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強
(湖南文理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在市場經濟不斷成熟、市場觀念不斷深化背景下,積極引導農地資本化流轉既是我國農地流轉制度創新的總體態勢,也是以培育農地流轉市場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刺激我國現階段農業投資需求具有積極意義。2004年以來,國家施行一系列支農惠農、加速現代農業發展政策,農業投資總量迅速上升,投資主體日益多元,投資結構逐步完善。但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偏低、農業生產主體不夠成熟、農地產權保護制度不盡完善,農業投資呈現出投資預期短期化、投資方向非農化、投資行為兼業化、投資結構非均衡化等特點[1]。綜合考察近年農地流轉市場發展情況,我們不難發現,農地資本化流轉對于激勵承包農戶、龍頭企業、農村集體和政府部門等行為主體轉變投資方向,提高投資水平,優化投資結構都曾產生深遠影響。
1.農地資本化流轉對農戶投資行為的直接激勵
在以家庭為農業生產基本組織單位的當代中國,農戶作為獨立的農業生產經營投資主體,既具有恰亞諾夫“勞動消費均衡”理論所描述的特點,也具有舒爾茨“利益最大化”理論所體現的特征,還兼有黃宗智“過密化”理論分析的狀況。根據舒爾茨“貧窮而有效率”的“理性小農”的理論假設[2],農戶投資行為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穩定農村經濟社會都起主導作用。而農地資本化流轉對于解決農地資源流動性不足、農戶農業生產投資信心和動力不夠具有積極意義。
第一,農地資本化流轉能有效緩解甚至解決長期存在的人地矛盾,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農戶農業投資收益。一方面,農地資本化流轉以最經濟的方式解決了人多地少與人少地多并存的農地資源非均衡配置,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調劑作用,有利于調動農戶生產和投資積極性,實現投入、人力、農地資源之間的合理配置,提高投入收益;另一方面,農地資本化流轉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顧之憂,既有利于提高農地經營者投資邊際收益,形成邊際產出拉平效應,也有利于降低農業經營人力監督和管理成本,還有利于增加農戶非農經營收益。
第二,農地資本化流轉直接增加了農戶人均收入,為擴大農業生產投資提供可能。農戶組織農業投資取決于農戶現有實際收入水平和自有資金存量。農地流轉一方面可以為農戶直接提供農地流轉收益,增加農地現值收入;另一方面農地流轉為農戶非農發展提供便利和條件,增加非農經營收益。
第三,農地資本化流轉有利于擴大農戶農地經營規模,為獲取農業信貸資金提供條件。農戶投資除自有資金存量外,農業信貸資金也是重要補充和渠道。據有關資料顯示,現階段農戶農業投資2/3來自于自有資金存量,近1/3來源于農業信貸[3]。農地資本化流轉發展有利于提高農地經營規模效益和經營信譽,降低金融機構信貸組織的機會成本,吸收農業信貸投資。另外,政府為保障和加速農地流轉健康發展,還配套出臺了增加農地規模經營的農業信貸額度等政策和措施,為農戶爭取農業信貸投資提供機會和便利。
第四,農地資本化流轉穩定了農地產權關系,提高了農業投資預期,增強了農戶農業投資信心。農戶農業投資行為還受投資預期和投資信心影響,而影響農戶農業投資預期和信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農地產權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據卡特中心和姚洋通過浙江214戶農戶跟蹤調查發現,農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對農戶農業投資影響最大,并認為地權不穩定會降低要素配置效率和減少農戶對農地長期投資[4]。事實上,農地產權不穩定性對于農業投資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具體單個農戶行為選擇上,更影響同一集體所有成員決策。而農地資本化流轉和農地價格合理估價,彌補了農地產權缺陷和穩定性不足,提高了農戶長期農業投資預期,促進了經營主體與市場之間信息交流,有利于增強農戶農業投資信心。
第五,農地資本化流轉彌補了因家庭承包經營機制所致農地數量和人口數量之間靜態對應關系約束與不足,實現了農業生產要素特別是能動要素的動態合理流動與配置,促進了農地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增強了農地規模經營農戶農業投資信心和動力。
2.農地資本化流轉對農戶投資行為的有效矯正
在市場經濟不斷完善背景下,農戶在農業投資行為選擇上表現出典型“經濟人”的行為特征[5],投資方向非農化、投資預期短期化、投資模式兼業化等特征日漸明顯。投資方向非農化是指農戶在投資方向和投資領域選擇上更傾向于非農產業發展,農業生產投資比重下降。投資預期短期化是指農戶在農業投資結構中更加注重流動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低,在流動資產投資中又以日常經營投資為主的投資價值傾向和選擇。投資模式兼業化是由于農業投資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投資風險大,加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地經營規模過小等因素影響,使得農業生產投資在農戶投資總量中處于邊緣化地位,農業生產專門化地位受到動搖,半工半農、亦工亦農等兼業化傾向明顯。
農地資本化流轉對于克服現階段農戶投資非農化、短期化、兼業化傾向,矯正農戶投資行為的積極意義在于:一是以農地流轉增強農地資源流動性,促進農地規模經營發展,以規模經營降低農地經營風險,提高農地經營收益,以提高農地經營收益增強農地經營投資信心和動力。二是以農地流轉明晰農地產權和穩定農地經營關系,以產權明晰和承包關系穩定提高農戶農業投資預期,以提高預期增加投資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存量。三是以農地流轉促進農戶分工發展,以促進農戶分工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經營專門化、市場化、集約化,以專業化、市場化、集約化提高農地資源使用效率和生產效益。四是以農地流轉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結構調整優化投資環境,以環境優化吸納農戶、社會和信貸投資,以投資增量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世紀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最具全局和戰略意義的改革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6]。龍頭企業對于有效解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城鄉分治社會治理結構和農戶與市場的利益聯結機制問題、彌補農地家庭承包經營過于分散和細碎的不足、盤活大量農戶和社會閑置資本、實現農地經營市場化和集約化發展、加速現代農業發展進程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農地經營規模局限,龍頭企業投資受到制約。
