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華,賴明勇
(湖南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9)*
自從1954年10月5日中挪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開始,兩國雙邊貿易關系得到良好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市場,對挪威的影響愈來愈大,兩國經貿關系進一步加強。90年代中期兩國領導人互訪促使中挪關系邁上新臺階。2000年1月,兩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問題達成雙邊協議,2001年6月挪威提出 “對華關系新戰略”,有力地推動了雙邊關系的深化,兩國經貿關系隨即步入高速發展階段,雙邊貿易關系趨于成熟。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挪威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挪威也是中國在北歐最大的貿易伙伴。
為了進一步推進中挪兩國雙邊經貿合作,中挪雙方于2007年6月19~20日進行了中挪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第一次會議,同年9月13~14日進行了第二次會議,并于同年12月13日完成中挪自由貿易區聯合可行性研究。2008年9月18日啟動中挪自由貿易區談判,并進行了第一輪談判。此后,雙方進行了八輪談判,目前進展順利。挪威作為人均GDP(2009達到79085美元)第二的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出口國,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能源消耗國和石油凈進口國。2009年挪威傳統產品(排除油氣和船舶等)對美國和歐洲六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下降23%,對中國卻保持42.43%持續增長。從雙邊經濟合作的結構看,中國從挪威進口主要集中在資源性產品和郵電、電子、機械、交通、輕工、農業、環保等技術設備引進方面。中國出口到挪威仍然以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因此,普遍認為,兩國在資源和技術上都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但兩國的貿易關系到底如何?是互補還是競爭?這個問題關系到兩國今后經濟合作的進一步開展和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力。
近年來,兩國經貿關系不斷加強,引起了學者們對兩國貿易關系廣泛的關注和研究。謝靜華等(2005)從出口規模、品種、價格等方面討論了中挪水產品貿易的基本狀況,認為兩國在水產品貿易上的發展潛力較大,互補性較強[1];秦琳(2006)從產業內貿易,利用顯示性優勢指數(RCA)和凈出口指數(RNX)測算兩國水產品的競爭力,表明挪威水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優勢顯著[2];劉學忠等(2008)通過測算國際市場占有率[3]。顯示性比較優勢(RCA)、貿易競爭力指數(TC)和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分析了中挪兩國水產品國際競爭力,出現中國比挪威國際市場占有率高,但應用顯示性比較優勢,貿易競爭力測算競爭優勢結果表明中國明顯低于挪威水產品競爭力。周新?。?006)的研究表明中挪兩國在海員勞務和海事領域特別是造船業的合作上發展空間大[4]。王越等(2009)認為中挪在石油工業和能源發展上的合作十分必要,中國需要吸取挪威在石油和能源工業上的先進經驗[5]。以上文獻可以看出,關于中挪之間經貿關系主要集中在水產品、造船業、石油工業等挪威競爭力較強的領域。目前對中挪貿易關系進行全面研究的文獻很少。本文從中挪兩國貿易結構和貿易競爭與互補性等視角全面分析中挪貿易關系,為進一步發展中挪經貿關系和中挪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提供實證依據和借鑒意義。
首先,中挪雙邊貿易總額雖然不大,但增長迅速。中挪雙邊貿易額自1992年的3.08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47億美元,16年間貿易額增長了近15倍。雖然各國出口均不同程度地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在2008~2009年,中挪雙邊貿易額仍分別增長23.37%和21.8%,其中中國向挪威出口分別增長16.3% 和 4.46%,從挪威進口增 長 33.01% 和42.43%。中國對挪威出口產品中包括船舶、電器、計算機和通信以及機械設備在內的機電產品比重已近50%;中國自挪威進口的產品中化肥、魚產品及石化產品也占較大比重,兩國貿易結構互補性較強。
其次,中挪雙邊貿易穩定性提高,雙邊貿易基本保持平衡。1980年,兩國簽署《經濟、工業和技術協定》并成立中挪經貿混委會,為兩國的經濟合作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兩國貿易額一直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主席和哈拉爾五世國王實現互訪后,中挪關系發展順利,經貿合作卓有成效。1992~2008年,中挪雙邊貿易呈現加速增長態勢,雖然中挪兩國貿易逆差和順差交替出現,但中挪雙邊貿易基本保持平衡。
