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衛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浙江真的難以擺脫歷史的宿命嗎?可以說,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覺悟早、舉措實。早在上世紀,浙江就確立了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工作主線,此后以“鳳凰涅槃”的勇氣、“騰籠換鳥”的舉措、“浴火重生”的氣魄積極推進,又提出“標本兼治、保穩促調”,堅持“保增長、抓轉型、重民生、促穩定”,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但浙江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發展中的結構性、素質性和體制性矛盾進一步凸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們經常說,浙江發展依靠物質消耗支撐經濟增長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產業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低價格競爭和低水平擴張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關于這些,可以有很多數據,也有很多人分析過。還有人說,過去的十年是失落的十年。似乎是我們的政府、企業不想轉、不愿轉。其實不然,是市場的力量再次顯示出他的強大,那是市場的必然。市場的選擇給了開拓國際市場的機遇,給了房地產行業的機遇,我們的許多企業抓住了,實現了快速發展,這本身并沒有什么錯。我們轉型的滯后,關鍵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創造的市場化、民營化、塊狀化、縣域化和輕小集加為主要特征的浙江模式陷入困境。再說,我們所謂的浙江模式也是事后總結的,當初并不知有什么浙江模式,是在30年的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漸清晰起來的。因此,現在我們站在新30年的起點上,并不需要去否定過去,而是要遵循客觀規律,適應環境和階段的變化,按照科學發展和現代化方向,正確全面地分析我們面臨的難題,努力尋找最佳答案,再造浙江新模式。
從一定意義上說,原有的浙江模式走到今天,過去的競爭優勢現在已成為亟需破解的難題。
第一個難題:浙江產業出路在哪里?如何培育形成能夠支撐浙江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的支柱產業?從三次產業看,由于浙江制造業是面向全球市場的制造,短期內服務業比重要快速上升超越制造業難度很大。從制造業看,傳統產業優勢減弱與新興產業成長相對緩慢并存,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浙江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出現了三種情況,一種是企業外遷和產業轉移,第二種是處于混沌狀態,低成本競爭路子越走越窄,但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第三種是加快推進產業鏈延伸或進入新興產業領域。其實,對浙江而言只有第三種情況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形態,前兩種情況都會使浙江產業出現空心化趨勢。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相對緩慢,總部經濟、創意經濟等新業態尚未成氣候,要成為支柱產業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浙江未來傳統產業如何有序走出去、能夠在省內留下什么產業、形成什么新的產業優勢,是再造浙江新模式的一個重大課題。
第二個難題:浙江發展的創新主動力如何形成?隨著宏觀環境變化和浙江發展階段的不斷演進,傳統產業微利時代和高成本時期已經到來,浙江企業長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消耗和低成本競爭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全省上下對此已經形成共識,但問題在于替代物質要素消耗的創新要素供給不足,自主創新成為主動力還存在諸多制約。一是制度的制約,許多重要的要素價格市場化機制尚未建立,一些基礎性、資源性領域的市場壁壘、行政性的壟斷情況還比較突出,導致創新的缺失。二是技術的制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遠未真正確立,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政化現象比較突出,科技成果轉化不夠。三是文化的制約,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文化缺失,為侵犯知識產權的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嚴重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第三個難題:浙江民營企業如何在轉型升級中再創體制新優勢?浙江民營經濟先發的優勢面臨新的嚴峻挑戰。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國內其他省市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有大企業的大舉進軍,浙江民營企業的體制機制優勢逐步弱化;另一方面,浙江民營企業自身存在素質性問題越來越凸顯,特別是企業制度創新進展相對緩慢,企業資本產業堅守度不夠,一批傳統行業的企業無力轉型、無心轉型、無處轉型的情況比較突出。可以說,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主體,能否重構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將直接關系到浙江能否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第四個難題:浙江如何在強縣經濟中走出來,形成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城市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以農村工業化起步,逐步形成了縣域經濟為重點的經濟布局,強縣經濟稱得上“領風氣之先”,“狼群經濟”也因此而得名。但縱觀世界,中心城市特別是以其為核心的都市圈,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見突出,成為競爭的焦點。在美、日等國,都市圈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已占到全國的近八成。浙江提出并實施城市化戰略10年有余,有了許多積極的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甚為明顯,突出表現在中心城市不強、都市圈城市群建設更多地停留在規劃上。如何在努力保持縣域經濟“活力”的同時,加快推進強縣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型,加快提升城區中心城市的“能級”,是浙江模式重構必須跨越的一道坎。轉型發展需注入“新水”
前路漫漫,蜀道艱難。浙江的轉型發展,本質上就是要在今后30年再走出一條有浙江特點的科學發展和現代化新路子,再創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浙江模式,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產業和創新經濟集聚、生態宜居和百姓富裕的幸福和諧新浙江。季羨林先生對文明史進行過歸納和總結:中華文化長河,時而漫溢,時而淺狹,卻從未枯竭。原因是總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源自印度,一次源自西方。其實,浙江發展也應如此,要創造新奇跡,就需要注入“新水”。
浙江轉型發展,必須要有新理念。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浙江模式的重構首先是發展思念的重構,即要傳承敢為人先、創業創新的精神,更要跳出過去30年成功經驗的思維定式,樹立現代化的全新理念。
一是方向的轉變。過去,我們人均GDP從381元起步,走到了現在的7000美元。接下來,我們要從7000美元走向高收入經濟體,到10000甚至20000美元。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過去的路子無法讓我們實現這個跨越,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發展理念。比如,過去我們注重物質,現在更要注重人的現代化和幸福感;過去我們注重農村工業化和縣域經濟,現在更要注重城市經濟;過去我們注重低成本擴張,現要更要注重附加值提升。
