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美妙的音樂不單有藝術價值,更是調適心理的一劑良藥。科學家經過科學論證證明,人體腦電波運動、心臟搏動以及人的神經活動都有一定的節奏。當一定頻率的音樂節奏和人體內部器官的振動節奏相一致時,身體就能產生共振,形成心理的快感。音樂可以讓我們大腦皮質神經細胞興奮,消除由各種原因造成的“緊張狀態”。比方說,當你完成一天的課業感到很勞累時,不妨停下來欣賞一曲輕快歡愉的音樂緩解一下疲勞。
美國醫學專家馬林·多林格教授研究證實:音樂能使病人減輕憂慮、緊張、恐懼和痛苦等情緒。然而,并非所有音樂都能對身心健康提供幫助。國外的心理專家曾對上百名演奏不同類型音樂的樂手進行調查,發現演奏古典樂的樂手,心情基本呈現快樂與穩定;演奏古典樂也演奏現代音樂的樂手,特別是專門演奏現代音樂的成員,他們中有22%經常失眠或是頭痛,情緒比較消極,60%以上的樂手表現出急躁,70%以上的樂手有“精神過敏”癥。所以,用來調適心情的音樂應當是以節奏輕快且明朗、旋律優美的古典樂為主,切勿選擇那些聲音嘈雜,節奏過快,甚至是混亂的音樂。
有些同學偶有失眠、心情不好的情況發生,可以找一處安靜場所,打開音樂播放器,選擇一個讓自己舒服的坐姿或臥姿,放松身體,閉上眼睛聆聽,借助優美旋律撫平心靈的傷口,安神催眠。
這里介紹的音樂藥方,同學們可在需要的時候試一試。(健康便簽貼:音樂的音量最好控制在60分貝之內)
自卑時選:《皇帝》(貝多芬作曲)《太平洋231》(奧涅格作曲)
失眠時選:《夢幻曲》(舒曼作曲)《二泉映月》(華彥鈞作曲)
情緒煩躁時選:《b小調彌撒曲》(巴赫作曲)《春江花月夜》(中國古曲)《平湖秋月》(中國古曲)
空虛迷茫時選:《命運交響曲》(貝多芬作曲) 《A大調第六奏鳴曲》(博克里尼作曲)
憂郁時選:《憂郁圓舞曲》(西貝柳斯作曲)《秋日私語》(塞內維爾作曲)《催眠曲》(莫扎特作曲)
當心病了的時候,請別忘記音樂,也許它能幫我們打開一扇窗,為我們鋪滿塵埃的心迎進一陣舒爽的清風,達到藥物所不能及的理想療效,那正是因為音樂傳遞著生命和情感信息。如果學會了選擇恰當的音樂,相信它一定能助你卸下沉甸甸的思想包袱,為你營造良好的心境。
(作者:福建省工貿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