再次,中挪貿易在挪威對外經貿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挪威雙邊貿易中的重要性迅速提升。挪威一直將歐盟作為重點進出口市場,其主要貿易伙伴為歐盟成員國和北美的美國及加拿大等。2000年,中挪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中國于2002年成為挪威在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并同時成為挪威第十大貿易伙伴國以及第五大進口來源國。據挪威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挪威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總額的1/3是同中國進行的,中國已經成為挪威最大的發展中貿易伙伴。
1.貿易品分類方式及選擇數據說明。有效分析雙邊貿易結構的前提是選擇一個合理的產品分類方法。采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產品分類,如SITC 1位碼,在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的前提是有效的。但目前在產業內貿易,甚至產品內貿易模式盛行的條件下,這種忽略同一產業內不同產品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上存在差異的傳統分類方式對研究貿易結構變化存在偏頗。為此,許多學者嘗試對產品進行重新分類:Pavitt(1984)提出了通過區分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規模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來對產品進行分類的方法,但由于有些產品既屬于規模密集型又屬于技術密集型,因此。某些產品在分類時會出現重復[6];Hatzichronoglou(1996)按照技術密集度把制成品分為高、中、中低、低技術含量制成品,但由于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具體情況,用于研究中挪的貿易關系并不合適[7]??紤]到挪威是資源性型發達國家,2009年,資源采礦業產值在挪威總產值中占40%以上,因此本文采用Lall(2000)[8]提出的充分考慮了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區分了初級產品、資源性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技術水平的貿易產品分類方法,有利于深入探討中挪雙邊貿易結構變遷。
Lall(2000)的分類標準,將 SITCREV2.0 239種產品分為5類:初級產品(PP)、資源性產品(RB)、低技術產品(LT)、中技術產品(MT)、高技術產品(HT);然后再將四類制成品分成了9類,具體分類如表1。
2.中挪雙邊貿易技術結構差異性較大,且雙邊貿易結構變化較大,互補性增強。1992年,中國對挪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工程機械產品(MT3)和紡織服裝產品(LT1),這兩類產品分別約占據我國對挪威出口的46.3%和31.9%,共占78.2%;而中國從挪威進口產品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中技術產品(MT2),占中國從挪威進口的53.2%,另外兩類主要進口產品是工程機械產品(MT3)和其他高技術產品(HT2),分別約占26%和14.1%,三類產品總共約占中國從挪威進口產品的93.3%;挪威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主要是中技術和高技術產品,占總額的95.2%,中國對挪威出口貿易結構明顯低于威挪對中國貿易結構。中挪雙邊貿易技術結構差異較大,互補性較強。
與1992年相比,2008年中國對挪威在工程機械產品(MT3)上的出口份額(18.97%)明顯下降,紡織服裝產品(LT1)仍然保持在30%以上;中國對挪威出口的電子電力產品(HT1)和汽車工業產品(MT1)份額明顯上升,分別占23%和13.74%,其他低技術產品(LT2)成為中國出口到挪威的第二大產品,中國出口到挪威的低技術產品(包含LT1和LT2)明顯增多;反觀挪威對中國的出口結構,中技術產品(MT2)和其他高技術產品(HT2)份額分別下降至12.35%和3.93%,而初級產品(PP)、電子電力產品(HT1)、其他資源性產品(RB2)和其他低技術產品(LT2)所占份額上升,至16.3%、12.67%、11.02%和4.4%,其中最為顯著的是挪威對中國在汽車工業產品(MT1)上的出口由無到有。這些表明中挪雙邊進出口貿易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性變化,中國對挪威的出口產品仍然以工業制成品為主,但低技術產品比重上升,挪威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類別以技術導向型轉移到資源導向型,進一步發揮了挪威在資源和能源方面的優勢。

表1 貿易商品的分類
為了進一步反映中挪雙邊貿易技術結構的變化趨勢,本文按照楊汝岱(2008)[9]的分類方法把貿易產品分為資源密集型產品(PP)、勞動密集型產品(LT)、資本密集型產品(MT)和技術密集型產品(HT)。據此本文計算了1992~2008年中挪雙邊貿易中各類產品的比重,計算結果見圖1和圖2。