二是方法的轉變。現代化與脫貧、小康的區別,農村工業化與城市現代化,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專業市場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工業區與大平臺都有著不同的內在運行規律,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推進。如果用我們擅長并曾經成功過的抓千家萬戶的方法去抓新興產業,用抓工業園區的方法去抓大平臺,抓專業市場的方法去抓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其結果都是難以想象的。
三是方式的轉變。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推進發展的體制、政策和手段都需要與之相適應,隨之不斷的創新和突破。我們有必要通過全省性的解放思想大討論,進一步確立起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新思維和新理念。
浙江轉型發展,必須要有新突破口。再造浙江模式,再創浙江奇跡,其實方向是明確的,關鍵要有新突破口。
一是大都市區和中心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鎮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對促進經濟社會和區域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但要實現現代化,大都市區和中心城市是決定性的。而且這也是浙江的短板,需要有新的重大突破。
二是海洋經濟和山區經濟。海洋經濟是國家大戰略,需要在有大思路大突破,真正把國家戰略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山區經濟也是浙江發展的潛力之所在,全省共有57個山區縣,占全省縣(市、區)總數的63.3%,山區縣域面積占省域總面積的87%。如何以現代化而不是工業化的理念來推進山區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山區經濟決不能也不可能走發達地區過去的發展路子,要讓山上的下山、讓城里的進山,走生態發展的新路子。
三是高附加值產業。現代化不一定要都是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必須是高附加值的。這就需要我們優化增量、調整存量,努力構建既有高技術、高附加值,又有高就業率、高市場占有率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是生態宜居地。這是浙江的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浙江的空氣,浙江的山水,浙江的食品,都應成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浙江轉型發展,必須要有新舉措。上述的理念和突破,基礎是浙江產業、企業轉型升級和城市提升發展,需要有新的載體,特別是具體化、操作性的抓手。
一是突破性地抓好若干個大平臺建設。目前,14個產業集聚區涉及面廣、發展基礎不同,再加上資源要素等政策扶持空間有限,因此要同步推進難度很大,也不現實。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不應單純把它看成產業的集聚區,而要從提升落實國家海洋經濟戰略、提升浙江城市能級和現代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來認識。集中配置資源要素,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扶持和推進2-3個大平臺,高起點規劃和推進產業發展與新城建設,加快建設產業協調發展、城市功能完善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示范區,形成產業集聚區和所在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格局。
二是協調式地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總體上說,要研究制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政策,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要提出扶持代表發展方向、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發展思路和辦法,科學制訂用地計劃,創新用地模式和方式,更好地扶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提升發展,探索分包經營、特許經營、融資服務、培訓咨詢等新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類似于日本企業的更為密切的企業聯合體。要研究制定出臺《新一代企業家培育計劃》,盡快培養和鍛煉出一支經得起實戰檢驗的新生代,順利完成新老交接,加快形成能夠適應新形勢、推進新發展的新一代企業家隊伍。更為重要研究“一企一策”針對性更強的扶持政策,充分激發各類資本活力,鼓勵和支持大企業聯合兼并重組,打造以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引領、規模超千億、發展跨國跨區域的企業集團。
三是創造性地推動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堅持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產業與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有機統一起來,加快推進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邁進。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加快風險投資體系建設,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良好的金融和資本支撐。鼓勵支持區域品牌建設,制訂區域品牌培育建設規劃,編制出臺區域產業集群品牌指導目錄,集中宣傳推廣區域品牌,提升傳統產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推動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研究制定促進“兩化融合”政策,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產業升級助推器作用;把電子商務吸納到專業市場的功能體系中,借助電子商務實現對傳統交易方式的再造,推動實體專業市場與網上虛擬市場的融合發展。研究制定鼓勵建設“飛地”政策,順應產業轉移的客觀規律,主動引導企業將低端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出去,推動無序轉移向有序轉移、分布式轉移向集群式轉移轉變,為浙江提升發展騰出更多空間。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協調合作,探索“飛地經濟”等有效合作模式,建立產業梯度轉移與產業升級的有機對接,實現互利共贏。同時,在省內要鼓勵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從目前情況看,產業融合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農業加上生態、加上服務、加上品牌,就能成為高效農業;工業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增值服務延伸,就能成為高附加值產業。要專門制定相關政策,扶持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加快創意產業、總部經濟、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發展,在新型經濟集聚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四是開放式地建設創新高地。集中力量建設青山湖科技城和未來科技城創新基地建設,引領全省科技創新至關重要。但更需要研究的有兩大軟問題:一個是人才問題,另一個軟平臺問題。人才方面,要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在原有人才政策基礎上,借鑒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加大人才引進的政策力度,特別是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人才和項目,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軟平臺方面,要探索建立基于網絡的、面向全球的開放式創新平臺,提升一二三產創新能力。網絡信息時代網絡資源的豐富性、應用的便捷性和傳播的全球性,為浙江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式創新體系提供了可能。要在總結發達國家開放式創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省級科技信息平臺改造,研究提出浙江開放創新體系建設規劃,切實奠定技術基礎,逐步探索建立服務浙江產業升級開放式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