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靜 劉偉

2009 年哥本哈根會議后,“低碳經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不遺余力地積極推動低碳經濟,借助低碳經濟,形成碳關稅、低碳市場準入標準等非關稅壁壘,以環保之名實施貿易保護之實。低碳經濟對于浙江這樣一個制造業大省的出口來說,沖擊和影響是全方位的,如何應對低碳經濟約束對浙江出口貿易而言尤為重要。
低碳經濟對浙江出口貿易的潛在約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碳關稅”指一國生產的產品若不能達到進口國在節能減排方面設定的標準,就將被征收特別關稅。2009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宣稱將從2020年起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隨后法國、意大利為首的歐盟成員國也積極呼吁對中國等沒有強制減排義務的國家進口產品進行稅收調節。雖然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國家對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但碳排放已經從環境問題演變成了一個出口企業即將面對的貿易壁壘問題。
浙江省能源消費從1995年的2733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9年1.56億噸標準煤,年平均增長率達到約10.33%。據碳監測行動(CARM A)網站數據顯示,浙江省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6億噸,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約2.86倍。浙江能源消費屬于“高碳”型,以煤為主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2009年能源利用率39.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加工貿易是主要的出口方式,2009年浙江省加工貿易額達到249.7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78%,“浙江制造”承擔了國際制造業專業的隱含碳排放。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如果“碳關稅”得以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產品可能將面臨平均26%的高額關稅,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劉小川等在《美國征收“碳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課題中,對征收碳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專門研究后得出:如果美國對我國進口的產品征收30美元/噸的“碳關稅”,將會導致我國出口總額下降0.715%;如果“碳關稅”提高一倍,征收60美元/噸,出口總額就會下降1.244%。由此可見,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征收碳關稅,將會導致浙江出口貿易規模的縮減,進而影響浙江經濟的正常發展。
與碳關稅相比較,形形色色的非“碳關稅壁壘”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和保護性,也將約束浙江出口貿易。非“碳關稅壁壘”主要表現為碳足跡、碳標簽等。
碳足跡約束。碳足跡指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簡單的講就是指個人或企業“碳耗用量”。國際貿易的碳足跡,主要指的是國際貿易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通常從貿易品生產和運輸兩個環節來考察。從生產環節來看,貿易品在生產過程中排放了溫室氣體;從運輸環節來看,國際貿易需要更多、更長距離的運輸,意味著碳足跡的增加。浙江出口產品以高耗能產品為主,加之美國、歐盟等主要出口目的國運輸路程遙遠,出口產品碳足跡必然較大。如果浙江主要出口目的國制定碳足跡標準,則浙江出口貿易不僅在生產環節,而且在貿易環節都將面臨重重障礙。
碳標簽約束。與碳足跡密切相關的就是碳標簽,這是產品碳足跡的量化標注。“碳足跡計算”,通過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分析,企業可將其產品的碳足跡以貼上“碳標簽”的方式告知消費者,從而引導消費者的市場購買行為。從2007年起,英國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專門成立了碳基金,向英國中小企業推廣使用碳標簽。法國國民議會也于2010年7月12日通過了一項名為新環保法的環境法案,規定應通過標記、標簽、張貼或任何其他“合適”的方式,告知消費者產品及其包裝的碳含量。在亞洲,日本農林水產省同樣于
2010年7月宣布于2011年4月開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制度,要求擺放在商店的農產品通過碳標簽,向消費者顯示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碳標簽會對整個產品制造與供應鏈形成巨大壓力。成熟的消費者會傾向于購買碳足跡較小的產品,這會迫使生產企業降低碳排放以適應市場壓力,進而對全社會節能減排形成推力。可以預見,將來的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的進出口方會要求對方提供其組織活動對環境影響的“碳足跡”指標,而顯示碳足跡、加注碳標簽的商品更易進入國際貿易領域。一旦“碳足跡”認證、碳標簽制度開始普及,浙江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國家強制要求碳標簽的限制,從而增加出口貿易的成本,進而影響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其他非碳關稅壁壘約束。除了碳足跡、碳標簽之外,發達國家還設置了一些其他市場準入標準。例如,歐盟推出了汽車分級減排舉措,通過對機動車分級,制定機動車二氧化碳排放限額;還推出了家電回收法令,要求企業對歐盟市場上流通的家電必須承擔相應的回收再利用責任等。一旦歐盟等地的相關碳標準實施后效果顯著,其他國家必然爭先效仿。對浙江來說,出口產品中的高耗能產品比重很高,若不能達到相關標準而不能進入出口目的國市場,則出口貿易將受到重創。

2007-2010年浙江省出口的國家(地區)分布 單位:萬美元、%
低碳經濟對浙江出口貿易影響巨大,傳統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但同時低碳經濟也為浙江出口貿易轉型提供了新的契機。
——注重政府引導。要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全面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正確引導高碳產業發展。有計劃地減少對高碳產業的政策支持,幫助高碳產業轉型。結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工作需求,開展社會經濟發展的碳排放強度評價。
——制定低碳標準。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推行“碳標簽”計劃,浙江可以率先制定出口產品的低碳標準,將“碳標簽”等低碳壁壘內化在產品生產環節中,以消除低碳壁壘的約束作用。積極探索和率先制定本省優勢產業和優勢品牌的“碳標準”,在名優產品中搶先貼裝“碳標簽”,提前應對碳標簽壁壘。
——發展低碳技術。破除低碳經濟壁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即降低出口產品的碳排放。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浙江出口貿易能否擺脫低碳壁壘約束。應組織力量開展有關低碳經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鼓勵企業積極投入低碳技術開發、設備制造和低碳能源生產。政府應積極搭建產學研結合的公共技術平臺,設立低碳技術應用專項基金,加強技術服務組織建設,推動低碳技術轉化。
——推動企業“走出去”。浙江企業要加快低附加值產業的轉移,加大對新興國家的直接投資,獲取急需的原材料、礦產資源和能源產品。而且浙江企業應按照全球經營管理的需要,加大對重點發達國家市場的開拓,直接在當地銷售和經營,獲取低碳發展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