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建偉 占予沸 傅江
浙江絹絲生產全國領先,但存在上游原材料控制力較弱、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薄弱、產品營銷能力弱等突出問題,亟需轉型升級

浙 江自古有著“絲綢之府”美譽,是絹紡和絲織加工業(本文指以蠶絲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加工業,以下簡稱絹絲業)大省。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已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初級蠶絲生產大省,逐步發展成目前以絹絲加工為主導產業的絹絲業強省。
為深入了解浙江絹絲業發展現狀及前景,浙江調查總隊近期抽取了75家不同地域、不同規模的絹絲企業作為調查樣本,對企業近年來的生產經營狀況及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
至2009年底,浙江共有絹絲企業1603家,主營業務收入358.59億元。主要分布在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區域集中度較高。從調查情況來看,浙江絹絲行業總體發展狀況良好。
絹絲生產全國領先。浙江絹絲企業無論在規模還是產品生產技術上在國內都具有較大優勢。2009年,在中國絲綢行業競爭力10強的名單上浙江占據了6強。目前,大部分浙江絹絲規模企業已全面采用進口劍桿機和提花機進行織造。同時,浙江絹絲企業通過提升企業創造、管理、運用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和水平,開發出一系列支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為浙江絹絲產品領跑全國、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蠶桑種養業萎縮,原料依賴外地供應。近年來,隨著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蠶桑種養的收益對于農戶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導致蠶桑種植的規模逐漸萎縮。數據顯示,浙江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從2006年開始逐年下降,尤其2007-2008年連續兩年蠶繭收購價格大幅下降,2008年浙江蠶繭實際收購價格比2006年下降45%左右,部分地區出現了毀桑棄管現象。到2009年,蠶繭大幅減產,產量比2008年下降16.9%,2010年繼續下降了6.5%。而從被調查的75家企業來看,企業少有創辦或者聯結蠶桑的種植基地,2010年擁有自己創辦種植基地的企業僅有1家。2010年,企業主要原材料收購金額為26.9億元,蠶繭主要來自于四川、云南、廣西、貴州等地。據業內人士估計,浙江絲織業所需的蠶繭原料7成以上來自省外。
原料價格波動劇烈,企業承壓空前。2010年蠶繭收購價格一路上漲,白廠絲價格已從2010年初的20萬元/噸左右上漲至年底的35萬元/噸以上,到2011年甚至達到40萬元/噸以上。調查顯示,有82.7%的企業認為“原料價格過高”。
絹絲企業產品營銷喜憂參半。為提高產品知名度,提升產品附加值,部分絹絲企業近年來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重視品牌的塑造與推廣,但大多企業在品牌推廣上仍然力不從心。當前,浙江許多絹絲企業產品以出口為主,產品的銷售主要靠外商的訂單,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外商利用國內企業的惡性競爭不斷壓價,企業利潤不斷收窄。近年來,隨著國內消費能力的提高,浙江企業通過產品的轉型升級逐步加強對內銷市場的開拓,國內銷售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上游原材料控制力較弱。浙江蠶桑種養業萎縮,國家“東桑西移”的戰略使蠶桑種養逐步向四川、云南、廣西等省發展,原料從省外購進,供應鏈拉長,不利于浙江企業對上游原料的控制。同時,浙江絹絲企業沒有積極地將自身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投入到西部蠶桑種養業中,企業創辦、聯結在外的種植基地很少,也沒有原材料儲備機制。
生產環節問題突出。浙江絹絲企業大多裝備了較為先進的硬件設備,但是許多企業在產品設計的“市場導向”方面只是倚重經銷商。如出口產品大都不是直接進入國外市場的銷售終端,而是通過中間商訂貨。企業主要為外商代加工,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市場供求,導致對國際市場消費需求變化的判斷力缺失。而長期依賴于訂單生產的企業,其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也帶來了對于開拓國內市場更多的問題。
產品營銷呈現弱勢。浙江絹絲企業整體營銷水平不高,對市場分析、產品開發、品牌建立、渠道選擇、促銷宣傳等活動尚處于粗放階段,產品營銷能力薄弱,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建設滯后。大部分絹絲企業自主品牌產品比重較低,出口缺乏對營銷渠道的控制力,內銷市場上缺乏宣傳和引導,品牌建設依然落后。絹絲出口產品也受到貿易壁壘的影響,經常面臨環保調查、反傾銷等問題。
優化產業發展,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在國家“東桑西移”戰略的大背景下,浙江絹絲企業要加強聯結中西部地區的蠶?;亟ㄔO,確保原材料供應及價格的基本穩定和質量可靠,增強絹絲企業對于原料的控制力。要加快絹絲產業新技術開發應用和信息化改造,大力發展電子織造、數碼印染以及無水、少水絲綢印染等新工藝、新技術。發展在線檢測控制技術,全面提高絲織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加速解決絹絲企業在印染后整理技術相對落后的面貌。通過技術改造、科學規劃、長遠激勵等方式統一部署,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生產設備,加快清潔節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快絹絲產品品牌戰略實施步伐,積極扶持行業優勢骨干企業,將文化與品牌緊密結合,提升絹絲產品的文化價值。要創造條件支持優勢品牌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品牌企業的市場控制力。要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深挖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浙江絹絲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高,生產受國際貿易的影響大,市場波動使農戶種桑養蠶風險大,不利于原料供應的穩定。需要逐步建立抗風險保障機制,穩定蠶桑種養業。政府應當考慮創建國家級的白廠絲儲備基地,通過調節供給來穩定價格,兼顧蠶農的利益以及企業的成本壓力。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節能環保、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的原則,引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規模。同時,加強對絲綢行業標準制定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建立并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加強有關標準的國際互認,使得國內的認證和認可制度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有關部門還應加強協調與溝通,幫助更多的企業獲得國外權威機構的產品認證,積極爭取更多的檢驗機構與國外有權威有影響的檢驗機構合作。政府應鼓勵一批重點企業投資發展絹絲關聯產業,如蠶桑種植基地、桑葚采摘農家樂、蠶繭養殖、絹絲加工觀光旅游等。
發揮好行業協會的作用。要通過行業協會,使得絹絲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加強合作。產絲企業、面料生產企業、印花企業雖然分工不同,但在下游企業接到訂單后,相關企業需要共同協作生產產品。各方企業如能在一定范圍內形成訂單共享機制,將極大地增加行業總體生產效率,形成區域規模效應。絹絲業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行業,面對外商各個擊破的價格策略,行業協會應發揮號召力,規范行業風氣,使不同規模的企業從行業整體利益出發,堅定價格,將利潤盡可能地留在生產環節內,而不是被外商的流通環節剝奪。行業協會還應增強服務企業的功能,為中小企業在融資擔保、技術支持、市場咨詢方面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