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排猶浪潮在歐洲興起后,猶太復國主義者發起重返巴勒斯坦的運動。從1919年到1939年,巴勒斯坦先后迎來三次猶太移民潮,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投入了1.25億英鎊的巨額資本。在猶太人精心打扮巴勒斯坦的時候,阿拉伯人卻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發展感到擔憂和不滿。
1920年春,耶路撒冷爆發了第一場針對猶太移民的暴動,該城古老的猶太社區成為血海。次年5月,一些猶太左翼組織號召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舉行成立“巴勒斯坦蘇維埃聯邦”的游行,結果一場騷亂后,雙方均死傷上百人。之后十余年間,沖突事件有增無減。1936年的一場大規模沖突后,巴勒斯坦出現眾多“阿拉伯全國委員會”,宣傳反猶思想。頗有影響力的耶路撒冷宗教法典說明官侯賽尼帶頭成立“阿拉伯最高委員會”,要求英國立即禁止猶太人移民。
1936年11月,由英國原印度事務大臣皮爾伯爵率領的調查團抵達巴勒斯坦。皮爾調查團的初衷是來調查阿拉伯人疾苦的,但由于“阿拉伯最高委員會”反對英國委任統治,抵制這個明顯對自己有利的調查團,結果調查團的時間幾乎全都花在了聽猶太人申訴上。
1937年7月7日,皮爾調查團在倫敦發表報告,建議將巴勒斯坦分成三部分:約占全境1/3的猶太國,擁有北部沿海地區及加利利平原;耶路撒冷仍由英國委任統治;剩余部分并入外約旦。一些阿拉伯人非常高興,但“阿拉伯最高委員會”拒絕了,原因是擔心擬建的阿拉伯國在經濟上受制于人,因為猶太人分到的土地最肥沃。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阿拉伯人再度掀起示威浪潮。10月1日,英國查封“阿拉伯最高委員會”,侯賽尼被迫逃到黎巴嫩。這場運動對英國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但就全局而言,阿拉伯人因此損失了未來,英國當局對阿拉伯人的態度在原有立場上有所后退,并首次允許猶太人執行所謂“輔助警察”任務,將處于地下狀態的猶太武裝招了安。這為后來以色列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奠定了基礎。

二戰后,英國因國力衰弱不愿每年掏出大約3000萬英鎊來維持巴勒斯坦地區的治安。1947年4月,在英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要求下,聯合國召開聯大特別會議,決定建立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研究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途徑。仍被侯賽尼遙控的“阿拉伯最高委員會”沒有正確判斷形勢,公開號召阿拉伯人不要和特別委員會接觸。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猶太人選出經濟學家大衛·霍洛維茨(后成為以色列國家銀行行長)和公關專家阿巴·埃班(后成為以色列駐美大使)做聯絡官,與調查員們同吃同住,恰到好處地展現猶太人為曾經荒涼的巴勒斯坦所作的貢獻,給調查委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調查團成員相信猶太人已成為當地居民的一部分。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定成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其中猶太國占56.4%。1948年5月,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盡管它在誕生數小時后便遭到進攻,但它頑強地挺了過來,并在戰爭中強大起來。此后,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夢想變得遙遙無期。