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煤化工行業的調研"/>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煤化工業 “十二五”時期的產能過剩防范問題研究
——基于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煤化工行業的調研

2011-10-22 05:01:02楊智璇班允浩
財經問題研究 2011年10期

楊智璇,班允浩

(1.東北財經大學投資工程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2.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 100732;3.大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1)

一、引 言

我國是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截止2010年底,我國對進口原油的依存度高達54%,對天然氣的依存度為5%。如果單純將石油化工業作為發展重點,將會直接威脅國家的能源安全。所以,發展煤化工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煤化工行業發展保持與國民經濟相同的步伐,呈現平穩上升趨勢,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企業規模和資產實力都有較大幅度增長。然而,目前我國煤化工產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即傳統煤化工行業產能過剩與現代煤化工行業發展不成熟共存。從傳統煤化工來看,我國傳統煤化工行業面臨著普遍的產能過剩,如焦炭、電石等行業,嚴重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降低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從現代煤化工來看,近年來,國內發展以煤炭為原料生產石油代替產品的現代煤化工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現代煤化工行業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和示范建設階段,關鍵技術和裝備亟待國產化,且對資源、環境等方面要求較高,產業面臨極大的投資風險。但出于地方財政和稅收的考慮,一些地方政府急于進入該行業,產業布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給煤化工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的健康發展埋下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隱患。為了推動煤化工產業按照“十二五”規劃健康地發展,降低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避免重蹈傳統煤化工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覆轍,有必要探索新時期防范煤化工行業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1]。

二、我國煤化工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1.傳統煤化工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現象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產國,煤化工產品種類多、生產規模較大。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電石和焦炭的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上唯一大規模采用電石法路線生產聚氯乙烯的國家。

(1)供給狀況。我國傳統煤化工產品主要包括焦炭、電石、合成氨和甲醇等四種產品(見表1所示)。由于國內煤多油少氣貧的資源稟賦,傳統煤化工在我國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主要產品產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煤化工行業中焦炭產量累計為3.88億噸,同比增長9.13%;電石產量為2 029.3萬噸,同比增長34.99%。合成氨、甲醇產量分別為4 963.12萬噸和1 573.98萬噸。

從國內焦炭的各省區生產情況看,山西依然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生產區域,2010年,山西省焦炭產量8 476.30萬噸,同比增長11.10%,占全國產量比重是21.87%,產量保持全國第一,但產量比重在下滑。產量僅次于山西省的是河北省,2010年的產量達到4 988.10萬噸,占全國產量比重是12.87%,產量比重也在下降;另外,山東、河南和內蒙古的焦炭產量也較多,占全國的產量比重分別是8.68%、6.63%和5.46%。

表1 2005—2010年傳統煤化工行業主要產品產量 單位:萬噸,%

在生產能力上,2009年我國焦炭產能高達4億噸/年以上。2010年,由于《焦化行業準入條件》已成為國內焦化企業自覺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煉焦落后產能的淘汰進程開展較好。截至2010年底,我國先后有五批 (257家)焦化企業符合《焦化行業準入條件》。

2009年我國電石產能達到2 200萬噸/年,合成氨產能6 000萬噸/年,甲醇產能2 600萬噸/年以上。2009年9月出臺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38號文)中曾明確指出,“傳統煤化工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30%,在進口產品的沖擊下,2009年上半年甲醇裝置開工率只有40%左右”。2010年,甲醇產能已經達到3 840萬噸/年。通過對比發現,單純從產量和產能對比角度考慮,電石、合成氨和甲醇的開工率分別為48.73%、82.72%和40.99%,傳統煤化工行業的開工率相對較低,產能利用率相對不足。可以說,煤化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并未得到很好地解決。

醋酸是煤氣化后的主要副產品。2005年我國醋酸產量為137萬噸,2010年達到383.9萬噸,增長非常迅速。目前我國醋酸企業超過20家,產能達到480萬噸。雖然國內產能明顯過剩,但不少產能仍在建設中,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擬在建醋酸產能達到300多萬噸,預計到2011年底僅江蘇省的醋酸就將超過340萬噸。需求增長無法跟上產能增加,2010年國內醋酸開工率僅6成左右,產能過剩的情況未來一兩年內仍難以扭轉。

