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升,張 雯(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谑?570102)
為規范醫院處方點評工作,2010年2月10日衛生部出臺了《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以下稱《規范》)。該規范要求,醫院應每月抽取處方,對處方書寫的規范性及藥物臨床使用的適宜性進行評價,發現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并實施干預和改進措施,以促進臨床藥物合理應用[1]。因此,我院自2010年1月以后的處方開始按照《規范》的要求進行評價,現將我院2010年1-12月的處方評價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藥,保障醫療安全。
我院2010年1-12月門診處方中每月隨機抽取1周的處方進行點評,處方基本涉及到門診的所有科室及醫師,具有代表性。
參考《處方管理辦法》、藥品說明書、《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國國家處方集》等相關法規,按照《規范》的點評標準,將處方點評結果分為合理處方和不合理處方,不合理處方包括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及超常處方[1]。所抽取處方先由處方點評工作小組成員進行點評,評選出不合理的處方并進行登記,再將結果上報處方點評專家組進行審核,最后確定不合理的處方。
本次調查共抽取處方36 793張,確定的不合理處方為3 371張,占總處方數的9.16%,不合理處方分類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不合理處方分類統計結果Tab 1 Statistics of irrational prescription classification
調查發現,每張不合理處方可同時存在多項的不合理情況,將3 371張不合理處方按發生的不合理項目頻次進行統計,共4 835次,不合理處方類型及發生頻次統計結果見表2。
開具不合理處方共涉及到43個科室,其中開具不合理處方科室前10位排序見表3。
《規范》中不合理處方評價標準不具體,即會出現同一張處方有不同的點評結果,如:無適應證用藥和適應證不適宜、遴選的藥品不適宜有交叉的情況,會給點評人員造成判斷上的混淆,也會因個人的理解不同而形成誤差[2]。
由表1可知,不合理處方中不規范處方有3 072張(91.13%)。由表2可知,導致不規范處方的原因主要表現為:(1)處方內容缺項,書寫不規范或者字跡難以辨認,如:科別不填寫、臨床診斷書寫潦草、漏寫藥物劑型。(2)醫師簽名不規范或者與留樣不一致,主要是實習(進修)醫師或護士代簽名,這種處方不具合法性,易造成醫療糾紛。(3)劑量、規格、數量、單位等書寫不規范或不清楚,尤其是醫師開具非本專業的藥品時這種情況出現得較多。(4)用法、用量使用“遵醫囑”等含糊不清字句,如:醫師自認為外用藥、滴眼劑等劑型藥品的用法簡單,僅在醫囑上寫“外用”或“滴眼”,未注明每次用量及每日使用頻次,不便于藥師進行用藥交待。(5)處方修改未簽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大部分醫師是在錯誤的地方直接涂改,可導致修改后字跡難以辨認。(6)臨床診斷未寫或不全,如:在實際操作中使用不規范的簡寫或英文縮寫,如:化扁(化膿性扁桃體炎)、支炎(支氣管炎)、UU(解脲支原體)等。(7)門診處方超過7日量且未注明理由,如:維生素C片每瓶0.1 g×100片,按常用量每日3片,至少需服33日。(8)醫師未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定開具抗菌藥物處方,如:主治醫師開具注射用頭孢匹羅,而該藥屬“特殊使用”級的藥品,僅主任或副主任醫師才能開具。

表2 不合理處方類型及發生頻次統計結果Tab 2 Types and frequency of irrational prescription

表3 開具不合理處方科室前10位排序Tab 3 Top 10 departments prescribing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
