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旻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南郴州 423500
肘關節結構復雜,又處于上肢著力點處,臨床骨折較為常見,骨折治療中需要長期的外固定,治療后常遺留肘關節僵硬和活動障礙等影響患者日后生活能力[1]。患者因功能障礙就診時,僵硬多已較重,屈伸障礙嚴重,疼痛劇烈,治療有困難。本文筆者對于肘關節功能障礙患者在關節松動和關節活動訓練后給予可調肘關節固定器,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患者42例,均為單側骨折,其中,男23例,女19 例;年齡 6~59 歲,平均(37.0±13.5)歲;病程 34~65 d,平均(43±12)d。骨折部位:肱骨髁上骨折18例,肱骨內上髁骨折10例,肱骨外髁骨折14例。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固定器組(21例)和對照組(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1 對照組 給予關節松動術和關節活動度訓練,行4級關節松動,根據關節解剖結構及運動受限方向進行分離牽引、長軸牽引、前后位滑動、橈尺側滑動、旋前旋后滑動。運動盡量達到最大范圍并感覺周圍組織緊張,治療25 min/次,1次/d,連續治療2個月。
1.2.2 固定器組 關節松動和活動度訓練同對照組,但是患者關節松動后,肘關節固定器最大可耐受角度固定2 h,固定后行關節活動訓練,每天1次,治療2個月。
采用Mayo肘關節評分進行治療前后的效果評定,評分因素包括疼痛、穩定性、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總分90~100分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可,60分以下為差;肘關節活動度采用ROM評定[2]。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治療后固定器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0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后患者疼痛、穩定性、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有改善,但固定器組患者治療后肘關節活動范圍及日常生活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疼痛及關節穩定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功能評分變化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功能評分變化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t=0.93, aP>0.05;t=1.17,bP>0.05;t=7.69, cP<0.05;t=12.31,dP<0.05
組別 疼痛 穩定性 肘關節活動范圍 日常生活能力固定器組(n=21)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21)治療前治療后25.8±3.445.5±1.0a 6.8±1.210.9±1.1b 7.1±1.919.2±1.2c 59.0±4.598.7±1.2d 24.6±4.145.2±1.47.2±2.011.0±0.87.3±1.615.6±2.757.8±5.086.7±2.3
兩組治療后關節活動度ROM評定,固定器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肘關節骨折治愈后,由于肌肉、韌帶、關節囊及關節軟骨的破壞及畸形愈合,常會引起關節僵硬、功能障礙,有調查顯示肘關節骨折愈合后,關節僵硬的發生率可達5%[3-4]。但是臨床肘關節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時間較晚,關節僵硬較為嚴重,關節松動時疼痛劇烈患者較難耐受。
表4 兩組治療后ROM評定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后ROM評定比較(±s,°)
固定器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例數 前臂旋前212187.9±2.176.2±2.911.13<0.05前臂旋后89.0±1.370.8±2.114.27<0.05伸直12.9±7.523.4±6.210.21<0.05屈曲112.7±12.894.8±11.013.19<0.05
肘關節固定器可以根據患者牽伸情況及疼痛程度調節角度,防止康復中牽拉過度出現損傷;對于屈伸障礙的患者,可以調節肘關節固定器的位置,使肘關節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大角度固定,延長固定時間;此外傳統的關節松動和自主活動僅可以使關節纖維組織彈性延長,肘關節固定器使纖維組織、膠原分子之間或分子內橫鍵裂解,相鄰大分子膠原相互滑動,在新的位置上形成新的橫鍵,從而使其產生持久的延長[5]。本文康復治療中采用固定器的患者,治療后關節ROM評定明顯改善,優于對照組,優良率達95.4%,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肘關節活動范圍和日常生活能力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外肘關節固定器在關節功能障礙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應該在關節松動和自主手法鍛煉的基礎上進行,僅給予肘關節固定無法達到康復效果,自主關節鍛煉產生的應力可以使軟骨基質液受壓滲出至關節面形成滑液層,增加關節的靈活性[6]。
綜上所述,肘關節固定器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效果良好,可明顯改善患者肘關節活動范圍及日常生活能力。但是肘關節固定會產生一定的張力,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節固定角度,另外對于骨折尚未完全愈合者慎用,以避免張力引起的骨折移位。
[1]陳湘鄂,邱凱明.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J].現代康復,2000,4(2):254-255.
[2]Sojbjerg JO.The stiff elbow[J].Acta Orthop Stand,1996,67:626-631.
[3]Jupiter JB,O′Driscoll SW,Cohen MS.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iff elbow[J].Instr Course Leet,2003,52:92-111.
[4]唐金樹,石秀秀,吳聞文,等.外傷后肘關節僵硬康復中優先恢復屈曲功能的意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1):1011-1012.
[5]楊文福,莊淑美,王乃針,等.可調式肘關節矯形器的制作及臨床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雜志,2007,29(11):771-773.
[6]林伍伍.手法松解治療外傷性肘關節粘連癥23例[J].華夏醫學,2002,15(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