(2)需求狀況。2009年,我國焦炭表觀消費量3.526億噸,同比增長約3 700萬噸,增長11.78%;2010年,焦炭表觀消費量達到3.843億噸,增長8.99%,是我國焦炭消費歷史上消費最多的一年。2010年合成氨實物量為4 963.2萬噸,同比下降2.4%。氮肥是合成氨最重要的下游產品,氮肥的產銷情況影響相關煤化工產品的需求。2009年氮肥行業的表觀消費量是4 663.78萬噸,同比增長14.4%。2010年,氮肥產量出現下降,產量為4 666.3萬噸,主要是因為上半年價格過低,而下半年遭遇節能減排政策,導致氮肥企業開工率下降[1](見表2所示)。

表2 2003—2010年氮肥產量和消費情況

2.現代煤化工產業處于示范建設的起步階段

相對于傳統煤化工,現代煤化工以生產潔凈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產品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氣、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和替代燃料 (甲醇、二甲醚)等,它與能源、化工技術結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體化的新興產業。因此,現代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和煤制甲烷等。目前,全國擬建及規劃的煤制烯烴項目規模達到2 590萬噸、煤制油項目規模達到3 37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規模達到369萬噸。

(1)煤制油。中國煤制油行業已經領跑世界,目前有6個項目已經投產或即將投產,發展速度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目前我國在建和擬建煤制油裝置的公司,主要包括神華集團、兗礦集團、潞安礦業集團和內蒙古伊泰集團。其中兗礦、潞安和伊泰采用煤間接液化技術,神華集團采用煤炭直接液化工藝,并在寧夏寧東項目采用間接液化工藝。具體來看,伊泰集團的煤制油項目2009年2月開車投產,設計產能480噸/天,當年實際能達到450—460噸/天,接近達產,截至目前能達到500噸/天以上。山西潞安集團16萬噸煤間接液化項目的產能利用率約60%—65%。2010年,神華集團的直接液化和中科合成油公司的間接液化自主知識產權煤制油技術得到驗證。截至2010年12月,神華煤直接液化裝置累計投煤超過6 200小時,開工率超過70%,主要工藝參數基本達到了設計值,產品達到了設計要求。

在煤制油生產進入長周期運行的同時,產品銷售問題已初步得到解決。2010年2月,內蒙古伊泰成品油銷售有限公司獲得商務部賦予的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這是繼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獲得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后,我國煤制油行業再次獲得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

隨著運行數據的積累,煤制油示范裝置的成本已經得到確認,而未來建設的大規模商業化煤制油裝置成本將更低。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趨勢和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使煤制油的經濟性更加可觀。

(2)煤制烯烴。2010年我國三個煤制烯烴示范項目已經先后建成,并進入試車階段。其中神華包頭煤制聚烯烴項目于5月建成,8月投料試車成功,實現平穩運行。大唐多倫煤制聚丙烯項目和神華寧煤集團煤制聚丙烯項目都已建成,并全力進行全流程試車工作。隨著上述三個項目在2011年進入商業化運營,我國可以形成158萬噸的煤制聚烯烴產能,其中聚乙烯為30萬噸,聚丙烯為128萬噸,約占中國聚烯烴總產能的7%左右。

煤制烯烴項目的成功驗證了甲醇制烯烴技術的可行性,技術進步帶來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我國沿海地區企業計劃利用港口物流條件好、靠近消費市場的優勢,開發外購甲醇制烯烴項目。寧波禾元、大連大化福佳、浙江興興新能源科技、江蘇盛虹集團、正大能源化工等宣布了類似計劃。其中寧波禾元180萬噸甲醇制60萬噸烯烴項目已經得到銀行貸款支持,并已開工建設,計劃于2012年投產。

目前,我國計劃建設的煤制烯烴 (含甲醇制烯烴)項目超過20個,總產能超過千萬噸。中國豐富的煤炭資源和煤制烯烴的成本競爭力將改變我國烯烴生產的原料結構,對中國的聚烯烴生產,以及東北亞 (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以石腦油為原料的聚烯烴工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3)煤制乙二醇。近年來我國聚酯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大提升了對主要原料精對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的需求,我國乙二醇的巨大供需缺口和良好的盈利前景使煤制乙二醇成為煤化工發展的新熱點。采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技術的通遼金煤的煤制乙二醇項目于2009年底打通流程,后通過調整產品方案具備了聯產10萬噸/年草酸的能力,并于2010年5月產出合格的草酸產品。2010年3月,河南煤業與丹化科技等簽訂了排他性合作協議,在洛陽孟津、商丘永城、新鄉獲嘉、濮陽、安陽五地分別建設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裝置,預計將在兩年內率先形成10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產能。目前,國內有近20個煤制乙二醇項目處于計劃中,總產能近400萬噸/年。一旦煤制乙二醇技術在商業化裝置上示范成功,和煤制烯烴一樣,煤制乙二醇也將大幅改變我國乙二醇生產的原料結構。