由表1可知,不合理處方中用藥不適宜處方有267張(7.92%)。由表2可知,導致不適宜處方的原因主要表現為:(1)適應證不適宜,如:克洛己新片用于預防小腿傷口感染,因克洛己新片含有頭孢克洛和溴己新,前者為第2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后者為祛痰藥,所以該藥僅用于呼吸道感染。(2)遴選的藥品不適宜,如:阿呋唑嗪片用于治療高血壓,阿呋唑嗪為高選擇性的α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對前列腺、膀胱三角區和尿道部位的α1受體有選擇性作用,而對周圍血管的α1受體作用弱,僅用于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困難的相關癥狀,而不用于治療高血壓。(3)藥品劑型或給藥途徑不適宜,如:將氯化鉀注射液進行口服,而不使用氯化鉀口服液。(4)用法、用量不適宜,如:維生素B6片用法為“每日3次,每次20 mg”,而根據藥品說明書應是每日服用10~20 mg,該藥長期、過量應用可致嚴重的周圍神經炎。(5)聯合用藥不適宜,如:奧美拉唑片和雷尼替丁膠囊(抗酸藥)用于治療急性胃炎,因奧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強而持久,不宜再服用其他抗酸藥或抑酸藥[3]。(6)重復給藥,如:氨酚黃敏口服液和馬來酸氯苯那敏片聯用,二者都含有氯苯那敏。
由表1可知,不合理處方中存在有違反診療常規的超常處方32張(0.95%)。由表2可知,導致超常處方的原因主要表現為:(1)無適應證用藥,如:手指損傷用血栓通注射液,咽炎用維D鈣咀嚼片,多為個別醫師漏寫第二診斷所致。(2)無正當理由開具高價藥,如:成人患者不用頭孢丙烯片而是用頭孢丙烯干混懸劑。(3)無正當理由同時開具2種以上藥理作用相同的藥物,如:前列腺肥大用多沙唑嗪膠囊和阿呋唑嗪片。
由表3可知,不合理處方幾乎涉及到全院各個科室,其中便民門診開具的不合理處方最多,主要是因為便民門診是為方便患者自行購藥而開設的,醫師僅憑患者口述就開具處方,容易造成藥品名稱不規范,規格、數量書寫不規范等錯誤。婦產科、兒科等科室因就醫患者多,易造成書寫潦草、缺項、修改不簽名等不合理處方。
發揮醫院藥事管理委員會的職能,組建處方點評工作小組和處方點評專家組,前者由高職稱藥學人員組成,主要負責處方的抽查和點評,后者由醫院各科室專家組成,主要負責點評疑難處方,并且統一進行培訓,以確保點評結果的準確性。
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尤其是明確對開具不合理處方醫師的處罰措施,我院相繼制定了《合理用藥規范》、《處方書寫規范》、《處方點評制度》、《缺陷管理制度》。
加強合理用藥知識的培訓,并且定期匯總處方點評中出現的不合理情況,逐一詳細分析其不合理原因,對醫務人員進行宣傳和培訓,解決醫師開具處方時的疑問或困惑,避免再犯相同錯誤。
制定醫院處方集。許多用藥不適宜處方都是醫師對藥品說明書的一知半解而造成的,因此,應編寫將藥品的主要成分、適應證、相互作用、禁忌證、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內容收入其中的本院處方集,使醫師人手一冊,方便查詢,且做到及時更新。
制定相應措施,提高醫師處方書寫效率。如:制定本院《常用臨床診斷英文縮寫查詢表》,醫師書寫臨床診斷時可使用查詢表中的英文縮寫,但禁止使用查詢表之外的英文縮寫;制定《超說明書使用藥品審批表》,醫師在超說明書使用藥品時,可先填寫該表,經相關部門審批同意后進行備案,那么在進行處方時可不用注明原因,但應向患者說明,并經患者知情同意。
加快醫院電子處方的建設。使用電子處方可以規范處方書寫[4],尤其是杜絕醫師的書寫潦草,有條件的醫院可以接入處方審核軟件系統,利用計算機的智能審查,可以減少許多不合理處方。
處方點評是促進合理用藥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在醫院領導、醫務科、藥劑科和各臨床科室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制定并嚴格執行相應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才能將該項工作順利開展起來,最終達到規范處方書寫,杜絕不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經濟的目的。
[1] 衛生部.衛生部關于印發《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Z].衛辦醫管發[2010]28號,2010.
[2]彭曉燕,張信平,潘潔,等.《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的特點及執行中存在難點的思考[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6):471.
[3]《中國國家處方集》編委會編.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S].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50.
[4] 許惠溢.電子處方的可行性初探[J].中國藥房,2007,18(19):1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