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香,蔡威黔(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深圳市 518172)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近年來,隨著ADR監測工作的開展,兒童ADR的報道逐漸增多,安全性問題日益突出,兒童的健康早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筆者對我院2007-2010年收集到的164例兒童ADR報告進行匯總分析,以了解我院兒童ADR發生的特點及一般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減少兒童ADR的發生,確?;純河盟幇踩峁﹨⒖?。
對我院臨床藥學室2007-2010年收集并上報的164例兒童ADR有效報告,從患兒性別、年齡、給藥途徑、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藥品種類、ADR分級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共164例患兒發生ADR,其中1~3歲兒童發生最多,<1歲兒童次之,男孩稍多于女孩。發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見表1。

表1 發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gender and age inADR cases
164例兒童ADR報告中以靜脈滴注最多,其次為口服。引發ADR的給藥途經分布見表2。

表2 引發ADR的給藥途經分布Tab 2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ADR cases
164例兒童ADR報告中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多,臨床表現多為皮疹和瘙癢,其次為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反應。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見表3。

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Tab 3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164例兒童ADR報告涉及藥品57個品種(含不同劑型和規格)。單一用藥51例(占31.10%),合并用藥113例(占68.90%)。以抗感染藥引起的ADR報告例數居首,為125例,其次為中成藥和循環系統用藥。抗感染藥中以頭孢菌素類藥引起的ADR報告例數居首,其次為青霉素類和大環內酯類。引起ADR的抗感染藥種類、例數及具體藥品見表4。

表4 引起ADR的抗感染藥種類、例數及具體藥品Tab 4 Types,case number and specific drugs of ADR-inducing anti-infective drugs
ADR強度分級按照國家ADR監測中心制定的輕、中、重度3級分類:①輕度:指輕微的反應,癥狀不發展,一般無需治療;②中度:指ADR癥狀明顯,重要器官或系統有中度損害;③重度:指重要器官或系統功能有嚴重損害,縮短或危及生命。164例兒童ADR報告中輕度112例(68.29%),中度47例(28.66%),重度5例(3.05%)。
我院發生的164例兒童ADR經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后,未發現死亡病例,均達到臨床治愈。
由于兒童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對外界侵襲的防御能力較差,因此比成人更易罹患疾??;又由于兒童的藥物代謝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腎功能發育不完善,藥品清除能力差,對藥品的敏感性較高,故極易發生ADR[1]。
從我院164例兒童ADR年齡分布看,任何年齡組人群均可發生,但我院ADR病例中年齡為1~3歲者發生最多,有75例(占45.73%),其次為<1歲者。從發生兒童ADR性別來看,男性患兒ADR的發生率略高于女性患兒,這與國內外有關文獻報道相反,提示性別對兒童的ADR發生率無影響[2]。從給藥途徑看,靜脈給藥的ADR發生率最高,占57.93%,靜脈給藥相對于其他途徑的給藥方式更易引起ADR,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微粒等許多因素都可能誘發ADR,而且靜脈給藥快捷,藥物直接進入血液,一旦發生ADR,癥狀往往較快出現且嚴重。因此,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最合適的給藥方式。由表3可知,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主要有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消化系統損害、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等。其中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占首位,為56.10%,皮膚損害以藥疹為主。藥物中抗生素使用頻率較高,主要是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類,其次為大環內酯類。以頭孢菌素類引起的ADR報告例數居首,占48.80%,其次為青霉素類和大環內酯類,聯合用藥發生ADR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成藥,尤其是中成藥注射劑的普遍應用,其引起的ADR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已有多例報告中成藥ADR發生案例,可能是中成藥注射劑因其成分復雜、穩定性不理想、生產廠家制備工藝不同等因素,使之含有多種致敏原,另中藥注射劑除本身有致敏原如異性蛋白外,制劑中的添加劑、增溶劑等均可成為過敏原,從而誘發各種過敏反應,而且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制劑質量難以保證,應引起臨床重視[3]。從兒童ADR的強度看,輕中度為主,重度較少,但可引起嚴重后果。
兒童ADR發生有其特殊性,應做到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合理用藥的原則。要避免不合理用藥的發生,以減少ADR發生率,減少后遺癥,降低死亡率,應注意以下幾點:(1)切勿濫用藥物,用藥前應詢問是否為過敏性體質,是否有藥物過敏史。謹慎對待皮試,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如藥疹出現,一旦確診立即停用可疑藥品。同時藥劑人員要對處方進行嚴格審核和把關,對需皮試而未做皮試者,應拒絕發藥。對青霉素過敏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應做皮試。(2)應加強兒童ADR的監測并及時上報,提高和矯正醫務人員對ADR上報工作的認識,改變不良用藥習慣,使藥品更好地服務于人民,還應加強宣傳醫藥衛生科普知識,提高大眾醫藥衛生保健意識,增強對藥品安全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加強兒科醫師的醫藥專業知識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促進兒童用藥事業的健康發展。(3)兒童用藥藥物咨詢是藥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醫院藥學工作模式由傳統的“藥品供應型”向“服務患者型”轉變,做好此項工作,對提高用藥的依從性、減少ADR均有一定的作用。目前藥物咨詢顯得越來越重要[4],通過在門診開設的藥物咨詢窗,藥師可對患兒家長進行面對面的用藥指導,或發放兒童安全用藥指南,或進行網上及電話咨詢,或定期舉行合理用藥講座等,使家長及兒童能正確地執行醫囑及認識相關用藥知識。(4)提倡根據病情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或肌肉注射給藥達到治療目的的,原則上盡量不選擇靜脈給藥方式。目前我國靜脈用藥的頻率和數量遠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5)聯合用藥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藥物濫用易誘發耐藥菌株的產生,并可使ADR增加,甚至發生二重感染,給治療帶來極大困難。耐藥性的發生和蔓延已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發出警告:“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藥物的超級細菌,將把人類帶回感染性疾病肆意橫行的年代[5]”。盲目地聯合應用多種藥物,不僅不能提高療效,反而會導致不應有的各種ADR的發生,且ADR的發生可隨用藥品種數的增加而增加。為了兒童的健康,為了人類的健康,要遵循“最小有效劑量、最短必需療程”的原則,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抗菌藥物的作用特點及患者生理特點等不同方面,合理選擇使用抗菌藥物,遵循可用1種藥物治療時就不用2種藥物的原則。
[1] 張志華,何周康,吳 浩.藥品說明書中有關兒童用藥內容的調查[J].兒科藥學雜志,2004,10(5):41.
[2] 王榮樂,趙庚昊,史 強.北京兒童醫院藥物不良反應123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4):176.
[3] 張濰詳,陳坤全,巫建群.藥物致過敏性休克52例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3,23(10):638.
[4] 姜鵬宇,張君莉,宋 遠.1 420例兒童藥物咨詢分析[J].中國藥學雜志,2008,43(15):1 197.
[5] 曾繁典.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藥物的濫用與危害[J].中國藥物警戒,200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