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劉 琉,孫彩霞
(1.浙江省質量合格評定協會,浙江 杭州 310013;2.杭州市機動車服務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04;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自從轉基因食品問世以來,其發展一直經受著正反兩面的雙重考驗。人們將轉基因食品看作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由于其在改善品質、減少農藥使用、增加營養和附加值方面優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在社會倫理、保護物種多樣性、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方面的風險又使人擔憂。在轉基因食品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對轉基因食品的授權、評估和商業化生產主導了各國轉基因食品的發展方向。非政府組織,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ENP)、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組織(CBD)、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綠色和平組織等在轉基因食品發展過程中同樣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們具有非營利性特征,往往通過各種途徑影響政府公職人員的決策意向和社會輿論,監督、推動或者阻礙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
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各有爭論。轉基因產品到底會在何種程度上對人體和生物有何種利害,尚無定論。世界貿易組織對轉基因產品問題也沒有統一的規定,而非政府組織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也難以整齊劃一。總體來看,非政府組織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主要分為3種類型:反對型、支持型和中立型。
反對型的代表是綠色和平組織。綠色和平組織宣稱自己的使命是:“保護地球、環境及其各種生物的安全及持續性發展,并以行動作出積極的改變”。不論在科研或科技發明方面,綠色和平組織都提倡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解決辦法。對于有違以上原則的行為,綠色和平組織都會盡力阻止,對轉基因食品的發展也是如此。綠色和平組織的科學家認為,人類現在對基因的了解還非常有限,而盲目將其投入環境,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轉基因作物產生的基因漂移也可能會對全球的農作物品種多樣化產生影響。綠色和平組織不定期對市面上的加工食品和對超市銷售的生鮮產品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并通過各種平臺將相關情況提供給消費者。2004年以來,綠色和平組織每年都會出版《避免轉基因食品指南》,影響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消費選擇。
支持型的典型代表是ISAAA。ISAAA認為,生物技術的應用,特別是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該組織的主要任務,一是無償分享生物技術,尤其是生物作物,但是尊重他人的決定;二是使發展中國家通過這些生物技術解決貧困和饑餓問題。ISAAA強調轉基因生物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ISAAA創始人和現任主席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對中國農業部批準2種轉基因主糧安全證書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
大多數非政府組織對轉基因食品持中立的態度。如FAO、UENP、OECD、CBD等。一般說來,消費者認為傳統食品(通常已食用數千年)是安全的。當采用自然方法開發新的食品時,食品的某些現有特性可以正面或負面方式發生改變。由于轉基因食品開發和商業化生產的時間非常短,第一例轉基因食品問世至今不過短短20多年的時間,一些負面的影響利用現在的科學技術難以預測。許多非政府組織利用自身科學技術方面的優勢,對轉基因食品開展食用安全、環境風險和生態安全等方面的風險評估和科學研究,對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和安全性認識的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非政府組織對轉基因食品的發展主要關注于轉基因食品本身的食用安全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對轉基因食品本身的安全性主要包括非預期效應、營養學問題、轉基因植物的基因轉移、轉基因食品的過敏性問題、抗菌素抗性標識、新蛋白的副作用以及轉基因食物對人體長期作用。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物種多樣性的影響和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1990年FAO和WHO研究建立了有關生物技術食物安全評估程序,以確保其安全性。2000年,FAO/WHO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轉基因食物聯合專家顧問委員會會議。2004年6月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了由FAO國際植物保護協議管理委員會制定的新的《植物生物風險防范綱要》,該綱要將主要用于判斷活體轉基因生物(LMO)是否含有對植物有害的物質。目前,約130個國家已經采納了這個轉基因生物風險評估標準。FAO/WHO聯合建立的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將在轉基因科學評估方面形成的結果轉化為法典標準,為各國開展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估提供參考。目前CAC所建立的轉基因食品風險評估的標準主要有4項[1]。

表1 CAC轉基因食品評估標準
OECD對轉基因產品的管理歸類于新型食品和飼料的管理,該項工作最早始于1999年,管理重點為科學基礎上的建議性文件。這些建議性文件包括特殊食品/飼料的法規評議的使用的信息。在食品和飼料安全領域,建議性文件主要集中于營養、抗營養或毒性物質,產品用途的信息,以及作為食品/飼料或者其他相關信息的使用。OECD根據各成員的議題和消費者建議進行更新。目前,OECD對于轉基因番茄、向日葵、種植蘑菇、紫花苜蓿、大麥、棉花、稻米、玉米、馬鈴薯、甜菜、低芥酸菜籽油、香蕉等已經出版了關于其中的關鍵食品和飼料營養,抗營養素的建議性文件[2],用于指導各成員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管理和評估。
轉基因的大規模環境釋放和應用可能會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如轉基因生物可能會對非靶標生物產生不利影響,增加目標害蟲的抗性和進化速度,增加雜草化的風險,會通過改變物種間的競爭關系破壞原有自然生態平衡,也可能會對人體產生某些毒理和過敏反應。轉基因的環境安全性是國際轉基因食品發展和貿易的爭論焦點之一。UENP、CBD等都對此表示極大關注。
1992年6月1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內羅畢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具有法律力。約束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是全球履行該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該組織一直堅持“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和公平合理地分享由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的原則,努力集合地球力量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至2011年,該公約已擁有193個成員,中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該公約,1992年 11月 7日批準[3]。