1.龍頭企業投資行業特性分析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投資動機雖然與一般企業一樣都是追求最大化投資利潤,但由于投資領域的特殊性而表現出不同行業特性。一是龍頭企業投資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和壓力。與一般企業比較,龍頭企業投資收益除受生產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影響之外,由于農業生產是資源配置和自然條件的綜合過程,農業投資還受客觀自然條件限制,如土壤肥沃程度、雨水氣候變化、動植物區位分布以及病蟲害等。由于自然風險是非控制性、顛覆性、毀滅性風險,在某種意義上說,自然風險遠大于市場風險。另外,由于農業生產特性,如農業生產價格指示和調節主要依靠上年度信息,面臨生產決策價格與市場交易價格不符的風險,區別于一般企業即時價格信息判斷,農業生產投資因時滯影響風險更大。二是農業基礎地位決定了龍頭企業投資具有低經濟效益和高社會效益特點。農業產業化企業由于生產周期長、經營風險大,生產經營經濟效益低,但具有非常強的正外部性,即不僅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還負有穩定社會秩序、優化生態環境、保衛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等歷史重任。三是龍頭企業投資表現出投資收益周期較長、生產時間季節性明顯的特點。
2.龍頭企業投資影響因素分析
龍頭企業投資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農業投資效益。作為市場經濟主體,龍頭企業同樣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投資收益是其投資首要動機和本原動力,其高低水平直接決定投資方向和規模。二是自身資金存量和社會融資能力。龍頭企業自身資金存量多少和社會融資渠道是否暢通是決定龍頭企業投資規模的基礎和條件保障。三是投資風險大小以及風險防范保障機制。面對變化多端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微觀市場主體在度量投資收益的同時,還會考慮投資風險大小以及個人風險防范能力和社會風險機制。四是投資環境。龍頭企業投資環境既包括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等“硬”設施,也包括投資體制、地方政策法規、勞動力素養和區域文化底蘊等“軟”條件,這些都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也是制約龍頭企業投資行為的外部要件。
3.農地資本化流轉對龍頭企業農業投資影響分析
農地資本化流轉對于農業產業化企業投資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以農地資本化流轉加快農地經營規?;l展,以規模經營提高農地經營效益,以效益吸引龍頭企業增加投資。二是以農地資本化流轉減少經營管理中間環節,降低管理和農地談判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激勵龍頭企業增加投資。三是以農地資本化流轉建立和規范企業和農戶之間利益市場調劑和分配機制,以規范利益機制減少企業和農戶之間矛盾和糾紛,凈化投資內外部環境,推動龍頭企業增加投資。四是以農地資本化流轉改變企業與農地所有者和地方政府工作方式,轉變淡化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強化公共服務質量和能力,優化投資環境。五是以農地資本化流轉轉變農業產業化企業生產經營的“龍頭+基地+農戶”經典模式,以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節約農地交易成本和投資機會成本,提高投資規模和效益。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新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既包括由傳統合作社發展演化至今的村和村民小組,也包括為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產生的各類新型農村經濟組織。農村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呈現新的發展態勢。
(1)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按照“進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回”原則組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得到快速發展。僅據江蘇省統計,2009年全省已有23%的農戶參加合作組織,登記合作組織達到19 675家、平均出資額達50萬元,主要有“企業+合作社 (協會)+農戶”、“部門+合作社 (協會)+農戶”、 “大戶或經紀人+合作社 (協會)+農戶”三種組織方式[7]。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提高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實現規模經營。通過統一服務、開拓市場和降低交易成本來擴大產品銷路。通過市場化利益聯系機制、實現利潤返還、分享加工和流通環節利潤,較好地解決了家庭承包經營中存在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過高、投資能力不足、經營風險承受能力削弱等不足。