雖然我國的現代煤化工產業處于剛剛起步的示范建設階段,但是某些新興產業,比如二甲醚、碳酸二甲酯等產業表現出典型的階段性過剩的特點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以碳酸二甲酯為例,其一直被西方國家視為最具發展前途的綠色環保產品,但是有關企業應用研究力度不夠,下游市場開發程度不深,使得潛在的市場無法如期轉化為現實的市場需求,大部分企業開工不足,經營慘淡。

三、煤化工行業存在的問題及產能過剩原因分析

1.煤化工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1)產業結構初級化,資產回報率分化明顯。我國煤化工產業結構相對低級,規模與效益不相匹配,資產回報差異明顯。以山西省為例,尿素、甲醇、氯堿等傳統產業占山西省化工行業銷售收入的70%以上,且生產技術裝置相對落后,具有領先水平的大裝置比例偏低。粗苯、焦油加工產品的深度加工不足,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力度不大,產業結構初級化特征明顯。2010年山西省化工行業資產占全國化工行業2.3%,列第12位,利潤僅占全國化工行業利潤0.28%,列第27位,資產回報率僅為0.81%,而與山西省產業結構類似的內蒙古化工產業資產回報率達3.8%[2]。

(2)傳統煤化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我國傳統煤化工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由來已久,自2006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曾經在2006年7月和9月、2008年10月及2009年9月四次緊急叫停煤化工項目,但是這些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2]。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產國,焦炭行業總產能明顯過剩。盡管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持續進行,小型焦化企業逐步淘汰。但是因為大型焦化項目不斷投產,焦炭產量降不下來,過剩現象仍十分嚴重[3]。產能過剩,加上焦炭處于煤炭行業的下游和鋼鐵行業的上游,受到上游煤炭成本高企和下游鋼鐵價格低迷的雙重擠壓,利潤空間狹小。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年電石產量僅為204萬噸,6年時間產量增長了10倍,2010年產量躍升到2 029.3萬噸。但由于需求量有限,造成了電石產能過剩。而電石的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等都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我國傳統煤化工業的產能過剩多表現為結構性過剩的特點,氮肥產業是結構性過剩特征最為明顯的一個產業,目前我國氮肥產業僅尿素產能就過剩1 000萬噸/年以上,接近20套大氮肥裝置,但是一方面我國仍存在數百家規模較小、物耗較高的小氮肥企業;另一方面,我國的氮肥通用肥多、專用肥少,速效肥多、緩控釋肥少,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要求。

(3)園區化水平不高,配套性管理欠缺。目前,我國很多省區已經形成數個集中連片發展的產業集群,建立了一批工業園區,但大多數僅僅是產業簡單集聚,沒有真正形成一體化,園區公用工程、輔助設施不完備。工業基地和生活服務區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仍需不斷完善,諸如,內部路網框架、配套管網設施、綠化亮化工程、配套項目取水口、凈水廠、高壓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統一灰渣場、特勤消防站和自備鐵路等工程,造成園區基地承載能力相對較低,使其發展潛力受到制約。同時,很多園區的規模及產品結構雷同,合作少、競爭多。各地政府在政策引導、園區建設和管理等綜合配套制度方面還需要進行大量工作。

(4)現代煤化工業發展受到制約。現代煤化工是一個特別龐大的系統工程,對環境、資源、水資源和交通運輸承載能力等要求極高;此外,對技術、投資、資金和外部的配套條件要求也比較高,其面臨幾大制約因素:一是現代煤化工技術研發處于小規模試驗,剛剛進入產業化的階段,大規模發展在工程技術方面受到限制;二是現代煤化工的投資強度大,例如煤制烯烴是石油路線制烯烴投資的兩倍以上,經濟風險巨大;三是煤化工是高耗水的行業,目前的示范項目年耗水在都在2 000—3 000萬噸,而我國煤資源又集中在中西部,中西部發展煤化工面臨水資源匱乏的窘境;四是現代煤化工煤炭消耗多,需要靠近西部地區的煤資源地,而下游一些輕工、紡織產品市場卻都在中東部,產品運輸壓力大,遠距離運輸存在安全隱患,如果煤化工作為主要化工產業,那么很難在全國范圍內發展;五是煤化工產品的轉化率不高,技術仍不成熟;六是現代煤化工碳排放巨大,其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