由圖1和圖2可以看到,中國從挪威進口產品結構呈現較明顯的階段性特征。1992~1996年,中國從挪威進口的主要為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1997~1999年,中國從挪威進口的資源密集型產品比率大幅度上升。90年代中后期,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對于資源密集型產品包括石油和鐵礦等的進口依賴進一步提高。1999~2006年,中國從挪威進口品中資源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一直在50%以上,但2004年開始呈下降趨勢。中國對挪威的出口貿易結構在1992~1997年間變動性較大,但中國出口到挪威的產品一直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除1997年外,在其余年份所占比重都在40%以上,這表明相對于挪威而言,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還是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從中挪雙邊進出口產品包含的資源稟賦密集型角度來看,中挪雙邊貿易互補性較強。

圖1 1992~2008年中國從挪威進口各類產品比重變化

圖2 1992~2008年中國對挪威出口各類產品比重變化
本文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來度量中挪兩國之間貿易的競爭性。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一國凈出口占本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用于考察一國某種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是一種較為簡單的用來判斷一國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測度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Xia、Mia分別表示i國a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NTBia表示i國a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NTBia∈[-1,1],-1≤NTBia<0時,表示產品a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弱;0≤NTBia<1時,則表示產品a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強。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該指數為-1時表示該產業只進口不出口,競爭力薄弱;該指數為1時表示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競爭力很大。
根據式(1),本文計算了中挪兩國出口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通過比較,兩國各類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及其在樣本期間的變化趨勢差異都較大并呈現如下特點:(1)初級產品(PP)方面,1992年,中國和挪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21和0.83,兩國均具有貿易競爭力。但在樣本考察期間,中國初級產品呈下降趨勢,挪威初級產品貿易競爭指數微弱上升,至2008年,中挪兩國貿易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643和0.899,中國在初級產品方面貿易競爭力已經很弱,而挪威貿易競爭力仍然非常強。(2)在資源性產品(包括RB1和RB2)方面,中挪兩國貿易競爭力比較接近,貿易競爭力指數在0附近波動。(3)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LT1和LT2)方面的競爭力很強,且在樣本期間內沒有減弱的跡象。2008年中國在紡織服裝產品(LT1)和其他低技術產品(LT2)方面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825和0.660,而挪威在這兩類產品方面的貿易競爭力較弱,在樣本期間內,紡織服裝產品(LT1)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在-0.75左右波動,其他低技術產品(LT2)貿易競爭力指數在-0.50上下窄幅波動。(4)中國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包括 MT1、MT2和MT3)在1992年貿易競爭力較弱,但樣本期間內貿易競爭力明顯增強。其中,汽車工業產品(MT1)和工程機械產品(MT3)從2005年起貿易競爭力指數開始由負變正。挪威在這三種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貿易競爭力都較弱,并且沒有上升的趨勢。(5)在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包括HT1、HT2),1992年中國在電子電力產品(HT1)方面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為-0.257,1996年由負轉正,2008年達到0.219,呈現出較強的貿易競爭力,但中國在其他高技術產品(HT2)方面一直較弱。而挪威正好相反,在電子電力產品(HT1)方面貿易競爭力較弱,在其他高技術產品(HT2)貿易競爭力較強。
綜上所述,中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品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但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HT1)貿易競爭力也在上升;而挪威由于石油和礦產資源豐富,因此在初級產品(PP)方面具有很強的貿易競爭力,與此同時,挪威在其他高技術產品(HT2)方面也具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力。從產品的貿易競爭力角度看,兩國差異較大,產業間合作潛力較大。