(2)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迅速壯大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核心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是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經濟效益和互利互惠原則對農業及產前、產后相關部門進行組合、改造、拓展所形成的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經科教于一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6]。具有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組織規?;?、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等特點。其實質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其目標是從整體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速現代農業發展。據農業部統計分析,截至2008年底,全國龍頭企業達到8.15萬家,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42萬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83萬億元,凈利潤2 293.53億元,上繳稅金1 121.33億元,從業人數2 544.61萬人,帶動農民9 808萬戶,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8]。
(3)農民行業協會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
農民行業協會是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農戶基于生產組織、市場準入、信息咨詢、技術培訓、行為規范、標準實施、關系協調、利益保護等自我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具有行業服務、行業自律、行業協調、行業引領等職能,是貫徹農業政策、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工作抓手,是聯系政府和農戶之間、農戶與市場之間重要橋梁和紐帶,對于提高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具有積極意義。關于如何發展農業行業協會,我國《農業法》第十四條做出了明確規定,“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規成立各種農產品行業協會,為成員提供生產、營銷、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發揮協調和自律作用,提出農產品貿易救濟措施的申請,維護成員和行業的利益?!?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p>
2.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特點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動機、資本來源、投資結構等方面都具有與一般經濟組織不同的特點:一是投資動機的正外部性和公益性。盡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獨立利益主體,投資收益最大化是其投資本原動機,但由于其社會地位和履行職能不同,其投資對象主要是基礎設施等準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和公益性。即使是其所追求的投資收益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投資來源非經營性收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來源大體可分為政府轉移支付、集體會員會費收入、農地承包附加收入等非經營性收入。三是投資結構非農化傾向明顯,農業投資所占比重不斷下降。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不斷降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結構也如農戶個人投資一樣正經歷著非農化發展變化,在投資結構上表現出農業投資在其投資總量中的比例波動加大,并呈逐步下降趨勢。
3.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基本特點,不難發現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因素無外乎投資收益、投資地位、投資能力等方面。一是投資收益直接決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動機。從農業投資收益分析來看,農業比較效益低、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大都決定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動機不足或弱化。二是農地制度安排特別是農地產權界定不清,農地所有權主體地位虛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動機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都制約了其投資行為。三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收益率過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得不到有效保障,直接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動機實力和能力。另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的諸如債務等遺留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改革過程中其實力事實上得不到增強,都影響了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動機和能力。