2.煤化工業產能過剩的原因分析

(1)國內煤多油少氣貧的資源稟賦,傳統煤化工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市場都比較成熟,投資又相對較低,易成為追求增長的熱點。同時,由于現代煤化工項目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風險和市場系統風險,一旦上馬一個項目,投資可以達到100—200億元,因此出于風險考慮,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傳統技術較為成熟的省區偏好于大力發展傳統煤化工行業,造成產能過剩現象的加劇[4]。

(2)國際油價波動起伏、總體上升,替代石油產品的技術有所突破。為占領制高點和圈占煤礦資源,現代煤化工頗受投資者的追逐。以內蒙古為例,很多大型企業進入對于內蒙地區財政稅收以及當地就業的拉動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卻帶走了大量的本地資源,增加了污染。鑒于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于“十一五”期間提出,外來企業和當地企業如希望進入內蒙古開發煤炭資源,均須將其中的50%就地轉化。這樣可以解決就業,能夠提高煤化工項目的附加值。政策出臺后,難以避免一些企業進入內蒙發展煤化工的真實目的在于劃撥資源。如鄂爾多斯地方政府規定投資20億元配給1億噸煤炭資源,這樣導致了一些央企和地方大型企業進入到鄂爾多斯投資煤化工項目,如:淄博礦業、兗州煤業、神華集團以及中國煙草等。鄂爾多斯地區的煤炭埋藏比較淺,發熱值非常高,低硫分、低灰分。這些企業進入煤化工項目,其目的更多在于煤炭資源。就目前的市場行情分析,煤炭直接銷售的利潤遠遠高于做煤化工項目所得到的利潤。

(3)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熱衷于鋪攤子、上項目,全面招商引資,一味地追求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目前我國規劃將煤化工打造成支柱產業的省份接近20個,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資源調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國務院確立為“資源枯竭型轉型城市”的地區。38號文發布以后,仍有神華陶氏榆林百萬噸煤制烯烴項目、中電投新能察布查爾6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山西安澤200萬噸二甲醚項目、中煤能源鄂爾多斯300萬噸二甲醚以及中電投霍城6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等一批煤化工項目奠基或者開工。此外,神寧3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項目也緊隨其后[3]。

國內現代煤化工產品的規劃產能更是已達天文數字。目前,煤基二甲醚項目的在建以及規劃產能達到4 000萬噸/年,大約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觀消費量的20倍;雖然國內尚無煤制烯烴的大規模商業化運行經驗,但是國內煤制烯烴的在建以及規劃產能也已經達到2 000萬噸/年;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核準的煤制天然氣項目不過4個,產能110億立方米/年左右,但是聞風而起的煤制天然氣項目達到14個,產能接近550億立方米/年。

四、“十二五”防范煤化工業產能過剩的政策取向和實施對策

1.煤化工業政策取向

在煤化工產業政策選擇和制定上必須充分考慮產業的“十二五”規劃和煤化工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的治理和防范。目前,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門正在聯合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這一文件被市場視為是煤化工行業的“十二五”規劃。據了解,按照《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煤化工領域主要還是以試驗為主。在審批上,項目審批權以投資規模為界,較大的依舊由國家發改委核準或備案,部分審批權被下放地方,而國家能源局和工信部分別根據自己的職責權限,做相關的行業規劃引導工作。同時,缺水省份或地方將首先被限制上馬煤化工項目,而煤炭凈調入的地區也會被嚴格控制發展煤化工產業。同時還將規定,新上煤化工項目,必須嚴格核算從煤炭到最終產品成本和轉換效率,煤價一律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同時新項目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減碳措施。新的規劃鼓勵更大和更長鏈條的煤化工項目。要求煤化工產業實行園區化,建在煤炭和水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上馬煤化工的企業和地方必須有資金、有技術和有資源。原則上,一個企業承擔一個示范項目,有條件發展煤化工的地區在產品和示范項目上也有嚴格的數量限制。工程建成后要嚴格考核驗收總結。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煤化工在“十二五”期間核心任務就是理順行業的發展秩序。在傳統煤化工方面,開展行業內的重組整合,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鼓勵行業內的技術創新,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限制行業的整體產能,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深挖產業鏈的下游,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在現代煤化工方面,則應該以示范為主,消化和吸收現代煤化工的關鍵性技術,加快行業裝備的國產化程度,通過大量的示范試點工程來驗證項目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對于國家規劃的煤炭調入區嚴格限制煤化工的發展,對于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綜合考慮資金、技術和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有規劃的發展現代煤化工。

