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高粱最上端的那一段光潔的秸桿,在農(nóng)村俗稱“箭桿”。
箭桿在鄉(xiāng)下是極為常見的東西,經(jīng)常被用來當柴燒。箭桿就處于一種自生自滅的“小國寡民”狀態(tài)。但在純樸的農(nóng)民眼中,鄉(xiāng)間的一草一木都有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都會派上用場?!笆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箭桿就擁有這種幸運。
箭桿堅挺、光滑,給人一種整潔、利落的感覺,且具有一定的強度和韌性。于是,在鄉(xiāng)下,它們被廣泛地用于串“蓋簾”。手巧的農(nóng)婦將箭桿剪成約半米長,然后用麻線或鐵絲串在一起;再把兩片修成圓形的箭桿簾子釘在一起,一個蓋簾就做成了。蓋簾可大可小,全憑用途。蓋盆扣鍋,那就小些,直徑半米即可;若是蓋醬缸、扣面缸,則直徑必須達到80厘米以上。蓋簾輕盈、整潔,瞅著都透著家庭主婦的靈氣。蓋簾除了苫蓋功用外,還可用來盛放面食。鄉(xiāng)下人包餃子、搟饸子,在案板上做好了,都習慣放在蓋簾上。餃子、饸子擺在蓋簾上,瞅著像韓信點兵,整整齊齊。箭桿的外皮是一層較硬的細篾,它隔水、隔熱、防潮,這使得蓋簾的壽命大大延長。蓋簾用的時候平放,不用的時候往墻上一掛,相當方便,也不占地方。
小時候,箭桿還曾經(jīng)起過算盤的作用。將箭桿剪成五六厘米長,串在一起,裝進書包,就是數(shù)學課上的教具了?,F(xiàn)在資深的教育學家們肯定想不到:二十多年前,在中國貧苦的農(nóng)村,竟然有一大批農(nóng)家子弟用這種簡陋的教具體會著“數(shù)”的概念。
如果說箭桿可以當算盤使用讓一些人感到驚訝的話,那么把箭桿當筷子來用則有點匪夷所思的味道了。在那個筷子都是稀罕物的年月里,鄉(xiāng)下人常用箭桿做筷子:把兩根箭桿剪成筷子長短,就是竹筷的替代品,夾菜、攪湯、扒拉飯,一樣靈巧、好用。貧窮,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人們的靈感。
箭桿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那就是做箭。小時候,農(nóng)家院的孩子常玩一種“攻山頭”的游戲,所用的弓是用樹枝揻的,所用的箭就是箭桿做的?!凹龡U”之所以得名,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極像古時兩軍作戰(zhàn)時用的箭桿。把箭桿一削,一幫孩子就可以呼喊著穿街過巷,爬坡上山,玩“攻城掠地”的游戲:“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儼然一幅“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虎狼之師混戰(zhàn)圖!
箭桿就這樣平靜地在鄉(xiāng)間生存著。沒有人為它們作傳,更沒有人把它們與“顯赫”二字聯(lián)系起來,它們就是一種尋常的植物秸桿。但其貌不揚的箭桿還是折射出許多閃光的東西——它們擁有很多獨特的作用。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永遠都處在平凡當中,但它們有著其他東西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平凡但不平庸。人也是這樣,一個人盡管活得很平凡,但也無須自輕自賤,因為平凡的背后積聚著一定能量的不平凡。在機緣來臨或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那些平凡就會綻放出奇異的光彩。正如一個人:如果他活出了自己的獨特價值,那他即使再平凡,也是偉大的!
就像那箭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