4.農地資本化流轉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的影響
農地流轉對于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影響在于:一是農地流轉促進了農地規模經營發展,提高了農地經營規模效益,為壯大集體經濟組織經濟實力提供了保障,提高了集體經濟組織擴大投資預期和可能。二是農地流轉進一步界定了農地產權,為保障集體經濟組織農地所有權提供可能,區分了農地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權責,會有效刺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行為。三是農地流轉和農地規模經營發展客觀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擴大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優化農業經營投資環境。
1.政府農業投資內涵
政府農業投資是指政府為支持農業發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對農業發展進行財政投資的過程和行為。根據投資過程和作用方式,可分為農業直接投資和農業間接投資。農業直接投資是把資金直接投入農業生產過程,農業間接投資是把資金投入為農業生產過程服務領域,間接作用于農業生產。根據統計口徑,農業投資可分為大、中、小口徑投資。小口徑投資包括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即常說的“兩類資金”。“兩類資金”加上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業救濟構成了中口徑農業投資。中口徑投資加上各種農業支援和補貼就構成了大口徑農業投資。農業投資還可分為廣義農業投資和狹義農業投資。狹義農業投資包括官方統計的“兩類資金”加上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廣義農業投資包括狹義農業投資、農業水利支農資金、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資金、農村義務教育資金、農業專項資金、農村衛生資金、農業補貼資金等。政府農業投資具有政策性、間接性、導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點。
2.政府農業投資發展
長期以來,農業投資主要以農戶為主體,政府長期投入不足致使農業投資欠賬比較多,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以2004年為界,我國政府對農業投資大體分為不足和快速增長兩個階段。2004年以前,農業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1%和中央財政支出10%左右,并且起伏波動不大,且結構明顯不合理。據統計,1985年農業投資為153.62億元,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支出28.4%和7.66%;到2004年農業投資為2 357.89億元,總量增長14.35倍,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支出13.1%和8.28%,年均增長14.85%,低于財政總支出17.15%增速,更低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27.15%(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1990—2004年國家農業投資情況統計 單位:億元,%

表2 1990—2004年國家農業投資項目及比重 單位:億元,%
2004年以來,國家和地方財政對農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強,投資總量明顯增加。但依然存在投資結構不盡合理,突出表現在:用于“吃飯”的事業費多,用于生產性經費少;流動資金投資多,基本建設等固定投資少;經營性項目投資多,科技研發項目投資少;一般性項目投資多,技術含量高的深加工項目投資少;社會受益大項目多,農民直接收益項目少;流通補貼多、基礎投資少。由于農業投資結構的不合理,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較低,不能滿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需要。從橫向看,我國農產品研發能力弱,新產品開發少,農產品專用程度和品質不能滿足加工業發展需要。從縱向看,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農戶農業產業收益鏈條得不到拉伸,農業持續發展能力得不到加強。我國農產品加工率大概占40%—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僅占20%,遠低于發達國家加工率90%以上水平。
[1]韓東林.轉型時期中國農業投資主體投資行為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2-5.
[2]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48-61.
[3]郭敏,屈艷芳.農戶投資行為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2,(6):86-92.
[4]姚洋.土地、制度和農業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
[5]莊道元,曹建華,徐珍源,等.關于我國農戶農業投資行為理性的分析[J].經濟論壇,2004,(17):109-110.
[6]牛若峰.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特點與方向[J]. 中國農村經濟,2002,(5):4-12.
[7]王峰,程燕林,黃小強.金融支持江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N].金融時報,2009-11-28.
[8]張毅.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11.4萬個[N].人民日報,200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