2.實施對策

(1)從嚴實施產業準入標準政策。按照煤化工業“十二五”規劃,應切實做到單純擴大產能的焦炭、電石項目嚴格限制,不符合準入條件的焦炭、電石項目禁止立項,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引進,加快淘汰焦炭、電石落后產能;對合成氨和甲醇實施上大壓小、產能置換等方式,提高競爭力。對于本身就屬淘汰之列的項目,即使已經在建,若達不到立項要求,一律禁止開工建設。同時,應強化市場機制,提高準入門檻,輔以資源稟賦差異化措施,加強環境安全監管,加快淘汰無法達到標準、市場競爭能力差的落后產能。

對于現代煤化工項目的產業準入標準嚴格限制,確保項目的科學性,實現高效率和高效益。示范項目建設要按照相關產業布局原則,實現園區化,建在煤炭和水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項目投資方應同時具有資本、技術和資源等方面優勢,工程建設方案和市場開發方案必須做到資源利用合理、競爭能力強,并經過充分比選論證。

(2)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必須控制產能規模。 “十二五”時期,我國現代煤化工是處于“商業示范與有序推廣相結合的穩步發展階段”。“十二五”行業發展的控制目標是,甲醇產能5 000萬噸;二甲醚產能1 000萬噸,煤制烯烴產能400—500萬噸,新建4—5套裝置;煤制油產能500—600萬噸,新建3—4套裝置;煤制天然氣產能250—300億立方米,新建1—2套裝置;煤制乙二醇產能100萬噸左右,新建2—3套裝置。因此,在控制現代煤化工業整體產能規模的同時,應合理考慮各個子行業和子項目的產能規模問題。可以考慮采取資源投入額度管理的方式進行控制,如以投煤量為基準,每年批準的主要產品項目的規模總量需要有一個上限,接近上限或超過上限時,一律停止審批同類項目。同時,應該對煤炭使用中碳、硫以及渣等主要資源制定利用率考核標準,以經濟手段促進資源利用的同時也可節能減排[5]。

(3)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資源配置。“十二五”期間,煤炭凈調入地區要嚴格控制煤化工產業,煤炭凈調出地區要科學規劃、有序發展,做好總量控制。重點布局在煤炭調出地區,如山西、陜西、內蒙古、河南、寧夏、甘肅和貴州等調出大省。新上的示范項目要與淘汰傳統落后的煤化工產能相結合,盡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費量。同時,應適應區域水資源平衡,堅持“量水而行”的原則。批準煤化工項目立項時,應規定其單位產品的最高能耗和水耗,并作為設計依據和裝置開工后驗收的決定性指標。還應適應市場需求和運輸能力平衡。堅持“一體化、基地化、大型化、現代化”原則。合理配置煤資源。盡量做到煤化工用煤不與發電、民用等其他產業爭奪煤炭資源,盡量利用褐煤、高硫煤等劣質煤為原料[6]。

同時,各省區不應各自為政,合理解決資源區域內水、煤、市場資源的沖突,結合現代煤化工發展趨勢,前瞻性提出煤、電、化綜合一體化的超大型煤化工產業群,嚴格控制新布設獨立的大型火電廠,最終解決能源替代產品與基礎化工產品需求,做到資源充分利用、節能減排,避免因盲目發展導致區域性不可逆的生態環境破壞。

(4)走園區化發展道路,實現規模效益和協同效益。“十二五”時期,煤化工行業抑制產能過剩,實現集約化發展,應堅持走園區化發展道路。走園區化發展道路是確保現代煤化工業健康發展,解決和防范產能過剩問題的有效途徑。以內蒙古準格爾大路煤化工園區為例,大路煤化工基地是內蒙古自治區規劃的重點工業園區之一,是按照一體化、基地化、大型化、現代化和集約化的原則及節能、降耗、循環經濟理念開發建設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基地。規劃控制面積23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87平方公里,分為“一區三基地”。北部20平方公里重點為產學研基地及金融商務區和為企業配套的生活服務區,南部35平方公里為煤制油、甲醇、二甲醚和烯烴產業基地,東部15平方公里為精細化工及三廢綜合利用產業基地,西部17平方公里為煤制天然氣及下游深加工產業基地。大路煤化工園區計劃在5年內建設煤制油、天然氣、烯烴、甲醇、二甲醚、乙二醇、尿素合成氨以及煤化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八大產業鏈,形成年轉化原煤1.5億噸的深加工能力,建成年產600萬噸煤制油、220萬噸烯烴、200億立方米天然氣、100萬噸二甲醚、100萬噸乙二醇、52萬噸尿素、30萬噸合成氨,以及后續產品、副產品深加工項目。由目前園區建設及各項目運轉上看,大路煤化工園區很好地實現了規模效益和協同效益的結合。

