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玲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婦產科,河南駐馬店 463000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性生殖道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宮頸癌的發生率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1]。近年來新輔助化療(又稱術前化療、先期化療)已成為中、晚期的重要治療手段[2]。眾多研究表明,宮頸癌新輔助化療可以提高手術切除成功率,使部分Ⅱb患者進行手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改善患者預后。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6月對67例宮頸癌患者行新輔助化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該組患者67例,均為我院收治的Ⅰb~Ⅱb宮頸癌患者,所有患者的標本均經我院病理科活檢確診,化療前后宮頸直徑均由婦科檢查及B超確定。年齡27~55歲,平均37歲。宮頸局部桶狀、質硬,出血明顯,局部腫塊≥4 cm51例,內生型16例,盆腔檢查宮旁增厚,彈性欠佳,但未達盆壁。根據1995年FIGO分期標準進行臨床分期,Ⅰb期30例,Ⅱa期22例,Ⅱb期15例。病理類型為:鱗癌52例,腺癌10例,腺鱗癌5例。臨床類型包括:菜花型23例,結節型17例,糜爛型12例,菜花潰瘍型9例,中心小空洞型6例。該組患者經治療前檢查,心、肝、腎功能無明顯損害,血白細胞計數>4×109/L,血小板計數>80×109/L,卡氏評分(Karnofsky 評分)≥70分。
該組患者無化療禁忌證,全部經動脈介入化療。在化療期間常規給予速尿、水化及止吐的藥物,化療前為減少過敏反應,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 mg;為減少胃腸道反應,靜脈滴注托烷司瓊5 mg。其中所采用的化療方案為:①PVB化療方案:該組患者中52例鱗癌患者采用該方案,PVB具體操作為第1天用澳沙利鉑130 mg/m2和長春新堿 (VCR)1.5 mg/m2,第 1~3天用博來霉素(BLM)20 mg/m2。②FCP 化療方案:該組患者中10例腺癌采用該方案,FCP具體操作為第1天用環磷酰胺(CTX)600 mg/m2與順鉑(DDP)60 mg/m2,第 1~3 天氟尿嘧啶(5-Fu)500~750 mg。 ③PVBM 化療方案:該組患者中5例腺鱗癌采用該方案,PVBM具體操作為在PVB化療方案的基礎上,第1天加用絲裂霉素(MMC)7 mg/m2。采用1~3個療程化療,化療間隔為21 d。在化療期間每周進行血常規檢查,血象低者予以升白細胞處理,化療后2~3周行彩超或CT及婦科檢查,胸部X線片、心電圖及肝、腎功能檢查,了解患者腫瘤大小及不良反應等情況,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再次化療或手術[3]。
化療結束后7~21 d,以化療前后肉眼觀察、B超測定及CT掃描綜合判定局部腫物變化情況。①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②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超過30%;③好轉(MR):腫塊縮小 25%~50%;④腫瘤進展(PD):腫瘤增大超過20%;⑤腫瘤穩定(SD):腫瘤縮小不足30%或腫瘤增大不足20%。顯效包括 CR、PR;有效包括 CR、PR、MR;無效包括 PD、SD。化療毒副反應(主要包括骨髓抑制、肝腎功能受損、胃腸道反應、過敏性休克及神經性反應)評定參照WHO抗癌藥物毒副作用分度標準。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兩樣本間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組患者經過3個療程的輔助化療,其中11例完全緩解,40例部分緩解,9例好轉,5例腫瘤進展,2例腫瘤穩定。顯效11例,有效4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6%(60/67)。其中15例Ⅱb期患者中有12例患者臨床級別下降達手術要求;22例Ⅱa期患者中有17例通過婦科檢查發現陰道上段已無浸潤,下降為Ⅰb期,且所有患者的局部腫瘤直徑均<4 cm;30例Ⅰb期患者局部腫瘤直徑均于較化療前明顯縮小,腫瘤直徑<4 cm。該組患者均于化療后行廣泛子宮切除加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示陰道切緣均無腫瘤浸潤。新輔助化療的治療效果與宮頸癌的臨床分析有關,其中,其對Ⅰb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Ⅱa、Ⅱb,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治療效果也與病理類型有關,其中鱗癌的有效率明顯高于腺癌、鱗腺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新增的宮頸癌病例約13.15萬,且其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新輔助化療起源于1980年,又稱先期化療,是針對局部晚期宮頸癌即具有預后不良因素的高危宮頸癌提出的治療策略[4]。其目的是縮小局部腫瘤直徑,降低臨床分期,擴大手術適應證,及時進行手術切除,減少不良預后因素[5]。本文結果表明,術前新輔助化療近期總有效率為89.6%(60/67),療效顯著。同時,結果還顯示,化療結果與分期有關,其中Ⅰb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其他分期(P<0.05);化療結果與病理類型有關,其中鱗癌的有效率明顯高于腺癌、鱗腺癌(P<0.05)。說明臨床分期越晚,化療效果越差,且鱗癌對化療更敏感,這可能與鱗癌是外生性腫瘤,藥物易于到達腫瘤部位有關,腺癌多為內生性,藥物難以抵達,也起不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表1 新輔助化療與宮頸癌臨床分期和病理類型的關系(例)
此外,該組患者無化療禁忌證,全部經動脈介入化療。對于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由于病變向周圍盆腔侵犯,已近失去手術根治切除機會。以往的傳統治療以放療為主,放療對周圍組織器官影響較大,降低生活質量。常規的全身靜脈化療,由于癌組織局部藥物濃度低,效果較差。宮頸癌的血液供應主要來源于骸內動脈分支的子宮動脈,經子宮動脈的介入性灌注化療并栓塞,減少其在外周血液及器官中的分布和代謝,較大程度地提高了化療藥物在癌組織中的濃度,且原發灶與局部浸潤灶較長時間局限于盆腔內,這為宮頸癌的介入化療治療提供了可靠的血管解剖學和病理學基礎。除此之外,介入治療的最大優勢在于藥物的首過效應,這使得藥物首先接觸的組織器官優先攝取藥物以得到最大抗癌藥物生物反應的目的[6-8]。本組67例患者經血管介入治療后,治療有效率為89.6%。
綜上所述,新輔助化療對于宮頸癌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患者對其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安全有效,能明顯縮小局部腫瘤,且全是靜脈給藥,方法簡便,損傷小,患者易于接受,對提高手術切除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作用,為中晚期宮頸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能緩解患者癥狀,使腫塊退縮,為手術切除創造有利條件,可控制病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增加患者的生存年限。
[1]范金華,侯彩莉,丁秀娟.新輔助化療治療宮頸癌62例臨床療效探析[J].中外醫學研究,2006,8(8):40-41.
[2]段迎春,胡平.宮頸癌的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2007,34(2):137-139.
[3]郎景和.迎接子宮頸癌預防的全球挑戰與機遇[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50(3):8-10.
[4]程曉東,呂衛國,葉楓,等.局部晚期子宮頸癌新輔助化療價值的評估[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2):95-98.
[5]尹鳳玲,韓素萍.新輔助化療-宮頸癌治療中的新趨勢[J].國外醫學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分冊,2006,25(4):212-2l4.
[6]宋水勤,張國楠.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現狀[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5,2(2):22-25.
[7]劉梅.Ⅰb2、Ⅱa期26例宮頸癌根治術前新輔助化療的幅床觀察[J].廣西醫學,2008,30(8):1236-1237.
[8]鐘倩,劉婉敏,張偉健,等.Cyfra21-1在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價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