貿易互補性指數主要用于度量兩國商品貿易結構的互補性程度,考察兩國貿易發展的潛力。本文采用大多數學者使用的產業貿易互補指數和綜合貿易互補指數(于津平,2003)[10]。產業貿易互補指數是指利用一國特定產業出口衡量的比較優勢乘以貿易伙伴國該產業以進口衡量的比較劣勢來測度,綜合性貿易互補指數則通過對兩國間各產業貿易互補指數按照在世界中各業的貿易比重進行加權平均,以加權平均值來度量。其公式如下:



該指數越大,說明一國出口與貿易伙伴國進口的吻合程度越高,兩國貿易合作的潛力越大。于津平(2003)認為,如果一方主要出口的產品和另一方主要進口的產品吻合,兩國的貿易就具有互補性[10]。
計算結果表明:中國在紡織服裝產品(LT1)上的出口與挪威在該產品上的進口吻合度一直較高,但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而在電子電力產品(HT1)、工程機械產品(MT3)和其他低技術產品(LT2)上的出口和挪威同類產品進口吻合程度有所提高,對于電子電力產品(HT1)和其他低技術產品(LT2)而言,是因為中國的出口比較優勢增強,而在工程機械產品(MT3)上的中挪互補性的提高是由于挪威的進口比較劣勢較大。
挪威在初級產品(PP)上的出口與中國在該產品上的進口吻合度逐漸在提高,在工程機械產品(MT3)上挪威的出口與中國的進口吻合度有所下降,而在汽車工業產品(MT1)和紡織服裝產品(LT1)上挪威出口與中國進口的吻合程度都沒有變化。近幾年來,農業加工產品(RB1)和其他低技術產品(LT2)的互補性呈現微弱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挪威的出口比較優勢在減弱。
在樣本考察期間,中國出口對挪威進口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與挪威出口對中國進口總體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都有所提高,說明兩國產業間貿易互補性增強。
貿易互補關系包括產業間互補和產業內互補兩個方面。貿易互補性指數粗略地反映出產業間貿易在兩國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若兩國以產業內貿易為主,該互補性指數越小,反之,則該指數越大(于津平,2003)。通過計算,中挪兩國的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雖然有增大趨勢,但數值仍然偏小,有可能存在產業內貿易互補關系,且產業內貿易可以使貿易雙方形成一種更加緊密的產業聯系機制,促進雙方的互補關系進一步深化。因此,本文將通過計算產業內貿易指數來進一步考察中挪兩國產業內互補關系。
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衡量有巴拉薩(Balassa)指數(1989)、Grubel-Lloyd指數(1975)、修正的Grubel-Lloyd指數、修正 Aquino指數(1978)、Bergstrand指數(1990)等[11-14]。其中,Bergstrand指數對貿易不平衡進行了修正,被認為是衡量兩國之間存在貿易不平衡或者經濟體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度量雙邊產業內貿易最好的指數,其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根據式(5)計算得到1992~2008年中挪各類產品雙邊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結果表明,中挪雙邊貿易產業內貿易整體指數一直偏低,但自1992年以來,中挪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呈上升趨勢,2008年達到最高值0.345。這說明兩國產業內貿易整體水平不高,兩國貿易仍然以產業間為主,但產業內貿易水平上升趨勢明顯。具體分產業來看,中挪兩國產業內貿易呈如下特點:(1)中挪初級產品(PP)、農業加工品(RB1)、紡織服裝產品(LT1)、汽車工業產品(MT1)和中技術加工產品(MT2)產業內貿易水平都較低,產業內貿易指數均在0.10以下,且農業加工品(RB1)產業內貿易下降趨勢明顯。(2)其他資源性產品(RB2)、其他低技術產品(LT2)、工程機械產品(MT3)、電子電力產品(HT1)和其他高技術產品(HT2)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其中,中挪兩國在其他資源性產品(RB2)和其他低技術產品(LT2)上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在0.20以上,2008年產業內貿易指數分別為0.37和0.529,而工程機械產品(MT3)、電子電力產品(HT1)和其他高技術產品(HT2)方面,中挪兩國產業內貿易水平上升趨勢明顯。
綜上分析可知,中挪兩國除其他低技術產品(LT2)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外,其余產業仍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中挪之間主要是通過產業間比較優勢的發揮來進行分工合作,但在中技術水平和高技水平領域,產業內分工合作上升趨勢明顯,有利于兩國在今后進一步合作過程中發揮規模效應,降低貿易調整成本。
本文在LALL(2000)分類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中挪兩國出口貿易結構變化和計算貿易互補性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來測度中挪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發現中挪兩國貿易存在很強的互補性。
