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娟,易海連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第一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廣東 廣州 510410)
膝骨性關節炎(膝OA)是臨床上常見的關節炎,在我國,老年人約在1億以上,約有8000萬人有骨性關節炎的X線表現,其中約有4000萬人有癥狀。如以此推算我國大約有OA患者數千萬,可見骨性關節炎,特別是膝骨性關節炎是損害人類健康,制約人口勞動力和生活質量的一個嚴重疾病。筆者采用麥粒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8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均為本社區內患者,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男35例,女45例;年齡最大85歲,最小56歲,以50~70歲為多;病程最長20 a,最短3個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有關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1]: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②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③晨僵<30 min;④年齡>38歲;⑤膝檢查有骨性肥大;⑥X線示關節邊緣骨贅。滿足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或①⑥者,可診斷為膝骨關節炎。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在50歲~85歲之間,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統疾病者;③對研究人員的觀察和評價有良好的依從性。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急性關節損傷、并發有其他骨病如膝關節骨關節結核、腫瘤、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不屬骨性關節炎的患者;③有嚴重危及生命的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手術治療失敗者。
1.5 治療方法 取穴:內外膝眼穴、梁丘、血海、鶴頂、陽陵泉、足三里(每次2~4穴)。操作:將艾絨做成麥粒大小之棱形艾炷,在預先選好部位上抹上萬花油,使之粘著,用線香點燃,任其自燃,每穴3壯。術后囑患者不可扎破灸泡,讓其自然吸收。每周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0 d。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6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均對受試者進行下列3項指標評估:①活動疼痛:采用目視模擬標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②15 m行走時間(T15):用秒表計;③臨床癥狀、體征積分:依據《中藥新藥治療骨性關節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的記分標準進行。分別求出以上每一項指數改善的百分比:(治療前記分-治療后記分)/治療后記分×100%
再將每項百分率相加后求均值,得到每位患者的總改善百分率。
1.7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
2.1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總改善百分率>75%;顯效:50%<總改善百分率<75%;有效:30%<總改善百分率<50%;無效:總改善百分率<30%。
2.2 治療結果
2.2.1 臨床療效 臨床痊愈 20例,顯效44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0%。
2.2.2 治療后 VAS評分、15 m行走時間(T15)、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15 m行走時間、癥狀、體征積分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15 m行走時間、癥狀、體征積分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VAS 7.22±1.12 2.90±1.31*T15/S 52.14±11.21 23.44±10.08*臨床癥狀、體征積分 18.65±7.32 7.91±5.40*
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關節炎,流行病學調查表明,50歲以上約80%,70歲以上100%,其中有5%左右不得不求醫治療;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骨性關節炎病人越來越多,而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這些數字不斷上升。面對如此龐大的病人群體,在我國醫藥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社區在膝骨性關節炎的防治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尋求簡便、有效的方法也就成為社區治療的努力方向??v觀西醫對于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口服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等存在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關節腔注射、手術等因價格較高,很難在農村、社區使用,且止痛效果不明顯,對中、后期膝OA療效不肯定;西藥因存在著副作用大、并發癥多、花費高、遠期療效不肯定、患者痛苦等問題,不適宜作為社區防治膝骨性關節炎的方向。而中醫針灸不但能緩解由膝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乏力等各種癥狀,而且無毒副作用,并且簡單、方便、易于操作,在社區防治膝骨性關節炎中有獨到的優勢。
膝骨性關節炎屬祖國醫學的“痹證”、“骨痹”、“膝痛”、“鶴膝風”等范疇,該病好發年齡為中老年人,人到中年以后,由于自然機體的機能衰退,即所謂肝腎氣血衰少,為其內在主要因素,而辛勞失度,飲食不節,濕熱蘊結,痰瘀交阻,寒飲停滯,外傷瘀血等等亦為發生本病的外在因素。而《名醫別錄》說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3],艾灸可以溫通經絡、祛寒除濕、調和氣血。而麥粒灸是一種直接灸,屬于疤痕灸,現代醫學認為麥粒灸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鎮痛、消散炎癥[4];邱潔芬等[5]認為艾燃燒生成物從施灸部位皮膚滲透,可抑制清除自由基或過氧化脂質,從而達到抗菌、抗癌、利膽等作用;加上艾灸的廉、便、易學,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掌握。選取麥粒灸的方法來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并進行療效觀察,以期獲得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有效的方法。在選穴上,取膝眼、陽陵泉、足三里、犢鼻、血海、鶴頂、梁丘,均為局部取穴為主,局部穴位的艾灸促進病變關節的血液循環,起到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祛寒除濕,活血祛瘀,疏經通絡止痛的效果,從而有效地緩解臨床癥狀,達到通則不痛的作用。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8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從不同程度得到了緩解,總有效率達到95%,明顯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說明麥粒灸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廣。
[1]施杜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331~33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7.
[3]楊介賓,宋開源,梁繁榮,等.不同針灸療法對佐劑關節炎大鼠外周鎮痛機理的研究[J].1999,19(6):362~366.
[4]張大千,趙建琪,張大寧,等.中國針灸大辭典[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8:327~330.
[5]邱潔芬,胡遵榮.試述艾葉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8):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