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長期不懈的努力下,國際社會于2000年1月2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通過了《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議定書》于2003年9月11日生效,至2007年11月5日前,已經有143個締約方。中國于2005年9月6日正式成為《議定書》締約方。《議定書》的基礎原則是預防原則,目標是保證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安全性,盡可能減少其潛在的可能對生物多樣性和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實現轉基因食品的可追溯性是確保安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為確保全球的生物安全,OECD建立了生物安全數據庫,用于實現轉基因生物的可追溯性管理,該數據庫的目的主要是允許OECD成員國家對于源自現代生物技術、以及傳統種植或者誘變的新型性狀的產品進行基本的信息交流,包括在食品、飼料或者環境安全領域已經商業化應用證實的。OECD生物安全數據庫采用的唯一標識系統,作為在該數據庫中獲得轉基因產品的“鑰匙”,唯一標識系統由工作組發展形成,已經作為關于《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的一部分內容。
OECD的唯一標識是由DNA重組技術的轉化事件組成的9個字母長度的數字組成的編碼,包括以下的3個部分:(1)第1部分包括2位到3位阿拉伯數字,表示的是申請者/許可申請者的信息;(2)第2部分包括5到6位阿拉伯數字,表示轉化事件;(3)第3部分包括1位阿拉伯數字,表示確認。
OECD的唯一標識系統已經得到許多成員國家的認可和采用,歐盟2004年1月14日頒布了法規(EC)65/2004,建立了用于基因改良生物的唯一標識系統,強調與OECD的接軌[4]。
在轉基因食品發展的過程中,非政府組織通過出版物、網站、社會輿論等影響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選擇,進而影響各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政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轉基因技術的擁護者指出,轉基因技術能夠產生環境效益,比如通過推廣抵御害蟲、除草劑的作物可以減少對農作物投放的化學藥劑。然而轉基因產品也存在巨大的風險和隱患。主要表現在植物生態風險、食品安全風險、健康風險以及轉基因產品對社會倫理道德的風險等方面。相比之下關于環境本身的損害更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對于轉基因與農藥之間的選擇與利弊分析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先關心的問題,在歷年出版的年鑒中也將轉基因的討論作為重要內容。2007年2月在內羅畢召開的理事會、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中,關于轉基因作物的關注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轉基因作物是否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的食品安全方案;二是轉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是否有利于人體健康;三是由于轉基因作物在非洲等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大面積推廣,這些國家和地區是否有能力承擔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監控和評估。為確保轉基因在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安全性,《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規定了轉基因作物的越境轉移、過境、裝卸和使用的管理。其中第7條規定,對于有意向進口締約方的環境中引入改性活生物體,在其首次有意越境轉移之前,適用“提前知情同意程序”第8條要求,出口締約方在首次有意轉移之前,應確保以書面形式通知進口締約方的國家主管當局。《生物安全議定書》將焦點主要集中在活性轉基因生物體(LMOs)的跨境轉移問題上,建立和發展了LMOs的跨境轉移的通知等程序。并采用“預防原則”對轉基因食品的國際貿易進行管理,強調不能以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作為不行動或延遲行動的理由,它要求在環境問題尚未嚴重到不可逆轉的程度之前采取行動,加以預防。
加拿大轉基因油菜和美國“星聯(starlink)玉米事件”反映了在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缺陷,對食品安全和國際貿易帶來不利影響,在之后各國管理部門改進了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程序,將轉基因產品的釋放、越境轉移、監測和環境安全作為管理的重要部分[5-6]。
世界各非政府組織出于自身的宗旨,對轉基因食品持支持、反對或中立的態度,反映了科學技術發展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積極和消極作用。作為WTO成員和多個非政府組織的成員國,中國在參與和履行國際性條約中做了積極努力。中國政府積極參與了各項全球保護行動,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運動的積極支持者。1991年以來,在UNEP、全球環境基金(GEF)等組織的支持下,中國已經先后開展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等項目。2002年9月開始啟動的“國家生物安全框架”實施示范項目,其中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就是圍繞轉基因生物安全,建立和完善中國生物安全管理的政策與法規體系,起草中國轉基因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技術指南,開發轉基因生物環境影響監測的技術與方法,建設國家生物安全信息交換所和數據庫系統,開展生物安全宣傳教育和人力資源國內外培訓[7]。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方面,我國還需要探索和嘗試。借鑒國際組織的科學經驗,對中國轉基因食品發展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匯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Consensus documents for the work on harmonisation of regulatory oversight in biotechnology,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EB/OL].(2009-11-24)[2011-05-15].http://www.oecd.org.
[3]黃藝,鄭維爽.《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履約變化過程分析[J].生物多樣性,2009,17(1):97-105.
[4]孫彩霞,劉信,徐俊鋒,等.歐盟轉基因食品溯源管理體系[J].浙江農業學報,2009,21(6):645-648.
[5]盧長明.加拿大轉基因油菜產業化與安全管理現狀[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5,27(4):106-110.
[6]鄭云雁.StarLink玉米過敏事件與國際貿易[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1,13(3):封4.
[7]徐海根,薛達元,劉標.中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與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