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葉
民企轉型的步子較慢、力度較弱,要利用浙江民間的創新投資來調整與改造產業結構
浙江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傳統產業比重大,而技術含量較高的現代產業比重偏低,影響到經濟競爭力與可持續增長。因此,浙江產業結構調整就是要降低前者的比重,相應地提高后者的比重。但無論是存量調整還是增量調整,都需要一定量的資金、技術、人力的投入。一個困難的選擇是,浙江產能過剩或技術落后的產業需要轉移或淘汰。不進行這樣的轉移或淘汰,浙江產業的轉型升級就無法完成。但若新的產業不能與之有效培育成長,產業易呈空洞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外資資本的發展,浙江經濟總量迅速擴張。期間,主要依靠了民間資本的力量,而被學界稱之為內源性發展模式。現在,浙江應該依靠什么力量來完成這一必經的階段。從產業與技術梯度轉移的規律看,浙江應該從外部輸入先進的技術、管理及資金。因為,從全國或全球的視野看,浙江不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策源地。然而,掌握先進技術、管理方法的大企業、大集團特別是跨國公司,在選擇他們的投資地時,主要考慮投資成本和政府政策等因素。與中西部地區比較,由于中央政府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加上相對便宜的勞動力成本,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優勢凸顯,而處于東部地區浙江的投資環境優勢則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等資源約束加劇而有所減弱。近些年來,跨國公司有直接將大項目投資到中西部地區的趨勢,造成浙江利用外部輸入來調整產業結構面臨不利局面。
改變上述不利局面仍然需要利用浙江自身的優勢——雄厚的民間資本。明言之,就是主要利用浙江民間的創新投資來調整與改造產業結構。事實上,浙江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民企正在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探索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與其它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比較,浙江民企產業結構調整的步子較慢、力度較弱,不僅影響到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也對浙江的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企業有活力、有創造性、積極性,整個社會才有生氣與活力。但是,企業不僅只是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法人組織,同時它也應承擔相應的環境與社會責任。從企業層面講,企業要改變發展觀念與發展方式,著眼于長遠,謀劃未來發展。企業家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榮譽感,力戒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要振奮精神,發揚浙商創業之初“走千山萬水、吃千辛萬苦、做千難萬事”的精神,并賦予這種精神在新時期的新內涵,這就是“腳踏實地、勇于創新、面對困難、敢于勝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對市場的能動作用。當然,這要以政府的有效運作為前提。對政府而言,首先要樹立高效廉潔的政府形象,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這就要求各級公務員改變工作作風,變管理為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針對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制定適當的應對措施,有條件的可考慮實行“一事一議”、“一廠一策”、“一廠一制”、“特事特辦”等政策。
在宏觀層面,進一步改善企業投資創業的制度與政策環境:一是鼓勵企業投資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考慮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項目貼息、補助、獎勵等,并在用地、用電等指標上優先支持。二是浙江傳統產業量大面廣,要分門別類,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鼓勵企業“走出去”,限制產能過剩、技術落后的生產項目新建、續建。三是鼓勵民營企業兼并重組,特別是與技術先進的跨國公司的聯姻、合作。通過合作來提升民企的自主創新能力。四是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增加企業自主創新的意愿。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