合用藥。在內科,氟喹諾酮類藥物經常被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時需注意細菌在喹諾酮類藥物之間的交叉耐藥性,臨床用藥過程中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用藥劑量(參照說明書)和用藥注意事項,以減少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提高療效。
銅綠假單胞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屬于條件致病菌,在正常人體內較少致病,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3]。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率呈持續逐年增長趨勢并表現為多重耐藥,研究發現其機制非常復雜,其中包括:通過基因突變或基因水平轉移獲得耐藥基因,產生各種β-內酰胺酶和抗生素修飾酶,高表達外排泵,改變藥物作用靶位和外膜通透性等,通常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的產生不是單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4-7]。本研究結果顯示,2007~2010年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最低(<5%),其對氨基糖苷類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及β-內酰胺類的頭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藥率也較低(<35%),而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他啶的耐藥率逐年上升。綜上所述,應加強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性的動態監測,從而為臨床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科學依據。
[1]張卓然.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4-105.
[2]李波,陳林娜,王春香,等.大腸埃希菌對環丙沙星耐藥率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2):204-205.
[3]劉蘭,李春雷.銅綠假單胞菌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1):55-56.
[4]Zavascki AP,Carvalhaes CG,Picao RC,et al.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0,8(1):71-93.
[5]Poirell L,Weldhagen GF,Dechamps C,et al.A nosocomial outbreak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s express in the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 GES-2 in South Africa [J].Antimicrob Chemother,2002,49(3):561-565.
[6]Castanheira M,Toleman MA,Jones RP,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β-lactamasesgene,blagim-1,encoding a new subclassof metalloβ-lactamas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4,48(12):4564-4661.
[7]Normark BH,Normark S.Evolution and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J].Intern Med,2002,252(2):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