(5)重視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引進效率。“十二五”期間,我國煤化工行業應繼續優化、完善已成功的工程化技術,實現長周期、滿負荷運行。對引進技術進行宏觀調控,對于同一種比較復雜的煤化工技術,全國應先引進1—2套,進行消化吸收和技術改造后,再決定是否繼續引進。同時不斷加強下游產品鏈開發。繼續突破關鍵共性技術,保持技術的全球領先性。同時,應控制關鍵技術的重復引進,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的推廣與使用。集中技術與資金力量,開發關鍵技術,如經濟可接受的制氫技術,突破煤化工的氫來源制約,將實現煤化工中包括碳在內的主要元素利用和單位產能倍增,達到環保與經濟的雙贏,實現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

(6)開展戰略規劃環評,完善環評審批監督管理機制。“十二五”期間,煤化工產業規劃應進行戰略環評,解決規劃布點、水資源分布與利用、生態環境沖突、環境承載力等問題,對煤炭資源區劃分不宜發展、適度發展、大規模發展等三類區域,明確煤化工發展方向,避免誤導地方。原則上優先在富煤和富水區域,建設坑口煤化工基地,延長煤化工產業鏈,盡可能延伸到市場終端產品,減輕化學品運輸壓力和環境風險;在有一定水資源的富煤區域,量水而行,鼓勵建設大型煤制甲醇項目,可采用甲醇管道運輸至市場區域進行深加工;水資源不豐富的富煤區域,明確不宜發展煤化工行業。從政策層面指導地方健康發展煤化工,確保煤化工發展不擠占居民、農業和生態用水,保護生態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同時,進一步完善環評的審批監管機制。現執行的環發函 [2004]164號文,未詳細明確煤制油、煤制烯烴等相關煤化工審批權限,致使目前煤化工行業的環評審批存在漏洞,造成地方加速審批煤化工項目,推高了產能過剩風險。對煤制油、煤制烯烴等缺少工程實例的技術,應嚴格限制各地盲目發展。

(7)建立統一的煤化工行業信息平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統一的、專門的、全國性的煤化工行業信息平臺,使行業內各企業及時掌握各類煤化工行業產品產量、產能、銷量、庫存、在建項目、在建產能、擬建項目、擬建產能等多項關鍵指標,避免投資決策失誤,從而造成重復建設,加重產能過剩問題。

(8)將治理產能過剩與兼并重組聯系起來,提高煤化工產業集中度。“十二五”時期,應推動我國煤化工行業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當前煤化工行業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小而分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較低,缺乏具有規模優勢的大企業集團。而產業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資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復研發、重復建設問題嚴重,技術裝備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難以提高。落實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改進管理和服務,如兼并重組企業在稅收、土地、債務處理和職工安置等方面。同時應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充分尊重企業意愿,引導和激勵企業自愿、自主參與兼并重組[7]。

[1] 李寧寧,袁隆華.剖析產能過剩,解讀政策導向[J]. 化工管理,2010,(4):45-48.

[2] 曹建海.重工企業難過“產能過剩”關[J].中國投資,2006,(4):16.

[3] 李江濤.“產能過剩”及其治理機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5):32-35.

[4] 茅于軾.質疑“產能過剩”說[J].上海經濟,2006,(7):4-5.

[5] 胡遷林.新型煤化工要控制產能規模[N].中國化工報,2011-05-30:(6).

[6] 盧鋒.治理產能過剩問題探討[J].中國房地信息,2009,(12):54-58.

[7] 王立國.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的雙向交互機制研究[J]. 企業經濟,2010,(6):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18|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成人综合| 在线国产你懂的|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语对白|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动漫h|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久草视频|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91精品国产一区| 不卡无码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久久黄色影院| 欧美午夜性视频| 国产91小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a毛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