從兩國貿易結構來看,1992~2008年的樣本期間內,中國對挪威的出口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對挪出口呈現出以勞動力密級型產品為主向資本密集型產品轉變的趨勢;而挪威對中國的出口則表現出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到初級產品和資源性產品的走勢。中挪兩國之間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展開合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從中挪兩國貿易競爭力來看,中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品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但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HT1)貿易競爭力也在上升;而挪威由于石油和礦產資源豐富,因此在初級產品(PP)方面具有很強的貿易競爭力。與此同時,挪威在其他高技術產品(HT2)方面也具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力。兩國具有貿易競爭力的產品差異較大,產業間合作潛力較大。
從中挪兩國貿易互補性來看,在樣本考察期間,中國出口對挪威進口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與挪威出口對中國進口總體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都有所提高,說明兩國產業間貿易互補性增強;中國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與挪威的進口,以及挪威具有很強貿易競爭優勢的初級產品(PP)出口與中國的進口互補性都很強。進一步考察產業內貿易狀況發現,兩國產業貿易整體水平不高,但近年來上升趨勢明顯,在低技術產品(LT2)方面產業內貿易水平已經較高。
總體而言,中挪兩國貿易結構、具有貿易競爭力的產品差異度較大,兩國整體貿易互補性和產業互補性都較強。考慮到挪威國內產業結構呈啞鈴形,即挪威的資源產業發達和下游高科技產業發達,中間的加工制造業規模較小,這種產業結構與中國的產業結構互補性很強,中挪之間通過貿易合作,一方面形成挪威向中國提供原材料,中國生產制成品,并向挪威出口的產業鏈合作;另一方面,挪威在石油開采、環保和水利等高技術產品及相關服務方面存在很強的優勢,中國和挪威展開合作,加大從挪威的高新技術設備的引進規模,增強挪威高新技術產品在中國的競爭力,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轉型。
[1]謝靜華,高健.中挪水產品貿易狀況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05,(4):22-24.
[2]秦琳.中國與挪威水產品貿易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劉學忠,陳曉明,蓋明媚.世界主要水產品出口國水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J].世界農業,2008,(5):28-31.
[4]周新健.推動挪威船用設備在華投資提升我國造船業水平[J].船舶經濟貿易,2006。(3):9-12.
[5]王越,邱海峻,孟剛.挪威石油工業、能源發展戰略及啟示[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22(2):34-36.
[6]Keith Pavitt.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3):343-373.
[7]Thomas Hatzichronoglou.Glob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Relevant Indicators[C].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Working Papers,No:1996/05.
[8]祝樹金,陳艷,謝銳.“龍象之爭”與“龍象共舞”——基于出口技術結構的中印貿易關系分析[J].統計研究,2009,26(4):25-32.
[9]楊汝岱,朱詩娥.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研究:1978-2006[J].財貿經濟,2008,(2):112-119.
[10]于津平.中國與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間的比較優勢與貿易互補性[J].世界經濟,2003,(5):33-40.
[11]Bela Balassa.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
[12]H.G.Grubel,P.J Ll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75:315-426.
[13]A.Aquino.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78,114:275-96.
[14]J.H.Bergstrand.The heckscher-ohlin-samuelson model,the linder hypothesi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intra-industry trade[J].Economic Journal,1990,100(12):12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